《中华文史论丛》杂志投稿须知(不收版面费审稿费|有稿费)(纸质投稿;打印稿)

2021.08.01 21:45:47 来源: 编辑:xuekanba02
《中华文史论丛》来稿体例及征引文献格式 【2014年01期信息】 《中華文史論叢》來稿體例及徵引文獻格式 一,來稿請用A4 型紙單面打印,行距應保持疏朗。手寫稿請以方格稿紙横式書寫。 二,來稿請使用標準繁體字,可以保留必需的異體字與俗字。打印稿請用國標擴展字庫(GBK 字庫),避免簡繁體字簡單轉換而引發的舛誤。 三,來稿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除破折號、省略號占兩格外,其他均占一格。書刊名、詩文題目等用書名號《》標識,徵引文獻用引號,即“ ”(不用「 」)標識。 四,所有徵引中西文文獻資料皆須謹慎核對,務使準確無誤。如原文有誤植、錯簡,或原譯有不够精確處,一般從原書而録,不作改動。對有礙於正確理解的錯處,可出注説明。徵引尚無中文譯本的西文資料,尤請全面理解文意,慎重翻譯。無論中西文文獻,皆宜選擇最好的、信實的版本。 五,來稿注釋請采用當頁脚注,注碼當頁連續編號,下頁另起,均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號表示(即①、②……)。注碼一律置於被注文句標點符號之後的右上角。當頁或次頁徵引同一文獻,DOI:10.16837/j.cnki.1002-0039.2014.01.023注釋可用“同上書,頁第幾”的形式,但不采用合并注號的方式。 六,關於引著格式。 這裏所指的格式主要是針對注釋的徵引文獻而言。正文中引著不作硬性格式規定,視行文需要由作者自定。但正文與注釋應注意信息的互爲補充,如正文出書名與卷數,則注釋可出書名與子目。總的原則是應爲讀者覆核所引資料提供準確、便捷的信息。以下分中西文兩類,概述注釋的引著格式。 (一)中文資料 凡首次徵引古籍(含出土文獻)及相關論著時,標識項目與順序如下: ① 作者(含編譯者);② 書名;③ 篇名、子目或卷次;④ 版本(含出版地點,即城市、出版機構、出版年份);⑤ 頁碼(影印本出新編頁碼,線裝書或影印無新編頁碼者出原書葉面)。再次徵引同一文獻,僅出書名、篇名(或卷次)、頁碼即可。如: 《周易·繫辭下》,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頁85 上。 《漢書·王莽傳中》,北京,中華書局, 1962 年,頁4121。 《太平御覽》卷九六〇引魚豢《三國典略》,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60 年,頁4259 上。 王通《中説·周公》,四部叢刊縮印本, 26 册,頁14 下。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載《王國維遺書》(12),上海古籍書店影印, 1983 年,葉3B。 《孔子詩論·第一簡》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頁123—126。 陳去病《鑑湖女俠秋瑾傳》,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3),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頁184。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頁178—179。 仁心《告日本佛教大衆》,《海潮音》(36),1937 年第8 期,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2003 年,頁124。 (二)西文資料 徵引西文資料,一般遵循該文種通行的徵引標注格式(以下以英文文獻爲例説明)。 1. 徵引專著(含編著、譯著),標注項目與順序如下: ① 作者;② 書名(斜體);③ 版本(城市、出版機構、出版年份);④ 頁碼。如:N. Sims-Williams and J. Hamilton,Documents turco-sogdiens du IXe-Xe siecle de Touen-houang,London 1990,51-52. 2. 徵引論文,標注項目與順序如下: ① 作者;② 論文題目(正體,用引號標示);③ 刊出期刊或文集名(斜體);④ 期刊的卷期號;⑤ 刊出機構與時間;⑥ 頁碼。如: 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