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

1

2024-04-25 13:46:3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及对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为提升该疾病的 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 及对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为提升该疾病的 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沐阳仁慈医院收治的 80 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 据手术方式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40 例)和经皮微创接骨板组(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 疗, 40 例)。两组患者术后均对症治疗 2 周、定期随访 4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 4 个月临床疗效, 手术相关指标, 术前及术后 24 h、 48 h 、7 d 、30 d 的视觉模拟量表(VAS )疼痛评分, 以及术前、术后 24 h 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 CD3+ 百分比、 CD4+ 百分比、 CD4+/CD8+ 比值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4 个月后,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患者的总优良率(95.00% )较切开复位钢板组(75.00% )更高;经皮 微创接骨板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少,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短;与术前比,术后 24 h、48 h、7 d、30 d 两组患者的 VAS 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 且术后各时间点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患者评分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组; 与术前比, 术后 24 h 两组患者的 CD3+ 百分比、 CD4+ 百分比、 CD4+/CD8+ 比值均降低, 但经皮微创接骨板组均更高(均 P<0.05 ),但经 皮微创接骨板组 CD3+ 术前和术后 24 h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 术治疗老年四肢骨折患者不仅临床疗效更高,还可减轻术后疼痛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不利影响,加快术后骨折愈合的速度。

  【关键词】 四肢骨折;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应激指标; 临床疗效; 疼痛; 免疫功能

  四肢骨折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暴 力因素(坠落伤、重物撞击、交通事故等) 所造成的,临 床上多以锁骨、肱骨及肱骨髁上骨折最为多见,同时常 伴有疼痛、肿胀及肢体功能不全等症状,若未能及时治 疗,则会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四 肢骨折的治疗仍以复位和固定为主。切开复位内固定是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对骨折端的解 剖复位及内固定,可促进骨折端血供,进而促进骨折愈 合 [1]。但该方法具有创伤大、对患者软组织损害大、术后并发症多、骨折愈合缓慢等缺点,因此,寻找更为有 效的外科治疗手段,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便成为目前临 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微创 的手术治疗方式,能够通过间接复位,将骨折处桥接固 定,降低手术创伤,加速术后骨折愈合,可减少患者术 后疼痛,提高患者治疗疗效 [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 究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 床治疗效果及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 沐阳仁慈医院收治的 80 例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切开复位钢板组和经皮 微创接骨板组,每组 40 例。切开复位钢板组患者中男性 24 例,女性 16 例;年龄 61~80 岁,平均(71.29±3.19)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6 例,摔伤 8 例,跌落伤 12 例, 重物砸伤 14 例;骨折部位:胫骨骨折 11 例,股骨骨折 17 例,肱骨近端骨折 12 例。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患者中 男性 27 例,女性 13 例;年龄 63~80 岁,平均(71.32± 3.1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 8 例,摔伤 9 例,跌落伤 11 例,重物砸伤 12 例;骨折部位:胫骨骨折 13 例,股 骨骨折 15 例,肱骨近端骨折 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 入标准:⑴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3] 中关于四 肢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⑵为单侧骨折;⑶均为闭合性骨 折。排除标准:⑴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⑵存在凝血 功能障碍;⑶存在骨质疏松症。该研究已经过沐阳仁慈医 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钢板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 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取仰卧位,监护生命 体征,待麻醉生效后在骨折部位处作切口,切开软组织 10~15 cm,使其充分暴露骨折端,再清除骨折部位的骨质 碎屑,采用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北京好乐杰医疗器械 有限公司,型号:Insight 2)帮助引导复位,测量患肢的骨 折长度,观察患肢的旋转异常,当达到良好的复位后,在 远端放置解剖钢板,拧紧螺钉,使用内固定器,放置引流 管,然后将皮下组织、皮肤切口逐层缝合,包扎和消毒。 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 疗。⑴术前,患者的骨折部位采用石膏进行固定,以防止 进一步损伤骨折部位的软组织。⑵实施手术操作前,通 过拍摄 X 线片以明确骨折和旋转角度畸形情况,并根据 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⑶术中待麻醉 生效后,在骨折近端处作一个 2~3 cm 的切口,分离骨膜 外软组织,在骨折的部位开一个软组织隧道,保留骨膜。 ⑷选择合适的加压钢板,穿过骨折部位将钢板置入。⑸调 整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放置 2 枚螺钉用于钢板固定, 再借由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的引导下复位骨折部位, 并放置 4 枚单皮质锁定螺钉于患者骨折处远近端,以确保 所有手术步骤完成后骨折的前后对位良好。最后缝合切口 并进行负压包扎。两组患者术后均对症治疗 2 周、定期随 访 4 个月。

  1.3观察指标 ⑴临床疗效。随访 4 个月后,临床疗效 包括优:骨折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伤口愈合良好,疼痛症状消失;良:骨折肢体功能改善,骨折伤口愈 合,存在轻微疼痛;可:骨折肢体功能有所好转,骨折 伤口未完全愈合,有明显疼痛感;差:骨折肢体活动无 明显改善,骨折伤口未愈合,存在严重疼痛症状 [4]。总优 良率 =[(优 + 良)例数 / 总例数 ]× 100%。⑵临床指标。观 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 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⑶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 拟量表(VAS)疼痛评分 [5] 进行疼痛评估,分别在术前及 术后 24 h、48 h、7 d、30 d 进行疼痛评分,评分分值范围为 0~10 分,0 分为无痛, 10 分为剧痛,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 严重。⑷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别在术前、术 后 30 d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共 5 mL,采用流式细胞 仪(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型号:BF-710 B5R3) 检测患者的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CD3+ 百分比、CD4+ 百分比) 的水平,并计算 CD4+/CD8+ 比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运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经 S-W 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组间比较运 用独立t 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 4 个月后,经皮微 创接骨板组患者的总优良率(95.00%)较切开复位钢板 组(75.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1.

1.png

  2.2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患 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少,患者的切口长 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均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png

  2.3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 24 h、48 h、 7 d、30 d 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术后 各时间点经皮微创接骨板组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组,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5A1262CD-5C83-4a34-8551-33E88BA2C653.png

  2.4两组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与术前 比,术后 24 h 两组患者 CD3+、CD4+ 百分比及 CD4+/CD8+比值均下降,但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但经皮微创接骨板组 CD3+ 术前和术 后 24 h 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4.png

      3 讨论

  四肢骨折多由事故引起,临床上主要以长骨骨折最 为常见。相对于中青年成人,老年患者的骨量减少,骨质 疏松,骨密度降低,因此,此类人群更易发生肢体骨折。 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切开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暴露 骨折段,后进行复位,再以钢板固定,是临床上最常用的 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会出现生理创伤严重、周围软组织损 伤、术后感染等问题;此外,术后早期患者常会出现剧烈 疼痛,从而影响早期康复训练,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 [6]。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在老年患者骨折手术中创 伤较小,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去除软组织,从而减少物理 损伤和疼痛,促进骨折愈合;该术式还可以改善内固定的 稳定性,缩短患者卧床时间,早期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患 者骨折愈合的速度 [7]。本研究中,随访 4 个月后,经皮微 创接骨板组患者的总优良率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高;经皮 微创接骨板组术中出血量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少,切口长 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切开复位钢板组更短,提 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老年四 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更高,患者骨折愈合更快。分析其 原因,主要是因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可以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保护骨折碎片活力,有利于骨折愈合,还可 减少破坏滋养动脉、骨穿支动脉,间接避免骨膜分离;还 能在不损害骨膜营养血管的情况下,保证良好血供,从而 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且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是一种 封闭的手术方法,借助骨膜与软组织的张力复位,既能充 分利用软组织与骨膜的张力,又能为骨折提供良好的生物 学环境,不会影响患肢愈合所需要血供,所以可缩短患者 骨折的愈合时间;同时,手术中使用的钢板桥接在骨折两 端,无须紧密贴合骨骼,锁定螺钉还可减轻对骨组织的压 迫,保护骨膜,且固定方法基础理论是生物学固定,稳定 性更强,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8]。

  本研究中, 与术前比, 两组患者术后 24 h、48 h、7 d、 30 d 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术后各时间点经皮微 创接骨板组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组,提示经皮微创接骨板 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切开复 位内固定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感,使患者尽快进行早期 康复训练,进而加快患者骨折愈合的速度。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经皮微创接骨板主要是在骨膜和深层筋膜间 建立小隧道,小隧道可避免破坏患者的骨膜,从而减轻创 伤后的压力和疼痛,延长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加快骨折愈 合的速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9]。

  在发生外伤、骨折和其他损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就 会出现异常, 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 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 尤其是 T 淋巴细胞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从而导致感染免疫力下降和器官功能衰竭 [10]。本研究中, 术后 24 h 两组患者 的 CD3+ 百分比、 CD4+ 百分比、 CD4+/CD8+ 比值均下降, 但经皮微创接骨板组更高,提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 对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影响较小, 患者体内的炎症 反应更轻,利于术后恢复的速度。分析其原因这可能是因 为,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和软组 织的剥离,所以减轻了对骨折处血供的破坏,患者体内的 炎症反应也更轻 [11]。

  综上,老年四肢骨折患者通过进行经皮微创接骨板内 固定术, 能够减小外周血 T 淋巴细胞水平波动, 减轻对患 者免疫功能的损害,并且因其手术时间短、创口较小,可 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从而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进而 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斌 , 沈鹏 , 李炜 , 等 .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 折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 -α 水平的影响 [J]. 中国 老年学杂志 , 2020. 40(14): 3020-3022.

  [2] 王振锋 , 赵旭阳 , 吴其胜 .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对四肢骨折 临床效果、骨折愈合情况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J].航空航天医学杂 志 , 2023. 34(8): 934-936.

  [3] 中华医学会 . 临床诊疗指南 : 骨科分册 [M].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2009: 75.

  [4] 叶钢 . 临床骨科诊疗新进展 [M]. 西安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1-29.

  [5] 李宗虎 .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疗 效、视觉模拟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国民康医学 , 2018.30(5): 64-66.

  [6] 张勇 , 郭维忠 , 张媛 , 等 .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对肱骨下 段骨折患者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及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J]. 解放军医药杂志 , 2021. 33(7): 50-53.

  [7] 谭广兴 .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 果探讨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21. 15(22): 65-67.

  [8] 刘光宗 , 赵伟峰 . 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 2020. 33(9): 1465-1466.

  [9] 李纯刚 . 微创接骨板技术用于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18. 16(5): 128-129.

  [10] 李维 , 黄永超 . 经皮微创内固定联合术后唑来膦酸治疗胸腰椎骨 折的疗效及对 T 细胞亚群的影响 [J]. 临床外科杂志 , 2019. 27(4):345-348.

  [11] 郑小耒 , 吴杰 .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老年四肢骨折的研 究 [J]. 浙江创伤外科 , 2022. 27(5): 88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