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情志致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2024-01-25 09:34:2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情志因 素在哮喘病中的作用近年来被强调。本文从“情志致喘”的角度对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通过分析总结现阶段中医 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以及现代医学有关小儿情志致喘的治疗研究进展,以期拓展中医临床研究新思路,同时提出应重视对哮喘患儿情绪 心理状态的调节与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情志因 素在哮喘病中的作用近年来被强调。本文从“情志致喘”的角度对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通过分析总结现阶段中医 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以及现代医学有关小儿情志致喘的治疗研究进展,以期拓展中医临床研究新思路,同时提出应重视对哮喘患儿情绪 心理状态的调节与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哮喘; 情志;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在中医学中对于情志病的论述颇多,情志致病是目 前研究的热点,但是对小儿情志病却知之甚少,“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 已”。中医学认为,情志所伤虽是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 原因,但由于小儿懵懂无知,不易被情志所伤,然而在 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变化、精神紧张等是诱发儿童支气管 哮喘(简称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小儿生理上表现为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又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心理上表 现为神气怯弱、心神不足,是其情志发病的体质因素,在 受刺激后情志波动远较正常人显著,更易发病,因此,心 理因素在哮喘病中的作用近年来一直被强调 [2-3] 。基于此, 本文通过探究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分析总结临床上中西 医针对小儿情志致喘展开的治疗研究,拓展治疗小儿哮喘 的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小儿哮喘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 如下。
1 哮喘之定义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 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 呼吸困难,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生活及学习。第三 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中,全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 率达 3.02%,与 2000 年全国调查的结果比较, 现患率、累 计患病率均增加了 50% 以上, 其中上海市哮喘儿童数量为 全国之首 [4]。哮喘在中医学属“哮证”“喘证”范畴, 其发 病既有外感,又有内伤,外感为外邪侵袭,感受风寒,邪 袭于肺;或风热外袭或寒邪入里化热所致。内伤包括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与郁怒伤 肝等,恰如《素问 ·六节脏象论》谓: “肺者,气之本, 魄之处也”。“肺在志为悲”,肺脏为娇脏,易为外邪所 侵袭, 《灵枢 ·大惑论》所言: “上气不足,下气有余, 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尚,故善 忘也”。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加之外邪侵袭,肺失宣发肃 降,气机不畅,引动伏痰致使痰气瘀互结,阻塞气道,引 起哮喘 [5]。
2 情志病之内涵
情志是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的不同反应, 也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医学中情志主要包 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分属五 脏,分别对应喜、怒、思、悲、恐为五志。情志泛指人的 情绪、情感活动,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贵乎中和,不可 过极,过亢过衰便为情志病[6]。中医学中很早就提到心理因 素会在某种情况下引起某些疾病,但却无“心身疾病”之 称 [7]。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六淫, 天 之常气,冒之则先从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所外因;七 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形体,为内 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 阴阳违逆,及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缢 溺,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将病因归为三类,六淫归 为外因,七情归为内因,其余归为不内外因,其中情志因 素成为中医病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成为诸多身心 疾病发生与形成的重要原因 [8]。
3 情志因素导致哮喘的中医学机制
中医学中,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 全,全而未壮”,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成人可以耐 受的情志刺激,对小儿更容易产生影响, 《温病条辨 ·解 儿难》曰: “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 且笃”,说明小儿在情感里较成人更加敏锐,更易受到情 志影响,导致气机不畅,脏腑失衡。在脏腑辨证中,情志 因素又与肝密切相关,肝为魂之处,肝主疏泄和藏血,疏 泄功能正常才能调畅气机,使气血调和,脏腑平衡 [9] 。故 而情志致喘发作病机关键在于“肝失疏泄,上逆于肺”。
3.1 情志致病哮喘与气机的关系 七情过激而病,归根 结底因气机失调而成。《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 者,阴阳道路也”,机体在正常状态,肝、肺两脏各司其 职,全身气机得以升降相宜,如果动态平衡被打破,肝气 过剩,肝木刑金,肺失肃降,致肺气上逆。《素问 ·举痛论》 曰:“夫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 气耗,思则气结”,明确指出七情内伤(喜、怒、忧、思、 悲、恐、惊),外感邪气(寒、热),劳逸失常,皆可导致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包括气的运行失常,而气的运行失常 包括气滞与气逆,为诱发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
3.2 情志致病哮喘与肝肺的关系 “七情之病,必由肝 起”,情志之患,肝脏首当其冲,小儿“肺常不足,肝常 有余”的生理特点常导致肺金不足,肝木侮金,从而使肝 失疏泄,肺气痹阻,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 喘 [10] 。小儿情志致喘多先累及肝肺,肝、肺是与气机关 系最为密切的脏腑。协调气机、调畅情志、气血运行均有 赖于肝之疏泄与肺之宣发肃降功能。肝的疏泄功能与肺的 宣降功能正常,就表现为既不亢奋也不抑郁,小儿就能较 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 畅、思维灵敏。若肝、肺功能异常,则气机不畅,易增加 哮喘的发作频率,而哮喘反复发作,机体出于自我保护心 态,容易让小儿出现自卑心理,而长期、反复的情志不 舒,又易引发哮喘的发作,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11] 。从中 医理论来分析,哮喘与肝主情志、肺主肃降的理论密不 可分。
4 情志致病哮喘的现代医学认识
中医学中所指情志因素,涵盖了现代的社会心理与情 绪因素,现代医学也认识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 素、气候因素、运动因素及各种精神与心理社会因素参与 了哮喘的发病、发展、预后的全过程,但迄今对心理因素 引起哮喘的机制尚不明确。SHIELDS 等 [12] 研究发现,情 绪压力与涉及炎症有关的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哮喘、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等疾病,心理压 力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炎症细胞因子活性的诱因,情绪应激 的诱导将会引发炎症活动的增加,从而诱发哮喘或其他与 炎症相关的疾病。LOMPER 等 [13] 就关于哮喘与不良情绪 (抑郁与焦虑)对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作出研究报道,发 现在很多情况下,气道阻塞事件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不 良情绪持续作用下会使哮喘患者病情加重。焦虑、抑郁、 悲伤、愤怒等紧张刺激的情志因素,家庭环境(家庭关系 紧张),社会环境(学习压力大)的改变常与哮喘发作有 关。焦虑导致肝郁化火,临床上因焦虑引起脱发症状的哮喘 患儿较多。父母对哮喘患儿的过度保护与干涉,易让患儿 对父母产生过度依赖,形成偏内向性格,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加之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敏感性增强,易诱发 和加重哮喘,而哮喘发作时又可引发患儿的紧张和焦虑等 情绪, 如此恶性循环, 使哮喘反复发作, 缠绵不愈 [14] 。哮 喘与心理因素关系已经得到大量的证实,各种不良情绪和 心理问题会诱导哮喘的发生;而哮喘又会使患者产生各种 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不良情绪刺激大脑皮层使其兴奋, 并传至下丘脑引起迷走神经兴奋,释放乙酰胆碱,导致支 气管平滑肌收缩;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 作用,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从而诱发或加重哮喘 [15]。
5 情志致病哮喘的治疗
5.1 中医药治疗情志致病哮喘
5.1.1 内治法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哮喘 患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为内因;外感六淫,饮食失 节,情志不调及劳倦过度,其为外因。哮喘的发病是外因 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发作时痰气交阻气道,痰随气升,气 因痰阻,气机升降不利,故而气机不畅致气逆是哮喘发病 的中心环节 [16] 。此类患儿发病或加重又常与情志因素相 关,如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家长期望值过高;同时哮喘 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本就较正常儿童弱,从而使小儿情志 抑郁。本病的关键病机在于异常的情志损伤肝、肺两脏, 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损,使气机不畅,上逆于肺,最终 导致哮喘的发生,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为小儿情志致 喘的基本治疗原则,在治疗中适当配伍疏肝气、畅情志之 药可使气机畅通,更有利于肺的宣发肃降,从而可以达到 解痉平喘的作用 [17]。
徐丽等 [18] 指出肝失疏泄以致气机上逆导致哮喘的理 论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出, 认为情志失和则肝郁而不达, 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产生各种心身疾患。肝失疏 泄,郁而化火,灼伤肺金,肺叶娇嫩畏火,肺失清肃,致 气机上逆,引发哮喘。故而在临床治疗中,应疏理气机, 调畅情志,平息肝风,可适当运用疏肝养肝之品。劳慧敏等 [19] 从肝、肺相干角度出发, 认为病机关键为肝肺相干, 肝逆犯肺,观察平肝清肺颗粒(桑白皮、牡丹皮、钩藤、 柴胡等)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肺 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总免疫球蛋白 E (IgE)的影响, 结果显示, 平肝清肺颗粒加减对小儿咳嗽 变异性哮喘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肺通气功能, 降低患儿外周血 EOS 与血清总 IgE 水平。华美英 [20] 通过 对25 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采用平肝清肺颗粒加减治疗, 其中钩藤解痉平喘、平肝熄风,能改善末梢循环,缓解支 气管痉挛;柴胡疏肝理气,具有抗菌、抗病毒功效,结果 表明,使用平肝清肺颗粒治疗的哮喘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与 住院总耗时较短, 临床疗效显著。周倩倩等 [21] 总结崔霞教 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经验,认为哮喘患儿的发病多与 寒、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易受情志因素而 诱发,治疗时可予四逆散酌加郁金等疏肝理气药,使肝气 得升,肺气得降,调畅全身气机升降功能,阴阳调和,咳 喘自止。同时强调精神调护的必要性,需适当进行心理干 预。冯斌等 [22] 总结史纪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肺病治肝” 理论,结合患儿多易情绪激动,活动过多,发作多因情绪 激动而诱发,认为其病机关键是肝郁,肝气郁滞、肝火上 炎、肝郁血瘀、肝肺阴虚皆可反侮肺金,导致哮喘发作, 故而提出从肝论治,用药多用疏肝、平肝、柔肝之品。沈 毅韵等 [23] 运用疏肝平喘方(炙麻黄、柴胡、白芍、苦杏仁 等)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44 例,该方立足于哮喘发病 之本,伏痰血瘀,宣肺降气以定喘,同时加上柴胡、白芍 以疏肝理气,结果表明,疏肝平喘方疗效显著,能减轻患 儿咳嗽症状、改善中医证候、抑制气道炎症。
5.1.2 外治法 与中医内治法相比,外治法治疗小儿情志 致喘,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情胜 疗法就是根据中医藏象学说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治疗疾病 的,此外,推拿治疗、针灸治疗、穴位敷贴及耳穴压丸等 中医外治法,可以通过刺激局部免疫器官,引起免疫应答 反应,通过神经和体液免疫调整肺部以及全身内在的免疫 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减轻哮喘的临床症状和 减少发作频率 [24]。
李慧玲 [25]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联合情志干预对 42 例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给予哮喘患儿陪伴,避免患儿过 度集中注意力在症状上,研究结果显示,情志干预可减少 患儿思虑气结,令其振作精神、精神豁达,减少陌生、恐 惧感,治疗依从性明显增高;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选取膻中 穴、天突穴、定喘穴、风门穴、肺俞穴、膈俞穴,小儿腠 理疏松,贴敷药物易于被吸收,致病邪气受到压制,两者 联合可降低哮喘发作次数、减弱伴随症状。冯嘉欣等 [26] 认 为心主神明,主统领五脏六腑,各脏腑之疾是心神不调之表现,而心神不宁又可加重哮喘之症,治疗上以固本培 元、养心安神、形神共治、肺脾肾同调为主。选用肺俞、 心俞、膏肓俞、关元、膻中等穴,以温针灸为疗法,结合 针与灸的优势,针偏泻,灸偏补,具有温通及温补双重功 效,说明在培元养心理论指导下的温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 改善哮喘患者的症状, 缓解焦虑情绪, 降低复发, 远期疗效 显著。文培培等 [27] 报道, 哮喘患者出现情绪因素主要是气 机紊乱,人身精气不得上输营养脑腑,脑神失养所致。通 过针刺以背部肺俞,大椎,定喘为主,加用百会、印堂、 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调神解郁,可调节哮喘患者大脑 皮层的活动, 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尿液中 3- 甲 氧-4- 羟苯乙二醇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从而缓解患者的 哮喘与伴发的异常情绪。车志翎 [28] 运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 按摩的方式对 53 例哮病缓解期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表明耳 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有利于改善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 活质量,提高肺功能水平,缓解负性情绪。其作用机制可 能是对患者肺俞穴、定喘穴等穴位进行推、揉、按,通过 经络的介导作用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平衡脏腑阴阳,有 助于控制患者哮喘临床症状;同时按压耳部的肾上腺穴和 神门穴能使患者的兴奋与抑制达到平衡,起到疏通经络、 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作用。
5.2 现代医学治疗情志致病哮喘 任何躯体疾病都可引 起患者一定程度的心理反应,哮喘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 情绪障碍会使小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外界敏感性增 强,诱发哮喘发作,同时,哮喘发作时又会使患儿出现紧 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治疗上应加大力度采取精 神、心理治疗或心理辅导等,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尤 晓丹 [29] 通过对 40 例学龄期哮喘患儿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包括行为训练、放松训练、运动训练等,研究结果显示, 心理行为干预在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中,能够提高患儿治 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周晖等 [30] 通过以情景 游戏模式干预哮喘患儿,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缓解 患儿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况,改善了患儿哮喘症 状,提高了患儿对哮喘的控制能力,促进了患儿身心健康 发展。
6 小结与展望
本文从“情志致喘”的角度对小儿哮喘的病机进行了 初步探讨,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环境因 素、遗传因素、运动因素、体质因素、饮食因素及情志因 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在临床上对哮喘病因的寻 找中往往会忽视情志因素的影响,故而在治疗上疗效不理 想或病程缠绵。
西医治疗哮喘多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辅以解痉平喘,而治疗方式多以雾化、静脉输液或口服药物,均一 定程度上会引起患儿的哭闹、紧张及抵触等,导致患儿不 配合治疗,甚至中断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且同时带 来诸多的不良反应。无论是在哮喘还是情志病治疗中,中 医药治疗均有多种方式与途径,成本低,不良反应相对较 少, 患儿容易接受。所谓“善医者先医其心, 而后医其身, 而后医其未病”,重视对哮喘患儿情绪心理状态的调节与 干预,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要有良好的配合,正确对待患 儿的病症,给予恰当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患儿正确地调节 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使患儿减少哭 闹、紧张,可以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及患儿的不适感,能 有效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在沟通过程中以鼓励的方式 增强患儿自己对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心理发育。
本文通过总结现阶段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及现代 医学有关小儿情志致喘的治疗研究进展,以期在今后的临 床研究中,可以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更加深入地探 讨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拓展小儿情志致喘的中医思维与治 疗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景菲 , 王英 , 张伟 . 从小儿五脏“二有余三不足 " 论治小儿哮 喘”[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8, 34(1): 75-78.
[2] 张燕 . 个性心理在儿童哮喘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妇幼保 健 , 2016, 31(13): 2637-2638.
[3] 张洋 . 儿童支气管哮喘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进展 [J]. 中国儿童保健 杂志 , 2019, 27(5): 523-526.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 产品安全所 . 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J]. 中华儿 科杂志 , 2013, 51(10): 729-735.
[5] 刘昕 , 宾博平 , 宋京京 , 等 . 中医药分期辨治儿童哮喘经验 [J]. 四 川中医 , 2020, 38(7): 38-40.
[6] 常兴 , 张恬 , 孟庆岩 , 等 . 探析情志养生在情志病和中医“治 未病”思想中重要作用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8, 20(8):88-90.
[7] 许磊 , 杨环 , 祝斌野 , 等 . 《针灸大成》情志致病思想与现代心 理学关系探讨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1, 37(6): 841-846.
[8] 郭林轩 , 李明 , 王宇昕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情志思想分 析 [J].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23, 38(4): 1752-1754.
[9] 陈欢 , 敖海清 , 黎颖贤 . 浅谈情志病病机与“肝藏血 , 主疏泄” 功能的关系 [J]. 辽宁中医杂志 , 2016, 43(11): 2282-2283.
[10] 曹华琴 . 从“肝-肺”关系浅谈心理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J]. 医药与保健 , 2014, 22(11): 176-177.
[11] 田彦 , 崔红生 . 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研究进展 [J]. 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杂志 , 2014, 20(4): 552-554.
[12] SHIELDS G S, KUCHENBECKER S Y, PRESSMAN S D, et al. Better cognitive control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activity to emotional stress[J].Stress, 2016, 19(1): 63-68.
[13] LOMPER K, CHUDIAK A, UCHMANOWICZ I, et al. Effect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asthma-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PneumonolAlergol Pol, 2016, 84(4): 212-221.
[14] 钟文明 , 刘晓娟 , 吴智娟 . 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情绪障碍及 其自我意识特征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 , 2015, 30(22): 3801-3803.
[15] 谢国钢 .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中国医师进 修杂志 , 2023, 46(7): 577-580.
[16] 崔红生 , 靳锐锋 , 田彦 . 情志因素与支气管哮喘证治探析 [J]. 中 华中医药杂志 , 2014, 29(3): 771-773.
[17] 王晶波, 熊丽琼 .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研究概述 [J].辽宁中医杂志,2022, 49(4): 218-220.
[18] 徐丽 , 张雅凤 , 郭振武 , 等 . 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理 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10): 2475-2477.
[19] 劳慧敏 , 邢向晖 . 平肝清肺颗粒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 临床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15, 26(11): 2697-2699.
[20] 华美英 . 平肝清肺颗粒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 果评价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22): 116-117.
[21] 周倩倩 , 张宏贤 , 曾怡瑄 , 等 . 崔霞教授基于病理因素辨治儿童 支气管哮喘经验 [J]. 中医儿科杂志 , 2022, 18(6): 35-38.
[22] 冯斌 , 冯艳 , 史纪 . 史纪教授从“肺病治肝”论治小儿咳嗽变异 性哮喘撷萃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017, 26(24): 66-68.
[23] 沈毅韵 , 庄承 , 刘小敏 . 疏肝平喘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 临床研究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8, 34(4): 348-352.
[24] 陈赛男 , 于盼 , 方旭鹏 , 等 . 儿童支气管哮喘常用中医外治法 研究现状 [J].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18, 20(5): 728-733.
[25] 李慧玲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配合情志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 的应用 [J]. 新中医 , 2020, 52(9): 141-143.
[26] 冯嘉欣 , 王俊 , 老锦雄 . 培元养心温针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临 床疗效观察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23, 40(7): 1685-1691.
[27] 文培培 , 诸毅晖 , 寇君 , 等 .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焦虑抑郁情 绪的影响探析 [J]. 辽宁中医杂志 , 2015, 42(10): 1977-1979.
[28] 车志翎 .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按摩在哮病缓解期病人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 , 2019, 33(20): 3608-3610.
[29] 尤晓丹 . 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肺功能 的影响研究 [J]. 名医 , 2021(18): 59-60.
[30] 周晖 , 田丹玲 , 郭庆梅 . 以情景游戏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对小儿哮 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发育的影响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2): 214-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