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

2023-09-09 10:35:48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宜兴市和桥医院收治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病理诊断其良恶性,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诊断效能及对各种病变类型检出率。结果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恶性42例,良性38例,恶性检出率为52.50%(42/80);经CT平扫检查,其中恶性40例,良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宜兴市和桥医院收治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病理诊断其良恶性,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诊断效能及对各种病变类型检出率。结果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恶性42例,良性38例,恶性检出率为52.50%(42/80);经CT平扫检查,其中恶性40例,良性40例,恶性检出率为50.00%(40/80);经CT增强扫描检查,其中恶性41例,良性39例,恶性检出率为51.25%(41/80),经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平扫(均P<0.05);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对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的检出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类型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CT平扫;诊断价值
肝脏占位性病变指在进行肝脏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肝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这种异于正常肝脏形态的肝脏病变具有占位效应,一般多呈块状,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良性及恶性病变,多数是肝囊肿、肝脂肪瘤、炎症假瘤等良性肝占位性病变,但也存在有恶性可能,虽然肝脏占位性病变由于其病变性质不同在临床上均具有各自的病理生理组织学和影像学特征,但在实际检查中由于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或发育时间的不同,导致在临床检查中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区分[1-2]。病理诊断属于最终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从患者体内通过切取、钳取或穿刺等有创手段取出病变组织,从而明确组织良恶性,因此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导致患者接受程度较低。CT是一种以X线束对人体全身或特定部位进行分层扫描检查,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扫描结果进行综合计算成像,其作为无创检查,患者接受程度相对较高。CT平扫是在横断解剖平面上,通过X线束探测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与传统的X检查相比其分辨率更高,尤其对于人体软组织的显像更为清晰,但受限于肝脏是实质性脏器,缺乏密度对比差异,一旦占位性病变不典型或仅为初步发展,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可能[3]。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具有多排宽探测器结构,能够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数据,从而减少了运动伪迹与漏扫,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再加上对比剂的应用,能够使肝脏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形成更大的密度差,不仅能够发现并定位微小病变,还能够进一步通过病变边界情况对其良恶倾向进行定性,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信息[4]。本研究旨在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宜兴市和桥医院收治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病理诊断其良恶性,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3~71岁,平均(53.26±4.31)岁。纳入标准:所有检测者均为初次检查;未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者;无免疫系统缺陷或障碍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无法使用语言交流沟通者;重要器官严重衰竭者;既往有肝摘除手术史者;后续检查中发现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等。本研究已通过宜兴市和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口服2%泛影葡胺注射液(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峰制药厂,国药准字H33021005,规格:20 mL∶12 g)500 mL,检查前30 min口服2/3,开始检查前再口服剩余的1/3,使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型号:NeuViz 64In)进行检查。
1.2.1 CT平扫检查患者呈仰卧位,扫描区域为肝下缘至膈顶,机器设置参数如下,管电压:120~140 kV,管电流:250~280 mA,重建间隔:5 mm,扫描层厚:5 mm,扫描速度:0.37 s/r。
1.2.2 CT增强扫描检查检查时患者呈仰卧位,从右前臂静脉注射90~100 mL碘海醇注射液(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70,规格:每100 mL含碘海醇51.77 g),注射速率:3 mL/s,等待20~35 s后开始进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75 s后开始进行静脉期扫描,延迟180 s为延迟期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分析。
1.2.3病理活检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CT平扫检查后行病理穿刺活检,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1.3观察指标①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②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③比较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检出率,包括肝细胞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肝血管瘤。④分析典型病例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图片特征。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结果比较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经病理检查,其中恶性42例,良性38例,恶性检出率为52.50%(42/80);经CT平扫检查,其中恶性40例,良性40例,恶性检出率为50.00%(40/80);经CT增强扫描检查,其中恶性41例,良性39例,恶性检出率为51.25%(41/80)。经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5,P<0.05),见表1。
2.2 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经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的检出情况比较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对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检出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典型病例影像学图片特征分析①患者1,男性,66岁,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检查肝右后叶见16 mm×27 mm低密度影,少数呈等密度阴影,多数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外形光滑,见图1-A;CT增强扫描检查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强化自边缘开始,填充至全部肿瘤实体,边缘通常呈斑片样,中间呈低密度影,见图1-B。②患者2,男性,61岁,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CT平扫检查肝右叶见多发低密度阴影,边缘不清晰,最大阴影约34 mm×36 mm,见图2-A;CT增强扫描较大病灶边缘强化,病灶呈快进快出方式,肝左叶增大,肝脏边缘不规则,周围见水样低密度影,见图2-B。
3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指人体肝脏的正常结构区域被病变所占据,其类型多种多样,多为良性占位性病变,但也有一定的恶性病变风险。由于恶性病变会对患者生命造成较大威胁,因此早期诊断不管是对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后期的治疗与预后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6]。CT平扫能够利用X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对人体的病变部位进行断面扫描,由于人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厚度与密度均具有一定差别,因此对于射线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衰减效应,CT平扫便能够利用此现象呈现的不同灰阶影像对人体组织进行判断,其扫描时间短,图像更为清晰,已成为临床多种疾病的常用检查方式,但对于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变密度诊出率较低,且在检查期间受呼吸影响较大,存在有一定漏诊、误诊风险[7]。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根据器官供血特点,分别于强化的不同时期对肝脏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螺旋扫描,且对比剂的应用使得人体密度差变大,有助于医师发现肝脏内体积微小病变,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8-9]。本研究结果显示,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的检出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T增强扫描检查对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表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能够有效提升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的确诊率,与万林凰等[10]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肝脏占位性病变在没确定其具体性质前所给出的一个定义较为模糊的诊断结果,单指患者肝脏内存在有不同于正常肝组织的病变,其既可能是肝脏血管瘤、肝脏囊肿及肝脏腺瘤等良性病变,也有可能是肝脏肿瘤所引起的恶性病变,但无论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清晰有效的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1]。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一方面以锥形线束进行扫描,由于其增宽了每次扫描的线束覆盖范围,并实现了多排探测器并行采集多排图像的功能,在降低采集层厚的同时,增加了采集速度,为复杂的影像重组奠定了基础,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三维重建图像;另一方面,由于病变组织内新生血管增多、血流丰富或血流缓慢,以至于血管系统结构或屏障遭到破坏,因此对比剂能够进入病变组织不断积蓄,从而有效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使三维图像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发现常规CT平扫无法发现或图像不明确、不明显,以至于无法诊断的病灶,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本研究结果显示,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平扫,表明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较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较高,与马先红[12]的研究结果较为相符。
综上,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类型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永超,周旺,李岩,等.超声造影指导肝穿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4):569-572.
[2]乔德育,张润秋,郑路,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9,14(12):56-58.
[3]翟亚娟,上官建伟,王丹阳.CT与MRI鉴别肝脏良恶性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7):1314-1317.
[4]周文华,徐大伟,王立军,等.多层螺旋CT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血流参数在肝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探究[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9,25(5):518-522.
[5]敬文斌.DWI联合DCE-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90-93.
[6]董丽伟,王飞,罗是是,等.3.0T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再生结节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1):127-130.
[7]刘荣伟,徐小虎,刘月军,等.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的MRI及CT诊断价值[J].癌症进展,2018,16(6):790-793.
[8]BURROWES D P,MEDELLIN A,HARRIS A C,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masses:A multicenter comparison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omputed tomography,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Ultras Med,2021,40(12):2581-2593.
[9]王凤永,李滨,张佳圆,等.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3):140-141.
[10]万林凰,谢晔.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11):70-72.
[11]李笛,霍雷,万梦云,等.基于新型支持向量机的影像组学在肝脏结节分类中的应用[J].波谱学杂志,2022,39(3):278-290.
[12]马先红.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脏结节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肝脏,2017,22(9):858-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