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

17

2023-09-08 09:32:06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该疾病病情、控制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于叙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其分为轻度组(53例,NIHSS评分15分);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将其分为小体积组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该疾病病情、控制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于叙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其分为轻度组(53例,NIHSS评分<4分)、中度组(29例,NIHSS评分4~15分)、重度组(18例,NIHSS评分>15分);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将其分为小体积组(47例,DWI-ASPECTS评分8~10分)、中体积组(31例,DWI-ASPECTS评分5~7分)、大体积组(22例,DWI-ASPECTS评分0~4分),另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进行健康体检的109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NSE、SAA、CRP水平的检测。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变化情况,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经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轻度组比,中、重度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升高,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与小体积组比,中、大体积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升高,且大体积组高于中体积组;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均呈正相关(r=0.631、0.715、0.843),与脑梗死程度均呈正相(r=0.706、0.635、0.715)(均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脑损伤、梗死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进行检测,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判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从而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程度;梗死程度;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系统出现严重障碍,引发缺血、缺氧症状,致使脑组织坏死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给社会和患者家属带来沉重负担。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且进展较为快速的特点,临床上应将重点关注其早期诊断,以便及时对其作出对应的治疗。近年来,有研究结果显示,当患者的脑部出现梗死的情况,可致使患者脑部受到一定的神经损伤,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决定患者的神经损伤水平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1]。此外,炎症反

  应也伴随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最开始的粥样硬化到脑卒中缺血坏死后的炎症反应,均有炎症因子的参与,如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等,且已有多项研究证实,SAA、CRP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两项因子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3]。因此,本研究的临床研究重点主要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的变化,旨在进一步分析其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7月于叙永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进行健康体检的109例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病程3~71 h,平均(30.49±4.29)h;年龄52~80岁,平均(61.79±6.79)岁。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73例,女性36例;年龄52~80岁,平均(60.54±6.58)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纳入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诊断标准符合者;年龄&gt;40岁者;经头部MRI或CT检查确诊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或存在药物成瘾史者;已接受溶栓治疗者;造血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脑出血、脑血管畸形及其他脑血管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等。本研究已通过叙永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的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检测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约4 mL,静置,设置离心机参数为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离心后取血清,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盛世东唐江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82220101,型号:DT-280)检测仪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NSE、SAA、CRP水平。

  1.2.2分组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将其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4分)53例,中度组(NIHSS评分4~15分)29例,重度组(NIHSS评分>15分)18例;并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6]将其分为小体积组(DWI-ASPECTS评分8~10分)47例,中体积组(DWI-ASPECTS评分5~7分)31例,大体积组(DWI-ASPECTS评分0~4分)22例。

  1.3观察指标①比较健康对照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研究对象血清NSE、SAA、CRP水平。②比较不同脑损伤程度(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的血清NSE、SAA、CRP水平。③比较不同梗死程度(小体积组、中体积组、大体积组)患者的血清NSE、SAA、CRP水平。④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对照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研究对象血清NSE、SAA、CRP水平比较经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截图20230908151500.png

  2.2不同脑损伤程度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比较与轻度组比,中、重度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升高,且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截图20230908093738.png

  2.3不同梗死程度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比较与小体积组比,中、大体积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升高,且大体积组高于中体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截图20230908093810.png

  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血清NSE、SAA、CRP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631、0.715、0.843),与脑梗死程度均呈正相关(r=0.706、0.635、0.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截图20230908093822.png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和脑血管缺血造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及为数不多的少突胶质细胞都有激活后的损伤。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因素均可能是造成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原因,多数患者虽经过治疗后能够幸存,但常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临床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与脑部影像学检查来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但部分患者早期常缺乏特异性表现,故导致临床诊断灵敏度较差,易造成漏诊,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有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与其神经系统紊乱程度密切相关,同时炎症反应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同样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7]。因此,寻找高灵敏度的生化指标辅助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临床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NSE作为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及神经元才具有的一种特殊酸性蛋白酶,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当神经组织受到各种损伤后,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可致NSE迅速进入细胞间隙,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因此,检测NSE的浓度能够辅助诊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8]。此外,炎症反应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也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炎症因子可加剧脑组织损伤程度。CRP是最早被发现的急性时相蛋白,是炎症指标的标志物,其可促进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造成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从而增加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SAA是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相关的急性期反应物,在炎症反应时期,其可在血中增加1 000倍,在肖华等[9]研究中认为,SAA作为一种载脂蛋白,参与了脑卒中的炎症反应,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从而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机体呈现出高炎症反应,同时患者神经功能发生损伤。此外,本研究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损伤与梗死程度进行细分发现,与轻度组和小体积组比,中、重度组及中、大体积组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均升高,且重度组与大体积组分别高于中度组与中体积组,从而表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机体血清NSE、SAA、CRP水平也越高,故而可将该指标用于判断缺脑卒中患者的病情。

  SAA主要是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当机体受到炎症刺激时,可刺激肝脏释放大量SAA,导致血液中SAA水平显著升高,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理生理的核心内容,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脑血管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可被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会迁移至脑梗死部位,故而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越严重,其炎症反应越强,体内SAA水平就越高[10]。随临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在血肿周围组织中会存在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进而激活氧自由基反应、出现脑水肿[11]。而CRP是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刺激肝细胞产生,当机体组织细胞遭到破坏或受到炎症感染时,CRP血中浓度可迅速上升,而在炎症和破坏的组织细胞被清除或修复后,其又可迅速下降[12];当神经系统受到各种损伤时,组织就会受到损害,由于NSE不与细胞内肌动蛋白结合,所以其极易从细胞内释放出来,并会迅速进入细胞间隙,通过血液-脑屏障进入外部血液,因此,在血液中检测NSE浓度,可以确定疾病发展与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13]。最后,本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一步分析血清NSE、SAA、CRP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损伤、梗死程度的相关性发现,结果均呈正相关,进一步证明了血清NSE、SAA、CRP水平越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损伤、梗死就越严重,进而预后情况越差,与步霄等[14]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因此通过检测患者体内血清NSE、SAA、CRP水平,从而有利于帮助临床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从而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综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明显升高,且和脑损伤、梗死程度相关,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血清NSE、SAA、CRP水平进行检测,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判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从而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柳米,王进平,张敏,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hs-CRP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19,20(2):132-135.

  [2]杨舒畅,徐国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hsCRP,vWF,NSE水平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6):623-625.

  [3]孙增强,王雁.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血清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7):1197-119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5]张本银,路吾长,杨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22):102-105.

  [6]刘艳,丁云龙,刘文鹏,等.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12):881-886.

  [7]张军武,刘志平.复方丹参辅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2):277-279.

  [8]贺雯.Hcy、D-D、NSE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15.

  [9]肖华,卓芬,黄娟娟,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淀粉样蛋白A及低氧诱导因子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9):1056-1058.

  [10]张坦,罗毅,张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脂蛋白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3):77-81.

  [11]黄海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Lp(a)、D-D、CRP及FG的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5):600-602,606.

  [12]刘坤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和CRP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516-517.

  [13]周景芬,吴婷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规律[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31(10):665-667,720.

  [14]步霄,贾师捷,周叶,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HIF-1α、NSE、SAA对神经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21,42(1):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