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医学论文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5

2024-05-30 14:11:11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宿迁市中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12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126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NIHSS评分、生活

  【摘要】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宿迁市中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12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126例患者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针灸早期肢体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堵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最终造成局部脑组织死亡的病理过程,常表现为头晕,语言、肢体障碍等[1-2]。脑梗死后遗症中,偏瘫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后果之一,可使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下降或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3]。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医学界对于不同康复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联合了针刺和艾灸的优势,在临床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已被证实有效[4-5]。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是指在中风、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后,尽早开始进行针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作为脑卒中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旨在促进患者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偏瘫后遗症[6]。基于此,本文探究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研究,现报告如下。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 应用研究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宿迁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26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后偏瘫;(2)均为一侧偏瘫;(3)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调查。排除标准:(1)有其他影响患者行动、生活质量的疾病;(2)重要脏器功能受损。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84±5.06)岁;偏瘫部位:左侧33例,右侧30例。观察组63例患者,男43例,女20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29±4.87)岁;偏瘫部位:左侧35例,右侧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宿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给予其吸氧、健康宣教,营养支持和神经保护等治疗,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肢体康复训练。通过超声脑血管治疗仪对患者的脑部进行超声治疗,采用多功能磁刺激促进患者偏瘫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爬楼、肢体负重等训练。

  1.2.2观察组实施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针灸治疗:选取前神聪、百汇、尺泽、内关、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位,针灸师将针插入穴位后,保持针在穴位内0.5 h,每隔10 min行针1次,而且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针刺,行平补平泻法。其中尺泽、合谷、阴陵泉、太冲行灸法,将艾柱插在针柄处点燃,产生热量和艾烟,以刺激穴位,2壮/次,1次/d,针灸治疗持续进行,连续6 d/周,然后休息1 d。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帮助保持良好的体位,床上训练涵盖了上肢和下肢的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上举、后伸、内旋、外旋;肘关节被动屈伸;腕关节被动掌屈、桡侧偏、尺侧偏;指关节被动屈伸、对指、对掌;下肢髋关节被动屈伸、内旋、外旋;膝关节被动屈伸;踝关节被动屈伸。当肌肉力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行主动运动练习,如关节的主动运动、关节控制能力、坐位平衡、站立平衡等训练,然后进行关节抗阻训练、走路训练、爬楼训练及穿衣服、刷牙、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的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让患者意识到配合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根据医嘱坚持锻炼。

  两组患者共干预2个月。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从吃饭、如厕、穿衣、上下楼、走路、洗澡、修饰、转移及控制大小便等方面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其生活能力越好[7]。

  1.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其进行评估,其评估标准为:轻度损伤<7分,重度损伤7~14分,重度损伤>14分[8]。

  1.3.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对其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2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其运动功能越好[9]。

  1.3.4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状况、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选取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和躯体状况等4个维度对患者进行评估,每个量表的分值为100分,其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0]。

  1.3.5临床效果显效为患者神经损伤好转且基本可以自主活动;有效为患者神经损伤有所好转且可在他人帮助下进行活动;无效为患者的情况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高于对照组的8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 应用研究论文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 应用研究论文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 应用研究论文

  3讨论

  脑梗死的症状与梗死部位、面积及血管阻塞等原因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其最常见的为偏瘫。脑梗死在中医中属于“中风病”范畴,多源于人体正气的虚弱,受到饮食、情感波动、劳累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失调,进而影响到脑部的血液供应,造成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部动脉痉挛与麻痹。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于促进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通过针灸的疏通经络和调节气血,结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神经可塑性,进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11-12]。

  本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Barthel指数是客观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具,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则更专注于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观察组在这两项指标上的高分明确地显示了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Barthel指数得分的提高表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照料、进食、行动能力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有助于患者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减轻了对他人的依赖。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的增加则反映了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明显恢复,可能是针灸对神经传导的促进和肌肉协调性的改善所致[13]。两项评分的积极变化说明了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而NIHSS评分是衡量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标志,其降低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改善,这可能是针灸对血液循环的促进、炎症的减轻及神经再生的刺激所导致[14-1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整体生活状况产生了积极影响。生活质量是评估患者康复过程的一个关键指标,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交等多个方面。分析原因可能和针灸的双重作用有关。一方面,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等机制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针灸可能通过缓解焦虑、提升情绪状态等途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6]。这些综合效应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常因肢体功能受限而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种种挑战,如行动不便、自理困难等。而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通过促进肌肉张力、提升运动协调性等方式可能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使患者更能自如地进行日常活动,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针灸可能产生镇静和放松效应,减轻患者的情绪压力,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17-18]。

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 应用研究论文

  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突显了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方面的潜力。分析原因:针灸可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而有助于康复。在脑梗死后,患者可能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神经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受限。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能有助于扩张血管,促进血液流动,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此外针灸还可能促进神经传导,帮助受损的神经传递信号。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能激活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康复训练的早期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利用神经可塑性,促使周围神经系统重新组织和适应。针灸的应用可与早期康复相结合,充分激活神经可塑性,提高患者康复效果[19-20]。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有望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降低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强,樊乐,朱杰,等.温针灸联合镜像疗法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及Hcy、BDNF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3,34(7):929-932.

  [2]刘怡,李晓伟,盛晓燕.紧张-应对互动模式下的健康宣教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3):382-386.

  [3]王蓉,庄景聪,阳清伟,等.等速运动锻炼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23,51(2):200-202.

  [4]张瑾,曹明娟,阚文.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表面肌电图及步行中身体质心空间轨迹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3,42(1):6-11.

  [5]杨顺,刘宝生,代迪迪,等.CT检查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针灸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3,33(3):513-516.

  [6]郭书玲,谢永权,谢桂芬.cAMP/PKA-pCREB信号通路在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作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15(2):226-230.

  [7]曹辉,袁华,孙晓龙,等.MOTOmed训练干预脑梗死早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5):724-727.

  [8]李琴,曾凡杰,唐绍辉,等.溶栓联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7):798-802.

  [9]陈复娜,王开娜,王真.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肢体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2):2592-2594.

  [10]秦龙江,徐乐义,王孝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071-1074.

  [11]李芬.推拿配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偏瘫干预中对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效果[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1):47-49.

  [12]刘洪军,李金霞,李凌燕,等.提督调神针法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88-90.

  [13]杜宝坤.中药针灸辅助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病人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9):1440-1441.

  [14]谢永权,郭书玲,谢桂芬.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15(3):454-458.

  [15]马秋云,何晓华,王正田,等.悬吊运动训练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19(3):71-74.

  [16]曾云斌,陈建辉,陈丽苹,等.针灸联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11):148-151.

  [17]李云,丁莉娜.穴位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7):77-82.

  [18]肖乐,邓炎尧,刘超,等.运动想象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5):839-843.

  [19]唐云,王颖.纳子温通针法结合肢体综合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9):25-29.

  [20]康宾宾,张晓雨.正性团体心理指导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心理负担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7):100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