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专创融合视角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专创融合视角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5

2024-05-19 13:15:0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创新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基于专创融合视角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尽快适应就业创业融合的新形势,满足区域谋划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该积极践行社会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采取协同教育的新模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探索,培养专业型的风景园林人才,彰显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征。文章立足于高校风景园林教学的现状以及培养策略进行展开讨论。

  摘要:创新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的主要手段。基于专创融合视角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尽快适应就业创业融合的新形势,满足区域谋划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该积极践行社会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采取协同教育的新模式,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探索,培养专业型的风景园林人才,彰显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区域特征。文章立足于高校风景园林教学的现状以及培养策略进行展开讨论。

  关键词:专创融合,涉农高校教学,风景园林,专业改革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融合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为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创建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专创融合”背景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重点研究的热门课题。风景园林专业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现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核心教学课程,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强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凸显不同专业的办学特点和区域特征,为促进风景园林教学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1]。

  一、专创融合背景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若想培养出高素质型专业人才,保证教育的质量,则应该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紧密围绕专业技能的培养,输出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避免碎片化教学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借助于双创教育能够改善单一化的专业教育现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研究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想法。这既是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选择,也是补充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可以说“专创融合”模式教育是满足双创教育需求的必然发展趋势。

  2.有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高举素质教育大旗,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然而,受制于专业、学科、技能等层面的影响,高校始终受制于传统学科本位教育模式,岗位本位教育呈现落后趋势。推广“专创融合”教学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专业知识框架,借助双创思维模型构建创新意识并带动创业项目,合理应用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强对知识框架的有效认识,理解所学习的各类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双创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辨决策能力,促进学生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飞跃,进而培养学生终身成长的能力。总之,专创融合教育模式能够推动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有效调整素质教育的结构。

  3.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现阶段,受制于地域因素、人文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双创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专业教育之间严重脱钩。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双创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企业工作经验,对于学生的指导仍然停留于理论层面,忽略了实际创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形式化严重,例如开办创新创业大赛,却缺少到企业或生产一线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单纯为了获取奖金和学分,参与的创业比赛项目与实际专业之间脱节,难以真正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高校的双创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缺少双创方面与专业教育之间有效融合[2]。

222.jpeg

  二、涉农高校风景园林教学专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缺少专业实践课程,缺少与生产实践的衔接

  一些涉农高校并未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为了彰显风景园林本科和园林教学之间的层次性,过分注重理论课程,缺少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依照传统型的教学理论,在实践课程中设置过多的课时应用于演示和验证理论环节,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课时的安排。大多数时间课程需要以不同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为载体,在具体组织设计层面主要由授课教师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考虑到不同课程之间缺少衔接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先后性,导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缺乏连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接收到过多的碎片化实践技能,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2.教学形式模板化,课程内容缺少应用性

  大多数涉农高校风景园林实践内容相对模板化,始终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包括教师示范演讲、演示模型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与教师缺少互动,难以亲自动手实践,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度相对较低,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薄弱。同时,风景园林专业实习内容与具体的应用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一些园林美术实习过分注重艺术绘画的手法,无法真实表现出风景园林的真实效果与结构。在实践测量过程中,只注重测量原理演示,忽略了具体园林工程中的实际测量尺寸与标准比例。针对一些园林植物中的实习而言,主要强调对于园林植物类别的识别,忽略了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大多数园林专业实习主要到著名园林风景区和风景点,没有真正深入到园林生产一线和施工现场中实地考察,所以园林专业学生对于园林生产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3]。

  3.户外综合实训场地不完善,缺少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形式

  纵观当前大多数涉农高校在校园内已经建设设计实验室,模型室等不同的实践,教学场所。但在户外风景园林实践场所中普遍存在建设场地不完善,缺少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无法确保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尤其是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无法与农业实践基地对接,因此学生缺少了与一产农业生产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及工作技能。虽然部分涉农高校与园林公司、园林景区、园林设计院、地方公园和园林部门等建设了合作项目,配备校外实训基地,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形式过分单一,通常集中于参观园林、认知园林、体验园林等环节,缺少为涉农高校毕业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习岗位。企业过分注重学生是否能够胜任自身岗位,没有真正参与到教育学生实践工作当中,学校也缺少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没有充分对学生和企业进行彻底调查和了解,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无法实现校企协调育人的效果。

  4.实习教师缺乏丰富经验,实践能力薄弱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专业侧重于实践性、应用性,特别是要求指导教师实践经历丰富,实践应用技能精湛。然而,纵观当前高校风景园林教师而言,主要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大多数更侧重于学历,以博士生为主,少量优秀硕士生为辅。这些教师往往在校学习经历丰富,却缺少风景园林相关从业经历,因此与实际行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实践应用技能,无法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现实行业热点和具体园林设计层面,导致对学生的培养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教学实习考核方式缺少规范性,不利于学生提升能力

  一些高校忽略了实践教育的环节,特别是在生产实习环节以及毕业实习环节等缺少跟踪考核。一些学生经常出现蒙混过关、投机取巧的情况,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在学生实习阶段采取的评分考核制度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与细化性。一些学校结合学生的具体实践报告进行模板打分,缺乏过程评分制度,无法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实践技能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三、探究专创融合背景下涉农高校风景园林教学的有效策略

  1.调整风景园林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经过对用人单位与往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自身的工作能力不够,要达到企业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来学习。针对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信息可见,涉农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需要对风景园林课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加以调整,适当增加农业类、乡村类实践课时的比重,减少理论课程,凸显农业特色,服务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在编制课程实习教材时,应该注重风景园林课程之间的连接性、系统性,全面控制实习过程,同时要遵循相近相似性原则,整合课程实习的具体内容与实践课程之间紧密联系。举例来说,在风景园林课程中需要穿插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相关实习课程,引导学生亲自到园林中观察,促进课堂与课外之间的有效结合;加快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促进实习与就业之间的结合;为教师提供培训受教育机会,促进专职教师与校外教师之间的联合等。此外,结合具体的风景园林实践课程,打造风景园林观光地,让学生亲自到风景园林中进行规划相关环节,科学设计不同的园林步骤等。指导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针对性示范讲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应用能力[4]。

  2.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生产之间的衔接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社会服务项目增加风景园林实践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完成对于风景园林相关知识的学习,懂得从现实角度开展设计,提高风景园林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增加生产实践类课程内容。举例来说,在对风景园林测量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到园林施工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测量园林的各种技巧。对于园林植物,应该与园林绿化施工方进行联系,不仅要掌握常规的植物种类和相关知识,同时应该到现场实践园林配置,增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高校要引导学生到风景园林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参与到实践项目中,提高学生对园林方案的设计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实践与生产之间的结合。高校可以基于“专创融合”教育模式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比赛,例如开展风景园林规划创业比赛、微景观模型创新大赛、景观小品设计比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各类专业操作技能。

  3.拓宽校内综合实训场地建设,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建设户外综合实训场地,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为此高校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学生对于园林材料、园林内部结构的认识,增设园林工程训练、园林景观实训等不同方面的教育基地和平台。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定期选派园林专业的教师到农旅基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引导园林企业业务骨干人才参与到人才培养制定和具体课程改革当中,促进行业专家到校兼职,工程师实践课堂讲课,企业导师为学生莅临指导等相关举措[5]。通过区域项目的驱动,平台的培育,名师带动等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风景园林类人才,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4.对外引进对内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

  为实现对高素质型应用型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校外引进、校内培训”的原则,打造一支农业专家为主,专业交叉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在校内建立项目驱动机制,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技术能力,通过平台培育机制,提升教师的原理设计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名师到校,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建立不同的教师梯队,提升教研的整体质量。最后,高校可以通过质量保障机制,增强新老教师之间的合作,科学设定教学评价指标等,提高整体教学的实践应用质量。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行业锻炼机会,到国内外进行访问挂职锻炼,增强对于园林设计的理解,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应用能力。

  5.增加教学管理体系,科学设定实习考核模式

  处于“专创融合”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生产实习的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特征等,合理设定教育教学保障管理机制,始终遵循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教学[6]。一方面,农业类高校应该科学设定实习环节的管理制度,编制不同的学习大纲和经典案例,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创造遴选和推荐条件,并通过一些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辅导等,做好园林设计方面的总结、汇报以及反馈交流等。对于实习生应该增加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相关考核,让学生结合自身对于原理设计的理解与风景园林前景的规划等,明确毕业设计方案。由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针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推荐到优秀企业进行专岗培训。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考取更多的风景园林师、建筑师、注册规划师等技术资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考核项目当中,提升“看家本领”,增加毕业竞争能力,便于日后创业。

111.png

  6.丰富涉农高校风景园林教学课程,彰显专业培养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需要立足于建筑类专业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教学体系,丰富不同的教学平台和板块设计体系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性与先进性相结合,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方法,从小尺度场地入手,中、大尺度为主,合理发挥不同的风景园林景区的优势作用,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实践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涉农高校应该坚持引导学生和教师到一线工程中锻炼,提升学生的针对农文旅项目的认知以及工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可以积极设计自己理想中的风景园林,突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争取早日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

  四、结语

  在专创融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涉农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改革新成效,培养出满足于社会园林行业需求的具有精神实力的专业人才。涉农高校风景园林教学,首先在体现农业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调整风景园林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创造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该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森,杜雨欣,覃靖泽,方竣禾,江汶澄.高校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实践模式——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0):249-251.

  [2]吴殿鸣,邵大伟.风景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19):117-120.

  [3]李晓雪,李自若,高伟.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传统园林技艺”慕课建设与应用[J].广东园林,2022,44(03):31-34.

  [4]闫鹏凌.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以民办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现代交际,2021(24):13-15.

  [5]丛林,尹航.“专创融合”理念下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科幻画报,2021(04):267-268.

  [6]侯永胜.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