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城市研究——以墨尔本为例论文

2024-05-17 10:52:4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墨尔本作为多年的最宜居城市之一,“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其城市建设的核心之一,对墨尔本城市的优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墨尔本的政策规划、步行系统、公共空间和全面发展等四个方向进行逐一分析。
墨尔本作为多年的最宜居城市之一,“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其城市建设的核心之一,对墨尔本城市的优化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墨尔本的政策规划、步行系统、公共空间和全面发展等四个方向进行逐一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开始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而是向着多元化方向转变。相对于传统城市的发展而言,现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人口密集、缺乏服务设施、服务提供不及时,交通拥挤、公共空间短缺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又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最终给城市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故而,城市设计的重心逐步由空间向人类自身转移,这一变革形成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性化”城市设计思想。
受以上思想转变的影响,在哥本哈根、墨尔本等城市中也较多地把这种思想付诸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其中,墨尔本的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政策改革,通过对传统街区进行重新设计和更新,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且富有特色的现代化都市空间。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增强了城市宜居性,也推动了城市中社会、文化、商业的发展。
“人性化”城市设计概念
“人性化”城市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建立与人的空间联系为宗旨的都市建筑设计理念,其主要目的在于构建都市空间中与人更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创造更宜居、更现代化的都市环境。城市建筑设计树立了“人性化”的设计核心理念,使城市建筑设计向传统空间结构转变。
“人性化”城市设计的五条原则
一、合理配置城市功能设施,使其辐射范围总和可以基本覆盖整个服务范围,使人群与活动范围之间保持平衡。
二、区域内的服务水平与归属感。
三、合理规划城市空间,鼓励慢行系统发展,例如:步行与骑行交通,并确保慢行系统的安全性。
四、将城市与建筑物之间的边界地带打开,提高建筑内外之间的活动可能性,产生频繁的互动。
五、提高人群在城市空间度过更多时间,以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墨尔本“人性化”发展
在经过近一百五十年的都市建设下,现在墨尔本已是澳大利亚文学、美术的重要核心,同时也多年被称为全球“最宜居都市”之一,更是因为它在城市设计中的成功实践,成了现代城市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从19世纪末以来,在以适应不同需要为背景,墨尔本在“人性化”城市设计方面走过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且在时间上积累了大量经验,本论文主要把它划分为如下四部分:
一、墨尔本“人性化”政策规划第一,发展历程。
1890—1920:城市设计起步期。
墨尔本1850年成立,在初期,以居民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规划任务。但随着城市发展的往外扩张和人口的放射性发展,墨尔本渐趋郊区化,城市存在管理不到位、规划政策不到位等现象。
在此背景下,在1929年公开发表了《总体发展规划》,是墨尔本第一部战略规划的法案,主要是对当时土地的使用不当以及交通拥堵的城市问题。
1950—1960:城市设计建立期。
那时,墨尔本正处在战后重建阶段,发展城市的要旨是战后经济复苏和人口增长。由于市中心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存在巨大距离,导致居民出行效率低下,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1954年,《墨尔本大市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中对于主要城市交通走廊、非都市地带的边缘区域、市中心发展等方面作出重要批示。
1970—1980:城市设计梳理期。
20世纪70年代,墨尔本迎来了经济萧条期,城市发展的主旨在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城市巩固的目的。在此背景下,1970年,《墨尔本都市区的规划政策》对于以强调慢行区域以及绿色发展为原则的政策加以明确,并合理控制城市的向外扩张。在此基础之上,于1980年提出的《大都市战略实施》加强第54版政策,以鼓励合理人群居住交通、社区就业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可达性强的集中发展。1987年的《塑造墨尔本的未来》优化了1980年的规划,而1988年的《规划与环境条例1987》,则明确了新城市规划的目的:“推动了全州的经济开发、对自然的环境保护、生存条件的改善、对造福于全体维多利亚居民的自然资源可永续使用。”20世纪末至今:城市设计优化期。
随着墨尔本对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认可度的逐渐提升,可持续发展、绿色度高、环境保护、慢行系统、公共空间的相关政策已逐步形成系统。
2002年,《墨尔本2030——可持续发展规划》强调了对于远郊地区进行管理,巩固中心地位,对于运输交通、环境、社会、经济的需求提供了一个近三十年的发展计划。
2014年,《墨尔本规划——大都市区规划战略2050》取代2030版,更具有灵活性,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
第二,策略优点。
首先是关于城市的格局,墨尔本在控制城市边界的合理扩张的基础上,城市设计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管理方式的提升,强调慢行系统的建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立。
其次是关于城市的规划体系,墨尔本为国家政策、州规划和地方规划三方规划,强调三方平衡,政府充分尊重群众建议。
最后是关于政策的具体实施,墨尔本以示范项目促进城市“人性化”发展和增加公众接受度,还增设了有关教育课程,并提供基金会和物质补偿等激励政策促进政策实施。
二、墨尔本“人性化”步行系统
墨尔本于1837年规划霍都网,一直到20世纪中期以前,城市中心——霍都网,均基本上未发生重大变化。在20世纪中叶以后,墨尔本在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中快速衰落。在此背景下,墨尔本急需面对此问题做出改善。
步行系统与机动车交通早在1985年,《人性化的街道——墨尔本市中心活动区步行策略》主张通过增加城市步行系统的设施和开辟新步行路线等途径,来增加市内街区的步行容量和吸引力。在此规划下,墨尔本以优化步行系统作为大背景,开展持续性大规模整治,提高城市街道行走能力和品质。
墨尔本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街道模式设定鼓励行走的政策、对机动车流量进行合理管制等交通管制策略,实行人车分流引导,在营造更安全、更有弹性的行走环境时,实行“三限”管控,进一步减少机动车占比,提高步行出行占比。
在这一系列措施下,墨尔本不断强调步行系统的交通地位,为建设“人性化”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直到2030年,步行超越公共汽车成为墨尔本市中心的主要公共交通出行途径之一。
以郊区主导型为代表,墨尔本的市民出行表现出放射性与潮汐性特征,故而将步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网络是支撑墨尔本建设以步行优先为导向的“人性化”城市的重点之一。
墨尔本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减小站台间距,增设换乘衔接点,进一步完善步行系统和公共交通的接驳。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下,公共交通可达性得到改善,到2030年,综合出行的预期比例为70%。
步行与骑行是城市慢行系统的两大核心构成。在墨尔本的骑行专项规划中,通过对步行与骑行路径高度重合的路段进行改造,实施有限通行以及在慢行系统流量较大的区域合理布设公园与公共空间,从而建设新的步行与骑行系统。
通过以上方式,减轻由街道承担的交通压力,为慢行系统提供更加优质与安全的交通环境。至2030年,在交通比重中,徒步和骑行将和公交保持平衡,比例超过40%。
三、墨尔本“人性化”公共空间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墨尔本面临了过大的空间尺度和单一的空间功能,使得城市居民失去归属感,人才大量流失。基于这种情况,《墨尔本人性化空间规划》提出,它的计划主要有:促进“人性化”城市设计在空间上扩展,使街道向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扩展;它为墨尔本作为城市的建设依据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进而促进墨尔本“人性化”公共空间。
其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规划层面,墨尔本提出五级体系。
一级:国家与洲级。承担墨尔本成为国际化都市和维多利亚地区首都的主要社区和政府责任。
二级:都市级。适应了墨尔本大都会区、城市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对游憩、休闲、社会文化、体育方面的各种功能和服务设施的需要。
三级:地区级。符合了墨尔本内部行政区居民的相应要求。
四级:社区级。以街区为单元,为住户创造邻里互动的空间。五级:地方级。为给小区内的住户一个安全可靠、步行高效的空间。
设计层面,首先是城市道路系统,它是决定城市活力的关键因素。墨尔本将其概念转换,正是它由原来机动车道变成了慢行系统为主的共享式街道。到2015年,公共空间实现了高达315%的增长。
其次是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载体。作为城乡居民共同进行休闲娱乐、社交活动的最主要场地。墨尔本结合其水资源匮乏和城市内涝等问题,加强对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其中以爱丁堡花园的设计最为典型,其工程极大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也体现出墨尔本在雨水集约化方面的优势。
最后是公共建筑,在墨尔本的设计实践中,可以发现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和“人性化”水平,同时大大增强了城市的归属感和宜居性,对墨尔本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起到了良性的作用。
通过以上两大部分,对墨尔本“人性化”公共空间做出优化,对修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
四、墨尔本“人性化”全面发展
据墨尔本大学抽样资料调查,墨尔本市民在公共空间内步行时间平均一周可达100分钟。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传统工业转型,一大批住宅区崛起,城市中心迅速打通霍都圈,形成南岸、滨水新城两个新中心。
基于以上对于发展和现状的思考,墨尔本在2030年的规划中首次制定了中心活动区、重要活动中心和主要活动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并提出持续保持城市宜居性的发展以及“人性化”的城市设计理念。
在多年发展过程中,从步行系统到公共空间,从研究理论到政策规划,墨尔本在应对交通拥堵问题、中心区衰败、居民归属感低等问题的解决中,也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