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美美与共,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

美美与共,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论文

19

2024-05-17 10:05:4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是一部由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项目成果,该书进行翔实的实地考察和非遗个案分析,全方位展现和记录东乡族传统造物设计文化遗产。这部作品不仅为东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更强调了“美美与共”这一理念,寄托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愿景。该书通过深入挖掘和呈现东乡族的独特文化,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理解、尊重和共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是一部由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项目成果,该书进行翔实的实地考察和非遗个案分析,全方位展现和记录东乡族传统造物设计文化遗产。这部作品不仅为东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更强调了“美美与共”这一理念,寄托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愿景。该书通过深入挖掘和呈现东乡族的独特文化,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理解、尊重和共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东乡族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非遗田野考察

  邱珂老师所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是在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下完成的项目,全面涵盖了传统民居建筑、服饰与首饰、饮食与餐饮器具、日常生活杂用器物、生产工具、民俗行序及用物等多个方面的非遗文化。该作品旨在记录和保护东乡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以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一、东乡族非遗田野考察与历史

  作者对东乡族非遗田野考察紧密联系着历史,通过实地考察和文化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乡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

  在田野考察中,作者认识到东乡族非遗文化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明确东乡族在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东乡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的劳动生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包括绘画、雕刻、织布、陶瓷制作等技艺。这些技艺在东乡族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代表了他们的非遗文化。东乡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1]

  同时东乡族的美术发展与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密切相关。这种信仰影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如服装颜色、绘画图案等。同时,清真寺的设计和阿拉伯文书写习惯也影响了东乡族的美术,使其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民族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东乡族的非遗文化是历史的传承,笔者田野考察可以帮助揭示这些变革对他们的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技艺、宗教仪式等。通过田野考察,东乡族可以了解这些非遗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交流上,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地理位置。他们主要生活在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也有一些人散居在附近的地方。东乡族是一个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的新民族,与当地的回、汉等民族有着密切联系。这体现了中国多民族社会的多样性。通过田野考察,作者发现东乡族非遗文化中的异域元素,了解他们与周边民族的历史关系。

  东乡族非遗田野考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同时,它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有助于深入理解东乡族的历史演变过程。

111.jpg

  作者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东乡族的设计文化特色,特地远赴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证。在当地与东乡族的人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交流,以求证所获得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与东乡族人的亲身接触,作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表达和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加全面地呈现东乡族的设计文化。在采访过程中,作者还获得了大量实物图片和视频等宝贵一手资料。这些真实的实物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示东乡族的设计作品和艺术品,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东乡族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作者的严谨求真的精神确保了本书内容的真实完整。通过实地考证和深入采访,作者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详尽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东乡族的设计文化。综上所述,通过作者的努力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本书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东乡族的设计文化特色,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2]

  二、东乡民族设计造物方法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挑选具有东乡族代表性、典型性的100个案例,采用实地实景照片、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设计分析。这些案例种类和内容是可以反映东乡族人们设计造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特征。从材质工艺、形态造型、功能构造等方面,图文并茂全面系统介绍与东乡族吃、穿、住、用、行息息相关的设计造物活动。在内容图解上使用不同种类,如实物照片、手绘图、仿真效果图、工程结构图等。既保证了设计图解的严谨,也丰富东乡非遗艺术的展示效果。文本撰写上结合作者田野考察的访谈录音笔记与相关文献和地方志记载。结合图解内容客观并全面的描述东乡族非遗艺术设计的思想理念。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史料性和艺术性。

  作者以建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东乡族的宗教建筑和民居,强调了对建筑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的详尽分析。研究开始于对东乡族居住地理环境的深入了解,包括山地地区的特点,以解释他们的建筑紧凑结构是为了适应山地土地利用。作者详细研究了东乡族清真寺的建筑布局,特别关注了“三堂合一”的设计,即礼拜堂、水堂和经堂的相对位置,探讨了这种布局的功能和应用。同时,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伊斯兰式的园拱顶和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传达的信息,如庄严感、宗教威严和信仰原则。作者还注意到清真寺内部的装饰通常朴素,符合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即不崇拜偶像。这不仅提供了伊斯兰教的背景信息,还凸显了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综合而言,作者的综合研究方法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东乡族的宗教建筑和其背后的文化特点,考虑了宗教信仰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深刻理解东乡族的宗教建筑及其文化背景。

  作者在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东乡族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特点,包括服饰的颜色、款式、装饰元素以及不同年龄段的着装选择。研究从不同季节的服饰选择入手,涵盖了帽子、衬衣、大衣、头巾、长袍、套裤、鞋履等服饰元素的具体描述。作者关注了服饰中的颜色选择,包括白色、黑色、驼毛色、红色、绿色等,以及这些颜色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的应用。研究还探讨了服饰的装饰元素,如绣花、绲边、宽边、高跟鞋等,尤其强调了这些元素在女性服饰中的重要性。作者还考虑了不同年龄和性别对服饰选择的影响,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以及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服饰需求。此外,作者进行了文化比较,指出东乡族妇女的服饰在某些方面与中亚地区的传统服饰有相似之处,但后来逐渐变得更加朴素,并与西北回族的风格有一些相似。通过这种综合研究,作者深入了解了东乡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其演变和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东乡族的服饰传统,以及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着装方式。[3]

  在研究东乡族的饮食非遗制作方法和文化背景时,作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多维度呈现东乡族的饮食文化和仪式。首先,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分析,特别强调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的特点,从而有助于理解他们的饮食规定和仪式。作者通过观察和详细描述了东乡族饮食文化的各个元素,包括食用动物、烹饪方法、食品和餐饮器具等。他着重关注了东乡族在待客时的礼仪和仪式,特别是与吃鸡相关的仪式,这些仪式反映了尊重和待客之道,有助于理解东乡族文化中的礼节和热情好客的传统。同时,研究详细探讨了东乡族在食物准备和食用方面遵循的伊斯兰教规定,包括宰杀动物的方式和禁忌食物的规定。作者还强调了东乡族的饮食文化如何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待尊贵客人的款待方式。作者深入了解了东乡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伊斯兰教信仰和社会礼仪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东乡族的饮食传统和文化。

  在研究东乡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背景时,作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东乡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背景。首先,作者通过分析地名中以工匠命名的村庄,揭示了工匠活动与地名的关联,暗示了工匠在东乡族地区的存在。然后,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其他历史材料,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了东乡族手工艺的发展和多样性,尽管古老的工艺品难以找到。此外,作者描述了东乡族地区的畜牧业,特别突出了羊皮毛在褐子和擀毡制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毡匠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辛勤劳动。通过这些方法,作者深入了解了东乡族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和地域特点,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东乡族手工艺传统和文化。这些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工匠的存在和手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东乡族文化中的作用。[4]

  作者通过详细描述东乡族的传统民居和日常生活方式,展示了他们注重简洁和朴素、实用性和清洁的生活习惯。作者详细描述了东乡族传统民居的室内家具和布置,如板柜、茶盘、汤壶、首饰盒等。这种描述揭示了他们家居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和美感。同时,火炕是东乡族民居的必备设施,作者提到了伴随火炕的炕桌和炕凳等家具,这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居文化,说明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作者描述了东乡族对水的珍视和卫生习惯,包括在屋梁上悬挂用于沐浴的吊桶和在房间的阶梯上放置汤壶。这表现出他们如何在干旱地区中明智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同时强调了卫生的重要性。作者成功地呈现了东乡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这有助于传承和保护东乡族的文化遗产。[5]

  总的来说,在研究东乡族文化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理解其文化特点。这些方法包括地名分析、历史文献研究、文化比较以及实地观察和描述。作者揭示了工匠活动与地名的关联,为工匠在东乡族地区的存在提供了历史证据。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尽管古老的工艺品难以找到,作者通过研究其他历史材料和手工业生产,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了东乡族手工艺的发展和多样性。文化比较则帮助揭示了东乡族文化中的独特性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将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比。最终通过实地观察和详细描述东乡族的饮食文化、服饰、宗教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各个元素,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文化信息和视觉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东乡族的文化。这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东乡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视觉呈现。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讨东乡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融合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三、美美与共,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习**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东乡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使得他们的文化传承至今。他们通过创造、表达和传承文化,为东乡族社会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东乡族的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其设计造物意义如下:

  1.促进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东乡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通过劳动生产逐渐形成独特设计文化。从传统手工艺品到建筑风格,从服饰装扮到宗教仪式,东乡族的文化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些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东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设计文化传承强调了东乡族的历史底蕴,有助于维护和加强该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构建做出贡献。

  2.促进文化融合与和谐共处:在东乡族的历史中,他们与周边文化交流、融合,吸纳了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东乡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当地回、汉等民族融合,尤其是与中亚地区的工匠文化相结合,在东乡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造物设计风格,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融合在文化、生活方式和物质文明等方面都有体现。在文化方面,宗教建筑、家具、生活用具等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融合,汉族和东乡族的建筑元素、家具和生活用品可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元素。生活方式上,饮食习惯、居住方式和社交礼仪逐渐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出现了烹饪方式、建筑风格和社交礼仪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在物质文明方面,技术、手工艺和物品制作也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特色的产品。设计文化融合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为社会构建多元文化模式提供了积极示范,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3.促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东乡族的船磨和井车等“因地制宜”的设计文化,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为社会提供了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借鉴和启示,强调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对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积极影响。

  4.促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该书关注东乡少数民族传统非遗,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这对保护和传承东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质性支持,同时展现了国家在这一领域的伟大成果。

222.jpg

  综上所述,《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描述了东乡族的融合文化,突显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而这本书恰恰反应这一点,述说了东乡的寺庙民居、服饰配饰、生活生产、信仰祭祀的历史演变和各种非遗艺术种类。将历史的深度与非遗艺术的广度结合,纵横交错立体化描述东乡少数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书中东乡族“融合共生”设计造物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丰富了东乡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反映了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的美好画面。这种文化融合突显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示范,构建了多元文化的社会。书中所积极展现的东乡少数民族非遗造物,在体现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伟大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同时,也系统展现国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举措下的伟大成果。对民族文化的美美与共,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福元.中华民族全书:中国东乡族[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

  [2]邱珂.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东乡族)[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3]《东乡族简史》编写组,东乡族简史[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4]范景鹏.中国东乡族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年.

  [5]马自祥,马兆熙:东乡族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