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的无障碍服务论文

2024-05-14 13:56:0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 传播机构,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 强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尤为重要。我国越来越多的 博物馆都在完善自身的无障碍服务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 传播机构,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 强博物馆无障碍服务尤为重要。我国越来越多的 博物馆都在完善自身的无障碍服务,不断加强建 筑无障碍、信息文化无障碍、心理无障碍服务的 建设。随着相关活动的开展,博物馆无障碍服务 水平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博物馆 应依托自身资源,提高自身的无障碍服务水平, 营造平等、开放、包容的博物馆环境。
近年来,博物馆作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 常设机构,无障碍服务建设持续受到社会关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少量关于博物馆服务特 殊群体的研究性论文。郑州大学荆三林 1983 年编 著的《博物馆学》开创我国博物馆研究特殊群体 服务的先河。进入 21 世纪后,有关博物馆服务视 障群体的研究成果愈发增多:黄洋、孙岱萌《博 物馆服务视觉障碍群体的意义与策略》从多角度 分析视障群体对博物馆无障碍建设的需求,李鑫 《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研究》既包括对相关理念、设 施、展陈等理论性研究,还包括博物馆对视障群 体服务的具体实践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全 国一级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现状,指出我国博物馆 无障碍服务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 提高博物馆无障碍意识,为特殊群体享受博物馆 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
博物馆与无障碍服务
我国首次提出无障碍概念是在 1985 年“残疾 人与社会环境”的研讨会上。在此之后,北京市 政府将四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1989 年 4 月 1 日,我国的第一部无障碍规范《方便残疾人 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正 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及残疾人无障碍环境的相关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0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指出: “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 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随着我国经 济发展,国家对无障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 年 9 月,《“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 务能力实施方案》明确把“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 服务”“营造全社会助残和残疾人自强的文明社 会氛围”作为重点任务,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 文化馆(站) 、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 施要有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场地和内容,要免费 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无障碍服务。”由 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教育。
截至 2022 年,据中国残联数据,中国残疾人 总数已达 8500 万,随着我国总人口基数的逐步增 长,残障群体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 国对无障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2022 年 8 月 24 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博物 馆的新定义为: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 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 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 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 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 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可 及性”强调博物馆教育的公平惠及,“包容性”和 “多样性”意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可见, 博物馆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已成为全球共识。
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的现状
无障碍服务是指为保障残疾人、孕妇、老人 等弱势群体的安全出行、便捷使用、交流顺畅而 设立的各种设施和服务。根据对我国国家一级博物 馆现有无障碍服务的调查研究,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博物馆无障碍服务进行现状分析。
一、建筑无障碍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空间中的重要角色, 无障碍建筑设施在博物馆中愈加重要。据调查, 全国 204 家一级博物馆,80% 以上都设有无障碍 建筑设施以保障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无障碍建筑 设施包括无障碍电梯、专用卫生间等,部分博物 馆还设有为老、弱、病、残、孕观众设立的爱心 专座,提供轮椅、老花镜等爱心物品租借服务, 并针对视障及听障人士提供了专有服务。
但博物馆无障碍建筑设施得到广泛应用的同 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部分博物馆的无障碍坡 道距离过短,坡度过陡,不能完全满足特殊人群 的参观需求。
二、文化教育无障碍
第一,知识共享无障碍。知识共享无障碍主 要体现在配合节日举办的无障碍活动。据调查, 有 60% 以上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会配合国际博物馆 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举办无障 碍服务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博物馆自主设 立为特殊人群服务的活动日。北京恭王府博物馆 从 2010 年起,将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二作为“残疾 人公益文化日”,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 人团体都能在恭王府享受志愿者提供的搀扶、手 语讲解等特色服务。博物馆在国家相关节日为特 殊观众提供无障碍服务有利于吸引特殊群体走进 博物馆。但这种活动多为一次性活动,活动时的 无障碍服务难以长期延续。
第二,教育无障碍。馆校合作是博物馆进行 教育无障碍服务较为常见的方式。据调查,我国 有 20% 以上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对特 殊人群进行无障碍服务,服务方式可概括为以下 两种:
首先,博物馆邀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到 博物馆内,为其提供无障碍服务。特殊教育学校 的学生大多受视力、听力抑或行为方面的限制, 使其难以像正常学生那样在博物馆内接受教育、 汲取知识。博物馆邀请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前来 参观,更应提前为学生做好无障碍服务的准备。 中山舰博物馆在 2021 年 11 月组织武汉市盲童学 校师生前来参观。因学生视力受限,讲解的每个 方位都要指示明确,不仅要以学生熟悉的物件作 为对比,更要增加互动,拉近历史与同学们的距离。
部分博物馆更为特殊学生提供“参观指南”。 《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由上海博物馆与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策划,由博物馆专业教育 人员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是专为特殊 学生打造的参观博物馆实用指南。通过介绍上海 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向学生们讲述中国文 化和中国故事。
其次,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在校内开设系列 课程。除了邀请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外,一些博物 馆还会走进特殊学校。为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充分汲取知识,博物馆便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为其定制课程。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州市植物 染技术研究会根据特需学生的特点,定做植物染 艺术课程,为特需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和康复训练, 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培养他们与 人交流的能力,创作别具一格的植物染艺术品。
除此之外,为方便特殊群体获取博物馆信息 与知识,部分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为特殊群体开 设特色课程。南京博物院推出视障人士无障碍系 列课程,根据视障群体身心发展特点,运用视障 群体听、嗅、触觉敏感的特殊性,调动及强化除 视觉以外的其他多种感觉通道共同参与认知,弥 补其直观认知不足的缺陷。
馆校合作可以使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为特殊 学生提供文化知识,但目前开展形式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性,多样化的特色活动较少。
第三,欣赏无障碍。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引入 无障碍设计实质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人文 主义的关怀,也是和谐社会的体现。近年来,随 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包容性的不断提高,部 分博物馆专门为特殊人群开辟空间,使其可以做 到博物馆欣赏无障碍。南京博物院特别打造了让 视障、听障和普通观众实现无障碍平等参观的博 爱馆,呈现了全新融合性展览。从可触摸的坤與 万国全图,到图中水生和陆生动物的叫声,再到 和图中历史背景相关联的外来农作物嗅闻盒,以 及地图版九宫格游戏和二维码手语讲解视频,博 爱馆的全新融合性展览,为观众带来了多感官服务, 增加了观众的创新体验。
第四,心理无障碍。近年来,很多博物馆的 无障碍建筑设施在趋于完备,但仍旧难以让特殊 群体在心理上感到自己被欢迎、被平等对待。据调查,在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已有大约 10% 的博 物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求在技术和心理 上给予特殊群体尊重与包容。广州博物馆携手广 州市聋人协会、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邀请本地 经验丰富的高级手语翻译王笑芬老师针对广州市 内博物馆与旅游景区举办广州地区首个“文旅场 所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开展手语基础知识免 费专业培训。尽管已有部分博物馆重视工作人员 培训,但仍存在样本数量不够、服务浮于表面等 问题。
博物馆无障碍建设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调查可知,全国多 数博物馆都可以提供无障碍建筑设施,开设相关 活动进行无障碍服务,部分博物馆可以注意到服 务特殊群体的技术与心理需求,并组织工作人员 开展培训。但我国博物馆的无障碍服务仍有很多 不足之处。
第一,我国博物馆无障碍建筑空间过于狭窄。 这个狭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博物馆自身无障 碍环境建设过于稀少,多建于重要展厅及馆藏文 物附近,并未遍布整个场馆。其二,全国博物馆 无障碍服务在地域上分布比重不均。据调查,博 物馆无障碍服务环境较为先进的多集中于东南沿 海地区及部分省会博物馆,内陆尤其是西北等经 济不甚发达的地区所提供的无障碍服务难以满足 特殊人群的需求。
第二,一些博物馆举办的无障碍活动具有时 效性。据调查,多数博物馆的无障碍活动仅在节 日举办,长久性的活动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特殊 人群的需求。
第三,我国博物馆无障碍服务活动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性。其一,博物馆为特殊人群提供的获 取信息的方式过于单一。例如,针对盲人,部分 博物馆的信息提供大多局限于听觉或触觉,不能 为其提供多感官体验。其二,相关省级博物馆无 障碍活动的辐射范围大多局限于本市,难以辐射 全省,更遑论辐射全国。
博物馆无障碍服务的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不足,博物馆可以从以下若干方面 进行改进:
一、博物馆内部完善自身无障碍服务。
首先,博物馆自身应加强完善无障碍建筑设施, 例如,修筑盲文电梯、无障碍坡道等,也应加强盲文、 语音导览等导视系统的建设。其次,博物馆还需 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为特殊人 群提供业务上的无障碍信息交流与心理上的平等 尊重,同时还应扩大志愿者队伍,吸纳特殊人群 加入服务队伍中,聆听特殊人群的声音。我国博 物馆目前对特殊人群的教育与服务重视度不够高, 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博物馆对每个人公平、尊重 的原则。再次,博物馆应致力于无障碍活动品牌 建设,扩大活动的辐射范围。最后,博物馆应注 意到无障碍服务的时效性,使特殊人群在日常参 观过程中也可享受到无障碍服务。
二、博物馆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其他部门的合 作。
首先,博物馆应积极与残联组织或学校合作, 举办更多的联谊活动。其次,博物馆应创新无障 碍活动的形式,使无障碍活动多样化。最后,各 个博物馆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是东南沿 海地区的博物馆,应加强对内陆地区的影响。内 陆地区博物馆亦可与东南沿海地区博物馆达成合 作,互相派遣工作人员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省 级博物馆也应加强在本省的影响力,创办无障碍 服务培训班,将无障碍服务意识辐射全省。
长期以来,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并未得 到良好的保障。为使特殊群体在博物馆内与普通 观众享受平等的待遇,未来博物馆应致力于完善 自身的无障碍服务,让特殊人群主动走进博物馆, 与普通观众一起在同样的空间内获得同样的知识。 总之,博物馆无障碍服务不是将天平倾斜于特殊 人群,而是要找到他们与普通观众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