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分析论文

2024-05-11 11:23:4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以歌舞表演为主,范围狭窄且与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脱节。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外延中,诗歌朗诵因其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现代化的舞台表现形式而深受群众喜爱。文章简要分析以诗朗诵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介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形式。重点研究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路径。研究表明,以朗诵诗为基本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打造独特的城乡“印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内容组织、语言创造、形式创新、舞台设计、情感渗透等方面入手显著提
摘要:传统群众文化活动以歌舞表演为主,范围狭窄且与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脱节。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外延中,诗歌朗诵因其浓郁的文学艺术韵味、现代化的舞台表现形式而深受群众喜爱。文章简要分析以诗朗诵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介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形式。重点研究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路径。研究表明,以朗诵诗为基本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打造独特的城乡“印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主题确立、题材选取、内容组织、语言创造、形式创新、舞台设计、情感渗透等方面入手显著提高朗诵诗创作水平,赋能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朗诵诗,创作路径,创作水平
“朗诵诗”是为朗诵而创作的诗歌,具有节奏感强、语言流畅、韵律感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情感细腻、真挚的特点,既可以讲述生动故事,又能够抒发深刻情感。朗诵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整合可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但现阶段针对群众文化活动所创作的朗诵诗数量规模较小,一部分朗诵诗内容深刻、语言晦涩难懂,且所选题材远离群众所处的生活、自然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以朗诵诗为核心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宣传与推广。在此背景下,围绕群众文化活动特点、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朗诵诗创作灵感,选取群众熟悉的题材以创编朗诵诗内容,力求朗诵诗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文学艺术美感,致力于以朗诵诗描述现实生活、展示时代风貌,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创作的题中之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创作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素养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面向诗歌朗诵舞台表演活动创作主题鲜明、题材丰富、内容贴近生活且形式多样的朗诵诗,有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一方面,在朗诵诗创作中运用中华优秀古典诗词文化艺术元素,赋予朗诵诗以儒雅的艺术气质,借助朗诵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群众在观赏或参与活动中感知、接触与体验传统文化,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中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体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蓬勃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爱岗敬业精神。群众在诗朗诵活动中受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浸润、感召与带动,其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也会获得大幅度提升;另一方面,基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朗诵诗创作能够将时代元素渗透至诗歌中,以富有韵律感、对仗工整、生动简洁、具有画面感且融合真情实感的朗诵诗语言以向群众展现时代风貌、社会进步成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以美的朗诵诗涵养群众美的思想、心灵与行为,以此提升群众审美素养、艺术素养[1]。
(二)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城乡“印象”
群众文化活动是城乡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伴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区的大力开展,其已经成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彰显城乡文明风采的“名片”。而在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舞台表演是突出时代气息、贴近群众生活且饱含深情、凸显时代精神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在朗诵诗创作中扎根民间土壤、深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内心,探索城乡发展的历史轨迹,采集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感人事迹、典范人物,着力挖掘城乡文明案例,将这些富有城乡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习惯特色的资源转化为朗诵诗创作主题、题材,在语言组织中融入精巧的艺术构思,用朗诵诗谱写城乡改革发展新篇章,以朗诵诗注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历程,唤醒城乡群众的历史记忆,增强其对家乡的归属感、向心力,也透过朗诵诗的创作与表演向其他地区的群众展现城乡风貌,以朗诵诗为载体保护好城市印迹,打造独特的城乡印象。
(三)有助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具有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至群众文化活动中并逐渐转变为群众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与创新的应有之义。而朗诵诗的创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渗透开辟新路径、提供新载体。在朗诵诗创作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维度”“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维度”以精选主题,从群众真实生活、生产实践中提炼朗诵诗的创作题材,以铿锵有力的节奏、通俗易懂但充满力量的语言创作朗诵诗,生动表述美好社会蓝图,激发群众遵守公共道德行为规范的自觉性、主动性。朗诵诗创作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必然选择,在群众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例、人物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创作朗诵诗,在群众之间激荡起蓬勃的榜样力量,使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社会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切实做到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爱岗敬业、对人友善,以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2]。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表演的基本形式
(一)配乐诗朗诵
配乐诗朗诵是指以音乐为背景进行诗歌朗诵的舞台表演形式。在此种朗诵诗形式下,音乐的选取要契合朗诵诗主题、内容、情节等,充分发挥音乐在朗诵诗表演中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配乐诗朗诵的特点有三:一是抒情性。音乐与诗歌皆为情感之载体,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音乐与朗诵诗的结合既可以表达真挚情感,又能够歌颂志向,在引发群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坚定其理想信念。为突出配乐诗朗诵抒情性的特点,在创作朗诵诗时必定要融入情感,以诗歌记录时代强音;二是综合性。配乐诗朗诵是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珠联璧合,音乐与诗歌相得益彰,以音乐表情达意,以诗歌体现深刻内涵。为此,在朗诵诗创作中需要彰显语言力量与文学艺术,确保诗歌内容对接音乐艺术形象,从而使朗诵诗与音乐完美结合;三是多样性。配乐诗朗诵表演中,音乐背景的选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为人声演唱、乐器演奏或是采用阿卡贝拉的形式以哼鸣作为诗朗诵背景。在朗诵诗创作中要预先设想其表演形式与音乐背景,致力于打造出综合性、层次性的艺术效果[3]。
(二)情景诗朗诵
情景诗朗诵是指朗诵者以对白、独白等方式,以话剧、小品等为基本舞台艺术形式,通过诗朗诵以揭示内心世界、演绎与叙述内心情感的朗诵诗表演形式。情景诗朗诵的特点有四:一是角色性。情景诗朗诵一般由多个角色表演,不同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以独白或对白的方式展现朗诵诗内容;二是故事性。情景诗朗诵以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背景为依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且具有启发价值。在创作朗诵诗时要注意选取贴近群众生活且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具有画面感的诗歌语言将故事内容呈现在群众面前,以此引发群众情感共鸣,为群众的行为提供指导;三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相对于配乐诗朗诵而言,情景诗朗诵与歌舞剧相似,表演形式以诗歌朗诵核心,集歌剧对白、舞剧表演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场景生动、气势恢宏、内容丰富,能够带给群众以视、听一体化的审美体验。在朗诵诗创作中要注意诗歌朗诵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接、结合与相互渗透,善于运用多种语言手段以表达作品之情感、内涵,以此提高朗诵诗创作水平。
三、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的创作路径
(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朗诵诗主题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一般具有主题性,与群众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期等有着密切关系。在朗诵诗创作中,为确保主题鲜明,与群众文化建设目标相契合,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朗诵诗主题。例如在国庆期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重在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精神、展现祖国事业建设成果、回溯祖国发展历程并歌颂祖国。针对此种群众文化活动所创作的朗诵诗,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维度,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延伸以确立鲜明的主题,如以“十月的红诗”为主题,创作蕴含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家国情怀的朗诵诗;再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目标在于培养群众爱岗敬业精神,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群众个人理想结合为有机整体。针对该活动开展目标,在创作朗诵诗时可以将“甘当‘螺丝钉’”作为主题,深入挖掘体现一线岗位工作者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甘于奉献等爱岗敬业精神的实际,以此带领广大群众在本职岗位工作上深耕细作,为社会事业建设添砖加瓦[4]。
(二)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朗诵诗的题材
题材是朗诵诗创作中的重要元素。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题材要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用以反映真实的社会环境、群众生活方式以群众共有的价值追求,以此为群众文化活动奠定坚实有力的群众基础。在朗诵诗题材选取中,一方面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诗歌文化元素,结合群众文化活动类型、开展目标与朗诵诗主题以精选题材。例如创作咏史怀古朗诵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将史实与社会现实、群众生活联系在一起,缅怀先贤以表达敬仰之情,总结历史经验并以古鉴今。在选取题材时要注重传递正能量,以歌颂历史伟人、历史事迹为主,在创作朗诵诗时融入典故以深化朗诵诗的历史内涵,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围绕当前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创作山水田园朗诵诗,以自然景色、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风格清新名利、淳朴恬淡的朗诵诗,在群众文化活动舞台表演中配以悠扬、灵动且富有生命气息的音乐,以增强朗诵诗的艺术表现力。
(三)坚持贴近生活与群众的原则整合朗诵诗内容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的表演主体、观赏主体都为普通群众,大部分群众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诗歌朗诵指导,观众在审美能力、艺术理解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社会与自然环境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熟悉亲切的朗诵诗创作资源,通过见微知著的创作方式,由“小切口”进入,展现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并通过生活事例的选取与艺术性创作以体现宏观时代背景,这样的朗诵诗极富吸引力、感召力,引发群众对现实生活、生产的思考,真正使群众文化入脑、入心。例如以“美好生活”为创作主题,将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朗诵诗的内容,采用对比、反衬等文学艺术手法,展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发展成果。这样“接地气”的朗诵诗更能体现出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因[5]。
(四)以通俗易懂的朗诵诗语言助力群众文化活动
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诗歌属于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在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的诗歌中往往融入了创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感悟,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以及深刻的哲思的。但并非所有诗歌都适合朗诵,一部分艺术性较强、情感内涵过于深刻的诗歌更适合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并且要求阅读着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与知识储备。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是贴近群众的诗歌体裁,在创作中不仅要保证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学性特点,能够以贴切、生动的语言瞬间抓住群众的注意力,而且要确保语言通俗易懂,在精炼、直接的语言中渗透情感、内涵。这就需要创作者了解群众的语言运用习惯、社会交往方式等,对群众的生活语言进行艺术化加工改造,使其富有文学艺术特质。同时通过押韵、断句等形成节奏感,群众在表演中可以突出朗诵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观众也能在观赏中透过语言理解朗诵诗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
(五)创新朗诵诗表演形式以提高活动吸引力
群众文化活动中常见的朗诵诗表演形式为配乐诗朗诵、情景诗朗诵,虽然能够创设情境、实现音乐与诗歌的相得益彰,但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多元与个性的当地群众而言,较为单一、滞后的朗诵诗表现形式难以获得群众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中,应当预设朗诵诗的表演场景、表演形式,注重对朗诵诗呈现方式的创新。例如在朗诵诗的音乐剧表演中采用带有角色伴唱的形式朗诵诗歌,音乐之声与诗歌朗诵之声交相辉映,打造出富有层次性的音响效果。音乐剧的表现形式也赋予朗诵诗以浓厚的现代气息。在创作此类朗诵诗时,要突出诗歌内容的故事性,借鉴音乐剧创作手法以展现戏剧冲突,增强朗诵诗的戏剧张力,使群众在表演中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也让群众在观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朗诵诗的故事内容;再如配RAP节奏音乐的朗诵诗,以近乎说唱的形式进行表演,能够带动群众的情感情绪,使其沉浸在朗诵诗的意境中。在创作此类朗诵诗时需要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可以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创作形式使得语言跌宕起伏,以此满足朗诵诗表演需求[6]。
(六)加强舞台设计以凸显朗诵诗的创作哲思
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并非局限于组织语言以呈现诗歌主题、题材,更重要的是围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要求,实现朗诵诗与舞台灯光、音响效果、舞美等各类艺术要素的整合。因此,朗诵诗的创作要从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阶段入手,贯穿于群众文化活动设计、开展与表演的全过程,参与舞美设计、节目编排等。尤其是在舞美设计中,朗诵诗表演的舞台背景、舞台布局、演员的服饰与道具等都会直接影响朗诵诗的表演艺术效果,因此在朗诵诗创作中要与舞美设计者合作,共同进行舞台的布置与服装道具的设计。例如在服装道具设计中,可以选择当地文化元素,将当地传统纹样、传统工艺等渗透至服装道具中,并与朗诵诗的主题相呼应,拉进群众与文化活动间的距离,为群众打造熟悉可感的活动场景,以此呈现出理想的朗诵诗舞台表演效果。
(七)注重情感渗透以增强朗诵诗活动的感染力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各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频率明显提升,群众也对文化活动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加之当代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而且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体现出时代内涵、民族精神。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创作中,一定要融入真实情感。一方面创作出情感内涵深刻的朗诵诗作品,使群众在表演中获得情感带动与情绪激发,通过诗歌的朗诵向观众传递情感;另一方面则需要以新颖、直观的形式注解情感,如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体,创作出通过展现美好生活以反映农民工动人事迹的朗诵诗,以此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文化生活。
四、结论
群众文化活动中朗诵诗的创作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群众综合素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创作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朗诵诗时,要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从小切口进入,以新时代为背景,提炼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主题,凝练描绘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内容,结合朗诵诗表演的创新形式、舞台布景要求等创作出情感真挚、语言通俗易懂、内涵深刻的朗诵诗,以助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白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J].文化产业,2023(03):166-168.
[2]苏哲.群众文化建设中文艺队伍的作用与培养分析[J].大众文艺,2023(02):3-5.
[3]任溟婧.试析群众文化志愿者在群众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3):187-190.
[4]申燕.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探究[J].文化产业,2023(02):150-152.
[5]田国荣.新时代文化馆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民族音乐,2022(06):75-77.
[6]陈春燕.戏剧作品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2(34):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