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思政素养: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论文

2024-05-11 10:31:3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提高学生思政素养。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纷纷开展地域特色教育,而云南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文化底蕴更是值得挖掘和传承。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云南民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缺乏实践体验和情感共鸣。
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如何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提高学生思政素养。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地纷纷开展地域特色教育,而云南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文化底蕴更是值得挖掘和传承。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云南民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缺乏实践体验和情感共鸣。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通过实地考察、讲解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民居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文章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这种融合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云南民居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1]。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地域特色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南民居课程;思政元素;思政素养;地域特色教育
现代高校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成为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而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居,形成了具有不同民居文化的民居文化聚集地,也为高校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劳动人民不屈服,勇于奋斗,善于思考,因地制宜,善于遵从民风民俗,构建人居建筑,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过去的研究表明,民居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如何有效融合云南民居课程和思政元素,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仍存在较少的研究。因此,本文将联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对云南民居与思政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融合路径,充分利用云南民居课程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融合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历史传统,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等核心思想。
一、云南民居的文化内涵
(一)云南民居的概念与特点
云南民居是指位于云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它们反映了当地气候、地质、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征。云南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拥有独特的飞檐、斗拱、悬鱼和雕刻装饰等建筑元素,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态。同时,云南民居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山、高原等特殊地理条件,并在居住功能、防火、通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布局。此外,云南民居还承载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职业习惯,如耕作、养殖、手工艺制作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二)云南民居的文化内涵
1.传统价值观念:云南民居反映了当地人民积极向上、勤劳谦虚、勇于奋斗的传统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使得云南民居成了一种具有精神寓意的文化符号。
2.匠心独具的工艺技艺:云南民居的建造采用了独特的工艺技艺,如土木结构、悬鱼、瓦猫等。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还传承着丰富的手工艺文化。
3.生态环境意识:云南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共生,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建筑布局、生态适应性、天然建材的运用和适宜性等方面的考虑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4.形式美学与文化符号:云南民居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如檐口雕刻、屋顶形制等,使其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和文化符号意义。这些形式美学的表达既体现了气势恢宏的民族特色,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5.社区共享与情感凝聚:云南民居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团结。在建筑布局上,云南民居常常采用院落式的形式,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力,体现了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6.历史文化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消失,被人们忽视,越来越多的建筑需要借鉴传统文化发展,不断推动现代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提升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发展的快速传承[2]。通过对云南民居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二、思政元素在云南民居课程中的融合路径
思政元素在云南民居课程中的融合路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方面,可以在云南民居课程中引入相关的思政内容,例如让学生了解云南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比和思考。通过讨论云南民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政主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云南民居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型云南民居,了解其建筑特点、布局规划、装饰纹样等,并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合作共赢、民族团结等思政观念。
此外,还可以通过云南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云南民居的彩绘、木雕等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审美情感的升华和创造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结,激发学生对于云南民居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也推动了云南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实践
(一)融合路径的设计原则
1.融合本土文化特色:将云南民居的本土文化特色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突出云南的多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例如,通过介绍云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装饰图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思政主题。
2.强调实践体验:将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融入融合路径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云南民居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通过参观民居建筑、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等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意识。
3.多元思考与解读:鼓励学生在学习云南民居的过程中进行多元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4.强化情感共鸣:通过讲解云南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从中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构筑起云南民居教育的时空场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充分吸收云南民居元素,把民居以命名、简介牌、景墙等物质标识的形态呈现在校园的教学楼、休息区、道路、绿化带等场所。也可以通过邀请地方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进校园做讲座、开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对云南民居的感知更加全面、立体、深入。
5.强调跨学科融合:将云南民居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结合地理学知识,探讨云南民居的地域特点和优势;结合艺术学知识,学习民居建筑的设计原理和空间构成等,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通过遵循上述融合路径的设计原则,可以有效地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并促进他们对云南民居及其背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融合实践的具体措施
1.实地考察与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前往云南当地的民居村落或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云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功能特点以及与当地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内涵。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云南民居的认知和理解。
2.讲解与展示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展示活动,向学生介绍云南民居的历史渊源、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民居的特色之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故事、传说和民俗,讲解云南民居与当地文化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
3.制作云南民居模型:引导学生参与云南民居模型的制作过程,从材料的选择、构造的设计到装饰的添加,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深入了解云南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技术。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云南民居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
4.传承与更新:发挥专业特色,特别是作为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把民居文化中了解到的内容扩展到设计元素的角度,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使青年学生自觉的成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建立良好的居家生态意识和建筑环保意识。
通过以上的融合实践措施,学生可以在云南民居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思政教育内容,提高他们的思政素养。同时,这些具体措施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政基础。
四、问题与建议
(一)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了融合路径的原则,并采取了具体措施来实践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通过实地考察、讲解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学生深入了解云南民居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但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教材支持,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等也是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升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需具备深入了解云南民居和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目前,教师在思政教育和云南民居领域的培训和研究还不够充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知识传递和教学方法选择的困惑。因此,教师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主动加强学习,认真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完成教学理念转变,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标杆、道德的榜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3]。
其次,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的匮乏也是一个问题。云南民居作为实地考察和情感共鸣的载体,需要借助具体的场景和环境来深刻体验。然而,由于经费和组织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可能无法真正接触到更多的真实的云南民居和相关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于云南民居的深入理解和感知。
最后,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都不同,因此在云南民居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效果,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具有潜力,但需要解决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资源匮乏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和细化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并实现地域特色教育改革的目标。
(三)进一步研究方向建议
1.深入研究云南民居课程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多元化的文化表达方式和创新教学方法。
2.研究如何在云南民居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元素,以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
3.考察云南民居课程与其他地域特色教育的融合方式,探索不同地区特色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4.研究云南民居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探索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效果。
5.探索云南民居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发掘其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方面的潜力。
五、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作用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而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为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首先,通过将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可以丰富教育资源和内容。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和情感体验的融入。云南民居课程强调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和体验云南民居的特点与魅力。思政元素的引入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实践教学和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丰富的教育体验。
其次,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也提示我们要注重地域特色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育教学往往以普适的知识为主,而很少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云南民居作为云南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文化象征,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发扬地方文化、弘扬地域特色,通过融合课程与思政元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此外,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参与的机会。而云南民居课程注重学生的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探索和互动交流来深入了解和体验云南民居文化。这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4]。
综上所述,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给予了教育教学改革以重要的启示。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丰富教育资源和内容,弘扬地域文化,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提高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素质。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探索云南民居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和传承意识,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不够大、研究时间较短等。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教学内容、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并深入研究思政元素与云南民居课程的融合方式,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是勇.基于学生成长立场探讨好教师的基本特质[D].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01-15.
[2]杨哲,张建国.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民居为例[J].美与时代杂志社,2020-11-25.
[3]谢智,许文保,白刘瑜,李欣鸿.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2-09-30.
[4]陈寿灿,崔杰,郑根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109.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