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析非遗歌舞的传承论文

浅析非遗歌舞的传承论文

28

2024-05-09 11:34:50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从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的由盛转衰的现象感悟非遗歌舞传承的困难和所面临的困境,以锡伯族的贝伦舞为例,聚焦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自治县,走访贝伦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富秀昌老师,结合《百鸟朝凤》分析贝伦舞当下面临的困境,从保护传承人、加入校本课程和增加全方位的宣传等角度呼吁加强对贝伦舞的传承保护,同时也为非遗歌舞的传承提供借鉴意义。

  摘要:从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的由盛转衰的现象感悟非遗歌舞传承的困难和所面临的困境,以锡伯族的贝伦舞为例,聚焦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自治县,走访贝伦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富秀昌老师,结合《百鸟朝凤》分析贝伦舞当下面临的困境,从保护传承人、加入校本课程和增加全方位的宣传等角度呼吁加强对贝伦舞的传承保护,同时也为非遗歌舞的传承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遗,锡伯族,贝伦舞,《百鸟朝凤》

  一、引言

  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语言、婚嫁习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永久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劳动人民在劳动和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形成而来的。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民间舞蹈中规模最大、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是虔诚聪明的锡伯族人在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体裁。

  锡伯族歌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员,比如锡伯族的贝伦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贝伦”舞蹈是锡伯族自娱性舞蹈的泛称,也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它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1]

  贝伦舞的表演形式较为多样,贝伦舞具有大众性和即兴性的特征,所以贝伦舞不同的舞蹈所具有的风格也并不相同,但表演者的动作是不需要完全相同的。同时,贝伦舞的表演风格也是多变的,比如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所跳的均是有所差异的。年轻的男性跳得比较的豪迈,有男性粗犷之美;年轻的女性则更加具有柔美的感觉;老年人更多的是与他们形象相符合的端庄;孩子则是可爱活泼的感觉。跳贝伦舞时大家所穿的衣服也是偏向于日常服饰,只有在舞台上或者大型活动上进行展演时才更多的是穿锡伯族特色的民族服饰。

111.jpg

  二、《百鸟朝凤》的概述及感悟

  《百鸟朝凤》是由吴天明导演执导的一部电影,于2016年5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影片改编自肖江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游天鸣从小跟随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学习唢呐,并与师傅一起在时代发展变革中,执着坚守、传承唢呐技艺和精神的故事。

  时间已经过去8年,很多人也许至今并未听说过《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但一定听说过制片人方励下跪求影片多排片的事件,当时《百鸟朝凤》多次被顶上热搜。很多人不解觉得用这种极端行为来营销电影太过于没有底线。笔者不这样认为,这恰恰反映了非遗文化传承路上的艰辛与困难。吴天明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这部电影上映时吴天明导演已经去世了,影片中百年朝凤这首曲子是焦三爷的绝唱,而这部电影《百鸟朝凤》也是吴天明的“绝唱”。电影质量极佳,一经上映无论是观影人还是观众都对其评价很高。奈何在这样的快餐时代,就连影视行业都被逐渐“快餐化”,影院也许是觉得题材不够吸引观众,也许是资本的力量在左右,最终结果便是《百鸟朝凤》的票房排片非常的少。众多业内人士都看不下去自发地为这部电影进行宣传,不夸张地讲,当时半个电影圈都在为这部电影造势,奈何低排片(场次少且多不是黄金场次)的现实无法让更多观众观看此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影片出品人的方励称:只要你(影院经理)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我老方愿意给你下跪。

  其实这又怎么是电影排片少这么简单,大家自发的宣传这部电影,为这部电影呐喊,又更像是为中国的非遗文化呐喊,希望通过努力能够让观众走进影院,了解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的艰辛和举步维艰。非遗乐器非遗歌舞夹在众多的新兴文化中显得如此渺小,但其背后所支撑的是多年来的文化底蕴和一代又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哪怕在“角落”他们依旧在发挥自己的光亮,希望路过的人们可以在转角处关注到他们,就像电影《百鸟朝凤》一样,走到他们身边去热爱他们。他们辉煌过,并且坚信辉煌的时代还会再次来到,他们期待着。

  影片的故事以无双镇为地点,唢呐为中心徐徐展开,焦三爷是无双镇上唢呐班的班主,焦家班的时代大家都喜欢唢呐也尊敬唢呐班,谁家有婚丧嫁娶都会去请焦家班去演奏,平时干活累了也要听唢呐解闷,唢呐版的地位在当时的无双镇非常的高。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幸去跟随焦三爷学习唢呐,游天明的爸爸也是如此,他自己因为当时没有成功学习上唢呐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可以去完成他的梦想。而游天明虽然天分上不够出众,但他因为品质的优良被焦三爷选中,成了他的徒弟跟随焦师傅学习唢呐。但那时候的传统器乐学习并不像现在的兴趣辅导班,师徒传承制一个师傅只能收很少的几个徒弟,最终要从这些徒弟中选择下一任班主去继续带领唢呐班。并且教授的时长非常久,游天明一开始去学习唢呐连唢呐都没见到,因为气息不足要去水塘边练习用竹竿吸水,从早练到晚无论寒冬酷暑,这一练就是好几个季节轮更替。当时的过路人曾说天明“天天在这练习,快把河吸干了。”

  而那时候也是焦家班的巅峰时期,两个月光出活就能有20多趟。去到别人家里又是递茶,又是递烟,地位非常的高。而曲子《百鸟朝凤》是只有在非常德高望重的人去世的时候才能吹奏的,10年左右才能听到一回,而这《百鸟朝凤》单传一人,也就是唢呐班的班主才会吹奏,焦三爷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可以将它继承下去。”而天明也通过自己这么多年的表现让师父发现他就是真的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他爱唢呐,并且用心去守护去保护唢呐,最终游天明学习了《百鸟朝凤》,成了唢呐班的新班主,从自此焦家班的时代落幕,游家班应运而生。但何曾想到唢呐班也断送在了游家班手中,亦或者说唢呐班断送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被淹没了。

  年轻人逐渐长大,热爱唢呐的那一代人逐渐老去。越来越少的人喜欢听唢呐,婚丧嫁娶也越来越少的人去请唢呐班了,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在一次婚礼上,出现了西洋乐队,各种西洋乐器集聚一堂很快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台子上穿着豹纹礼服的女歌手和背后的无双镇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但耐不住大家的新鲜与喜爱,唢呐班在一旁吹奏者却无人问津。时代的变迁为无双镇注入了很多新的血液,而本土的唢呐却逐渐被大家忘记了。

  最后的最后,唢呐班分崩离析,为了生计大家都离开无双镇去到城市打工去讨生活,在焦三爷最后的弥留之际让天明答应文旅局的人,把唢呐班再聚起来吹奏一首,让文旅局将其保存起来成文非遗。其实这文旅局的人更像是现在的吴天明导演,他要把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唢呐,看到这些艺人,看到我们的非遗。但万事总是遗憾的,千言万语的遗憾与无奈最终都化作了天明在焦三爷的幕前吹奏的那首《百鸟朝凤》,至此影片落下帷幕。

  三、锡伯族贝伦舞的困境

  其实唢呐只是影片的主要线索,而在唢呐背后映射的是千千万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传统乐器、传统歌舞都像唢呐一样处在一个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中。

  贝伦舞目前保留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就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查县),查县居住的人口大多为锡伯族,他们地处平原且多聚居。笔者为了更好地研究锡伯族的文化和贝伦舞,曾三次去到查县行考察,记录了他们的悠久历史以及特色节日西迁节。还走入锡伯族贝伦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富秀昌老师的家中,跟随富秀昌老师和孔兴华老师探讨学习贝伦舞,感受颇多。

  贝伦舞在传承上和《百鸟朝凤》中所展现的唢呐的传承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师徒传承制,从开始学习接触贝伦舞到学成是需要非常之久的时间,背后所蕴含的内容之庞杂是不可以速成的,手臂、手腕、肩、腰、膝等部位的动作都非常丰富,以及面部表情、神情都是要仔细钻研学习的。师徒传承制有其弊端,在教学的过程中它整体的教学内容缺乏体系化和全面性,缺乏系统的教材进行指引,便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科学性差等。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所以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学习时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速度,学习的时间过长,并不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这可能也是贝伦舞学习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传承人的地位在大众心中没有以往高了。大家通过互联网看到了太多的优秀歌舞,艺术审美变得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便也认为自己民族的贝伦舞并没有那么优秀,对其便越来漠视。

  民间的表演越来越少,贝伦舞的“舞台”也越来越小。它是人们自发的舞蹈,在以前人没经常通过跳贝伦舞来表示内心的各种情感,而现在贝伦舞出现的越来越少,只在一些大型的传统节日或者比赛时才会出现。

  受众少也是贝伦舞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孔兴华老师给我们讲述锡伯族文化的时候说现在贝伦舞和东布尔都没有人去学,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教这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会唱会跳会弹的人少了,专业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少了,大部分还在研究传承锡伯族歌舞的都是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中老年人,现在就连他们查县自己本民族的孩子都不愿去看贝伦舞,更不要提别的人了。

  大众的娱乐方式也是导致贝伦舞关注度不够的原因所在。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更喜欢快餐式的娱乐途径,短视频的兴起对很多行业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人们习惯性用碎片化的时间看看抖音、看看微信视频号,而比较完整的影像记录反而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贝伦舞我搜索了相关的短视频软件、网站上关于其的视频资料非常少。可能也和年轻人越来越少学习贝伦舞,老一辈的人对于新事物和新的娱乐方式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有关,这就导致了贝伦舞逐渐被大家所忽视遗忘。

  四、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展望

  基于以上贝伦舞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发现,贝伦舞面临着内部和外部双重的危机。既有贝伦舞本身所具备的一些劣根性也有外部社会发展对贝伦舞传承带来的冲击。贝伦舞现在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重视贝伦舞传承的这一大问题,那么贝伦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可能变成《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关于贝伦舞更好传承的方法,希望可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下去,并且走出查县、走出伊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并且爱上贝伦舞,让人们发现原来在遥远的西北还有这样一支民族有着这样具有生命力和美感的舞蹈。

  1.保护贝伦舞传承人

  在与两位老师交流时他们都明确地表明现在学习贝伦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而可以教授贝伦舞的人年纪却越来越大了。那么很有可能之后贝伦舞的传承过程中将会出现断层断代的现象,为了防止因为断代无人可授的情况我们应该保护好现有的传承人。首先,鼓励年龄大的老艺术家、国家级传承人发挥余热将贝伦舞中一些细枝末节教授给已有的学生和年轻的传承人。比如富秀昌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走马舞,会的人非常少,那富老师便可以将走马舞的精髓教授给年轻人,让他们继续把走马舞发扬下去。让贝伦舞的内容在流传的过程中不至于丢失太多瑰宝。而对于年轻的传承人国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在这个可能看不清贝伦舞未来的迷茫时候,依然有信心坚持初心,继续不断学习贝伦舞,努力成为国家级的传承人,并在之后接替老艺术家的使命,将贝伦舞在这片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壤上,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

  2.贝伦舞校本课程走进学校

  贝伦舞是锡伯族的自娱性舞蹈,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锡伯族的孩子对贝伦舞的兴趣非常低,学习的人也非常少。自己民族的舞蹈只有自己民族的人将其不断发扬起来才可以让外面的其他人更好的关注到看到贝伦舞,而学校就是教授贝伦舞最好的地方。学校的学生多,受众面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地让孩子们接受感受到贝伦舞,学习到贝伦舞。

  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老师对贝伦舞进行教学,像其他乐器一样成立贝伦舞兴趣班,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贝伦舞教学。形成贝伦舞自己的校本课程也是其走入学校、并且逐渐科学化、系统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伊犁师范大学作为距离查县最近的一所高校,学校老师对于锡伯族贝伦舞的校本课程已经在开发的过程中,其中以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博雅杰教授一直在从事锡伯族的调查和校本课程的撰写,相信在不久之后属于贝伦舞自己的校本课程就可以完成了。这对于贝伦舞走进学校将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

  3.全方位多角度提高贝伦舞的宣传力度

  贝伦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比较少,传播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其实贝伦舞作为想锡伯族的特色舞蹈有很多可以值得宣传的地方。比如每年都会有贝伦舞的比赛,甚至还会邀请佟丽娅老师的爸爸来作为评委,有许多优秀的舞者都会来参加比赛。那可以在互联网上加强前期宣传,比赛时在不同平台进行事实直播,让更多人可以初次看到见识到贝伦舞,比赛结束后抓住比赛后期的余热多发布一些贝伦舞优秀的短视频以及纪录片等,趁热打铁让贝伦舞的关注度增加。包括锡伯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西迁节等等,都可以对其进行互联网上的宣传。[2]

  现在贝伦舞的传承人年纪整体偏大,对新兴的互联网可能不太会使用。因此可以成立一个贝伦舞的宣传团队,日常对贝伦舞进行拍摄、并剪辑一些短视频,在贝伦舞的官方账号上进行宣传,从而提高贝伦舞的社会关注度,社会关注度多了,学习的人便多了,就能更好地在未来将贝伦舞传承下去。

222.jpeg

  五、结语

  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吹奏的《百鸟朝凤》奏醒了多少人的内心,贝伦舞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贝伦舞一样面临着困境,这些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之强大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多地关注到他们,加强对他们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瑜浛.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4(16):159.

  [2]杨雪.新疆锡伯族贝伦舞音乐文化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