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论文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论文

1

2024-05-07 11:31:0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指出了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模式和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研判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三个有待改进的地方,接着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路径:(1)积极与多方谋求合作,扩展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打造高技能人才;(3)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扩大乡村教育的资源供给,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摘要:文章指出了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模式和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研判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三个有待改进的地方,接着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路径:(1)积极与多方谋求合作,扩展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打造高技能人才;(3)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扩大乡村教育的资源供给,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路径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面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地方高校的占比在95%左右,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过程中扮演了主力军的作用。此外,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有些学者指出由于政策、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高校表现出整体实力较弱、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1]。

  在后疫情时代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指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三个有待改进的方面,并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三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每种路径陈述完毕后,分别采用东莞理工学院、深圳技术大学和衢州学院三个地方高校有代表性的具体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路径,如何用实际行动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

  一、当前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三个有待改进的方面

  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增长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发展所需的国际空间受到极大限制[2],即会面临较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之不少地方高校自身也存在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目标比较模糊等问题,导致当前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有以下三个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方面不够深入,影响因素的考虑方面不够全面

  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自我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将产教融合定义为地方院校和产业的深度合作,是地方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3]。王凤领指出,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通过教学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结合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4]25。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总结了产教融合的模式:产教融合的研发和共建、项目导引、人才培育与交流,分析了影响产教融合的三种因素:个体内部因素、双方嫁接因素和外部大环境因素[5]。李晓华、程西慧将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要素归结为校企信息不对称,校企合作不通畅[6]。由于产教融合的模式不够多样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发现具体实践中很多地方高校的产教合作组织体系不完善,融合深度不够,存在合作模式单一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合作之上,成果转换和落地的积极性不高,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少。

111.jpg

  (二)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适配性较低,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缺乏有效分析

  地方高校特色化战略是指一所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和所处地域文化特点而确立的一种差别化发展战略[7]。通常来说,高校是在教育民众和创造知识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现如今许多高校还采取行动践行上述两个方面之外的第三种使命:在知识使用者和技术转换之间搭建桥梁[8],高校向企业进行技术转换时专业人员的转换和交流非常重要[9]。

  而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发展模式较为相似,管理制度过于强调刚性和整齐划一。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服务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等方面缺乏对区域内劳动力需求的有效分析。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使得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同质化程度较高,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不够明显,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者适配性较低,企业需求无法进入人才培养环节。

  另一方面,黄琳、隋国辉、王榕也指出,多数中小型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不关注人员培训与生产、服务能力提升,重视人才使用而轻视人才培养,对于依赖人才和科技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紧迫感[10]。此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深入一线进行各种生产实践,无法承担管理、科研、创新等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三)服务乡村振兴意识较落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和促进产业结构发展上行动滞缓

  地方高校多是集中在中心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带,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责任,还承担着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建设偏重于前两项,服务社会方面相对偏弱,特别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上更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缺乏服务乡村振兴的规划,从而制约了其工作的有效开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地高校存在与乡村联动不够频繁、成果难以落地、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发展滞缓等现象。究其原因,正如黄巨臣、刘畅所言,当前地方高校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存在激励不足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选拔晋升激励、职称评定激励、模范表彰激励和绩效管理经理等方面的欠缺[11]。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路径

  (一)积极与多方谋求合作,扩展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全方位的发展。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深化产教融合和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本文建议在上述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深入发展的道路上探寻如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端人才。地方高校扎根本土,对区域经济、资源优势、社会民生有着直接的感知,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根源有着较为科学的判断。校地共生共存的区位优势让地方高校可以更好地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地方高校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建议以教育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对接创新链,推动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项目管理等方面获得技术支持,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现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展开说明。第一,东莞理工学院地处广东,而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近年来,广东省高校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收获颇丰。第二,该学院是广东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学校秉承政产教融合发展办学思路,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相关领域头部企业等进行合作,与行业协会、专业镇、产业园区谋求发展,学校各个学院、专业在与不同单位合作时,采用定制化的合作方式。合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形成校政企协共建共管共享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走进企业厂区建校,开展车间课堂、工学交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一系列的做法,成功开创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实战教学模式。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凭借对当地城市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贡献,获得东莞市第七届政府质量奖。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打造高技能人才

  薛玉香、王占仁指出,地方高校搭建地方特色首先在于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目标,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也要注重与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密切关联[12]。Mian,Salah,Ameen,et al指出,大学和教育组织应当设置较多课程和培训来适应工业4.0(Industry 4.0)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需求,精心培养学生,让学生尽可能早地触及智能技术的方方面面[13]。因此,本文建议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在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充分了解相关要求,提高适应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突出智造强国、质量强国和技能强国。地方高校应按照国家战略发展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其中,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身上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可定义为高尚的道德情怀、与时俱进的创新、高超的职业技能、精品的坚守与追求[14]。

  现以深圳技术大学为例阐释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标准建设的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大学所秉持的先进办学经验,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学校对接产业需求创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选用“教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立即进入实验室,紧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学校与多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从订单式培育,联合项目研发、实习实训和成果落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其中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学生去企业实习,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研发,与企业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在毕业之前就可以适应企业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为未来的就业作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222.jpg

  (三)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意识,扩大乡村教育资源供给,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长期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党的二十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3.89%,农村人口36.11%。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的占比还比较大,因此要建立教育强国,定要提高乡村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比。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乡村建设的相关行动方案。张军指出,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突出了乡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意味着乡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工作[15]。

  本文建议,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走进乡村,提高服务乡村意识,将丰富的人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技术带入乡村,挖掘农业潜力、激活农村活力,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乡村提供给地方高校一个广阔平台,高校教师带领大学生们走出校门,积极融入乡村,扩大乡村教育资源的供给,大力促进乡村一产二产三产产业结构的交叉融合和转型升级。

  现以衢州学院为例来推介浙江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建设中的经验。首先,介绍一下浙江在乡村振兴方面的贡献。浙江是“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浙江的乡村振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已经结下一大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硕果。浙江的特色小镇能够在全国推广,与地方高校的贡献关系较为密切。其次,2020年10月,衢州学院与龙游县和溪口镇政府达成三年一阶段战略合作框架,在溪口共同创建龙游南部山区普惠教育综合体——浙江未来乡村学院。该项目以溪口的未来乡村建设为载体,发挥学院专业优势,承担高校的智库功能。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在未来乡村学院开设各类培训和教育服务,助力提升农民素质,促进龙游南部山区一镇三乡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年5月衢州学院成功助推溪口的未来乡村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三、结语

  本文首先指出在面临后疫情时代新情况新问题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所存在的三点有待改进的方面,接着参照上述内容提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路径。客观地讲,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地方高校应明确国家、地方政府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融入区域发展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培养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丁选,王之康,刘蕊.从人才培养视角看地方高校发展[N].中国科学报,2019-10-23(004).

  [2]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J].开放导报,2020(06):11-20.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08):40-42.

  [4]王凤领.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

  [5]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64-68.

  [6]李晓华,程西慧.近二十年国内外产教融合研究特征与趋势[J].中国高校科技,2023(03):71-78.

  [7]苏宇.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13-16.

  [8]Perkmann M,Tartari V,Mckelvey M,et al.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13,42(2):423-442.

  [9]Mowery D C,Ziedonis A A.Markets Versus Spill-overs in Outflows of University Research[J].ResearchPolicy,2015,44(1):50-66.

  [10]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2):89-93.

  [11]黄巨臣,刘畅.地方高校促进乡村高质量振兴的激励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5):86-95.

  [12]薛玉香,王占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9-153.

  [13]Mian S H,Salah B,Ameen W,et al.Adapting Universities for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Industry 4.0:Channel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Sustainability,2020,12(15):1-31.

  [14]王岚.自我效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J].江苏高教,2021(07):107-111.

  [15]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