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思想的产生缘由和价值意蕴论文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思想的产生缘由和价值意蕴论文

2

2024-04-30 10:47:2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教 一直备受重视。《礼记·大学》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的 关系,以及家庭和谐与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紧密联系。 因此,家庭和谐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 荣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规范来培养 家庭成员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和 谐发展,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摘 要:家风是特定家庭传统的体现,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思想包含了立德、勉学、孝亲、忠诚、廉洁、节俭等优秀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思想仍具有重要作 用,有利于培育新人,营造清廉政风,优化社会风气,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传承方式;价值意蕴

  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教 一直备受重视。《礼记·大学》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和谐的 关系,以及家庭和谐与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宁的紧密联系。 因此,家庭和谐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 荣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规范来培养 家庭成员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和 谐发展,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一、传统家风的产生缘由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形成的风气、 风格和风尚,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处世方式、精神 风貌和道德品格。它与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史密切相关, 受到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共同影响。

  (一)传统家风形成的经济基础

  家风家训起源于农耕文化和中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 强调集体主义思想和家族文化。家庭是农业社会的最小单 位,家庭和家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家庭成 员的共同努力,家庭生活得以改善,家族地位得以提升,这 为中国传统家风的出现打下了经济基础。

  (二)传统家风形成的政治基础

  中国传统家风思想的形成受到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者 的影响。家风是家庭传统的体现,反映了家庭成员的态度和 道德品格。中国传统家风思想包括立德、勉学、孝亲、忠诚、 廉洁、节俭等价值观。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者通过宣传教化 措施推动忠孝思想在民间传播,如举孝廉制度、三纲五常、 九品中正制。这些传统家风思想仍在新时代中发挥作用,有 利于培养人、改善政风、优化社会风气,并弘扬传统文化。

  (三)传统家风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对政 治经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对社会 稳定的重要性,并通过家风家训的传承,塑造了家庭成员 的行为准则。儒家的三纲五常观念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得 以实践,培养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传统社会 中形成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框架,为传统家风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mage.png

  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方式

  家风是家文化的灵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载体,而家风 的传续是通过家教、家规、家训等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了 解传统家风的传承方式有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家风文 化,进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家庭教育:传统家风的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家风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 育是父母和长辈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古代中国 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对子女产生影 响。家庭教育也通过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塑造了 后代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对 于传承中国传统家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家规家训:传统家风的文字载体

  家规家训是传统家风的文字载体,它是由父祖长辈为 子孙后代制定的原则、教条和规定。家规家训巩固了家风, 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起到引领作用。在中国古代,家规 家训以口头训诫 和书面文字呈现。《颜氏家训》《温公 家 范》《曾国藩家训》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家规家训作品。这些 家规家训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修身做人和勤 俭持家,并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它们以儒家的仁义礼智 信为核心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核心内容

  家风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 传统家庭伦理、社会风气、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 作用,伴随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时间。从流传至 今的家训家规中可知,中国古代家风家教所涉及的领域颇 为广泛,主要包括立德、勉学、孝亲、忠诚、廉洁、节俭等内 容,其核心思想如下。

  (一)立德修身:立身必先立德,无德无以立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很多流传 下来的家训也在告诫子孙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抱负,成为有作为的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教育子孙“读书治 学当以增益德行,敦厉风俗”[1]为第一要务。清代王师晋在 《资敬堂家训》中教育后代子孙“修德存心如根本”[2],认 为修德存心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国藩在给次子纪泽 的信中说:“尔心境明白,于恕字或易著功,敬字则宜勉强 行之,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3] 由此所见,传统家规家训 普遍认为德是立身之本,教育子孙后代要立德修身,并要从 小就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正所谓“养正 于蒙,学之至善也”。

  (二)耕读传家: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在中国 传 统 社 会,能 够在 祖 辈 居 住 的田园 里读书 务 农、繁衍生息是千千万万家庭延续千百年的光荣和梦想。 也因此,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里,“耕读传家” 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孟子 ·尽 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择 一种脱离现实政治、归隐田园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农耕 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 退则居家 耕读,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颜之推在《颜氏家 训 ·勉学》中提出:“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 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5] 曾国藩也曾说:“历 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此外,在中国 古代,还有很多劝勉子弟读书的典故和诗句,如断机教子、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历史典故,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耕读传 家久,诗书继世长”等。这些典故与诗句无不说明读书在中 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耕读传家的观念仍然值 得推崇。与其说耕读传家是一个成语,不如说是先辈留予我 们的精神财富。进入新时代,或许许多人无需再事农桑,但 是“耕”又何止指种地,“耕”是自力更生,也是勤劳务实、 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

  (三)孝老敬亲:做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孝道为源

  “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 本在家。”家庭作为基本社会 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感情、经济、思想和文化的结 合体。孝悌作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体现了儒家亲亲、尊 尊、长长的精神,并承载着家族纵向责任和社会和谐的重 要意义。孝悌的实践建立了家庭内的亲密情感联系,维系 着社会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宝贵 财富。《大戴礼记》中将子女的身体视为“亲之遗体”,父母 对子女有生与育之“大恩大德”,因此便要求子女应该具备 “孝”之德性,“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在举手投足之间应当心存对父母的感念与关心。[6] 因此,在 中国传统社会中,无论是君侯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非常 重视孝悌人伦的培养与教化。例如,唐代名臣柳玭在《柳玭 家训》中强调:“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7]司马光 在《温公家范》中教育后代:“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 下定矣。”[8]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告诫众人:“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 先。”[9]这都表明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悌文 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家庭秩序的重要作用。

  (四)忠诚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对于“忠 诚爱国”理念的形成 起 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结构中,家 庭、家族和国家 之间存 在 直接 联 系。《周易》中提 及了天 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等关系。家与 国相通,齐家与治国相辅相成。这使得孝悌的伦理情感转 化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形成了“忠孝相通”思想,进而 产生了“忠诚爱国”的政治观念。

  在“忠诚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 教导后代为国为民的家风家训。北宋理学家谢良佐鼓励后 代怀有“天下之志”,表达了对后代将家国精神代代传承发 扬的希望。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在其背上刻下“尽忠 报国”四个字的故事广为人知,被视为注重爱国教育的典 范。这些家风家训体现了“忠诚爱国”的价值意蕴,成为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承 担起自己的爱国责任和使命。

  (五)清正廉洁: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清正 廉洁思想作为传 统 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至关 重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中就有“所谓直者,义必公 正,公心不偏党也”。西汉贾谊的《新书》中也曾有这样的 定义:“兼覆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方直不曲谓之正, 反正为邪”,“据当不倾谓之平,反平为险”。齐国政治家晏 婴将“廉”提到“政之本”“民之惠”的高度,强调廉为做官 之根本,贪乃从政之大忌:“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惠也;贪 者,政之腐也,民之贼也。”可见,“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 先”既是中国古代官德的核心命题,也是对为官者在律己方 面提出的基本要求。[10]历代家训中关于清正廉洁的内容也 颇为多见。北宋范仲淹在《告诸子及弟侄》中告诫其后代及 兄弟子侄:“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自 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11]包拯留下的家训说:“后 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 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12]从这些家训名言 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的为政之道和处世之道, 还能感悟到古圣先哲的人生智慧。

  (六)勤俭节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13]古往今来,勤俭节 约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又促成了节 俭家风的形成,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诗句)的历史警思。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告诫 子孙要明了勤俭节约背后的道理,那就是勤俭者欲望淡薄, 在人生道路上受物质条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至于为了求 财去犯险作恶,自然可以过得平安;反之,不能固守勤俭, 欲望太多,为官就易成贪官污吏,为民易作奸犯科。所以勤 俭寡欲是美德之源,奢侈多欲是万恶之始,即“夫俭则寡 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14]。勤俭节约是永不过时的优良家 风,是代代传承中的领悟,更是对一个家庭最好的守护。

image.png

  四、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价值意蕴

  尊老、孝亲、诚信、重视教育、和睦相处、俭朴节约、承 担社会责任等价值意蕴强调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家族文化 的传承以及个人品德的培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个 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思想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和家训中的思想,如修身立德、耕 读传家、敬亲孝老、忠诚爱国、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等,为 培养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重 要的思想动力。它们引导着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引导 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努 力,绽放出青春的光辉。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年的成长和发 展至关重要,也为他们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个人理想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

  传统家风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的作用。同时, 传统家风思想蕴含着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和爱国情怀等方 面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 层面的内涵高度契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同时赋予 传统家风思想新时代的气息,使其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 相适应,可以实现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并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提供有力支撑。在传统家风思想的基 础上,通过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仅可 以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还可以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家风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辈对后代成 长的期望,也是传承中华美德的精神象征。优良家风通过 阐明事理、教化育人,凝聚了社会的价值认同,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动体现,也是营造诚信友善社 会环境的重要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以培育优 良家风为基础,将其与当代社会融合,用家风中的传统美 德指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样可以让中华传统文 化发挥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助于使中华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夏家善,夏春田.颜氏家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6:67.

  [2] 赵娟.家风沁润人生[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8.

  [3]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武汉:崇文书局,2012:84.

  [4] 王丹,赵芳.孟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260.

  [5] 同[1].

  [6] 同[2].

  [7] 夏家善.名臣家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36.

  [8] 张天清.中华好家风[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63.

  [9] 王永彬.围炉夜话[M].武汉:崇文书局,2007:174.

  [10] 同[2].

  [11] 同[8].

  [12] 同[2].

  [13] 郑可春.六国论 答司马谏议书 训俭示康[M].杭州:西泠印社 出版社,2008.

  [14] 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