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音乐交融背景下的哈尔滨音乐文化展现论文

2022-11-22 10:48:41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在中国,谈到与音乐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人们通常会想起有着“音乐之都”美称的哈尔滨。但是,人们对于这一称号的由来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哈尔滨音乐发展历程却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形象”概念体系的逐步形成,“城市形象”开始在国内外引起重视,城市形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此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国际文化交流的道路彻底打开,音乐文化交流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当前,国内外普遍重视城市形象的发展,而哈尔滨作为国内唯一享有“音乐之都”称号的城市
摘要:在中国,谈到与音乐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人们通常会想起有着“音乐之都”美称的哈尔滨。但是,人们对于这一称号的由来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哈尔滨音乐发展历程却知之甚少。近年来,随着“城市形象”概念体系的逐步形成,“城市形象”开始在国内外引起重视,城市形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此外,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国际文化交流的道路彻底打开,音乐文化交流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受到人们的广泛研究。当前,国内外普遍重视城市形象的发展,而哈尔滨作为国内唯一享有“音乐之都”称号的城市理应被人们所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音乐之都”;城市形象;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俄文化交流
据《哈尔滨日报》报道,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除哈尔滨之外,荣获此称号的还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比利时根特、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哈尔滨是东北地区音乐活动最活跃的城市,这里有着近百年的交响乐团和影响最深的哈夏音乐会,许多著名音乐家从这里走出,音乐已经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哈尔滨音乐名城走向国际化有着重要作用。
一、不同时期的哈尔滨音乐之都城市形象
哈尔滨地区的音乐是该地区人民在劳动祭祀等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1897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哈尔滨音乐文化快速发展,多达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哈尔滨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国际城市,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发展,这段时间也是哈尔滨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度重视哈尔滨音乐发展,并投入人力、财力,各种音乐活动在市民中开展,渐渐地哈尔滨音乐名城的形象开始走进大家的视野。根据时间来看,哈尔滨音乐发展主要有两方面:1.本土音乐发展;2.外来音乐影响,所以基于上述两方面,笔者对哈尔滨音乐之都城市形象发展历程的分析按照时期进行划分。
(一)不同时期的哈尔滨音乐
据记载,13世纪的哈尔滨就有中原地区民歌,清初时秧歌从内地传入黑龙江,直到19世纪末哈尔滨已有5万余人,各种音乐活动十分活跃。1897年中东铁路修建,除外国华侨大批次涌入外,还有中原地区的教师、商人来到哈尔滨,为哈尔滨城市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年代,哈尔滨本土音乐主要是声乐和器乐。声乐方面,哈尔滨人创造了自己地区的民歌,多是爱情、政治、文学等内容,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夸哈尔滨》。器乐方面,主要有鼓乐班、国乐队,演奏鼓吹乐时主要器乐有唢呐、笙等管乐器和少量的打击乐。所以,音乐在20年代已经出现在当地的市民中,但并未传播。直至30年代左右,留声机等电子设备的产生,才让音乐完全融入到哈尔滨市民的生活中。
东北抗战时期,大量爱国才子为传播民族意识,在哈尔滨组织口琴社、哈尔滨古风音乐会等,以此来传播抗战歌曲,例如,《四季歌》《满江红》。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的音乐知名人士组建了第一个音乐促进会,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许多文艺干部调到东北,这其中就包括鲁艺和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家,他们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鲁艺文工团,后来又成立了东北音乐工作团等。与此同时,《白毛女》等音乐作品在哈尔滨上演,提高了大众的音乐接受水平,同时培养了更多人才。
建国后,哈尔滨音乐迅速发展,并建立了第一所艺术类院校—哈尔滨艺术学校,此外还有哈尔滨音乐类团体20余个,音乐充斥在整座城市,大批外国华侨在哈尔滨定居。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功举办,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演出活动。第一届哈夏成功举办后,哈尔滨的各种音乐类比赛也在这座城市逐渐开展,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全部加入到哈尔滨音乐城市的建设中,自此哈尔滨有了音乐之城的美称。
(二)文化包容下的哈尔滨音乐
哈尔滨音乐的发展除自身文化的传承外,同样离不开多元化的文化吸收。最开始的文化吸纳要从沙俄在哈尔滨修建的中东铁路说起,19世纪初期,沙俄以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为由修建起中东铁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成为外国音乐传入的重要窗口,这座国际化都市在东北亚地区的心脏地带崛起。当然,作为一座文化多元化的城市,哈尔滨在保留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一直保持着其独有的城市特色,因此被称为“东方莫斯科”。
1897年后,俄罗斯陆续在哈尔滨建立了大量的教学场所、剧院以及交响乐团。例如,哈尔滨第一所音乐学校就是由俄侨音乐家1921年创办的,这所学校培养了数百名音乐专业的优秀学员。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犹太侨民约瑟夫·卡斯普在哈尔滨建立剧院并上演歌剧。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洋为中用”的方针下,大批外国作品在哈尔滨陆续上演,其中不乏俄罗斯的老牌乐团,例如,马林斯基剧院、哈巴罗夫斯克青年交响乐团等。但真正促使哈尔滨在“文艺复兴”道路上加速前进的当属“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下,2016年,在哈尔滨大剧院演出剧目多达200场,其中包含室内乐、交响乐、歌剧、话剧、芭蕾舞剧、钢琴专场音乐会等多种演出形式,例如,安德烈·波诺谢夫尼、《战争与和平》等。2017年,更有近300部的世界顶级剧目在哈尔滨大剧上演,其中,就有德国邵宾纳剧院《俄狄浦斯》、马林斯基剧院《战争与和平》等,如此密集的顶级演出也让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赶赴哈尔滨观看演出。现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文明互鉴,同时,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也极强,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进行巡演或讲座,这些都对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前文提及的外国来哈乐团中,笔者将以莫斯科军乐团为例梳理外国乐团来哈的演出内容及情况。在俄罗斯拥有较高影响力的乐团之一就是莫斯科军乐团,该乐团由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瓦列里·米哈伊洛维奇·哈利洛夫中将的名字命名。莫斯科军乐团的演出足迹遍布俄罗斯境内,随后开始在欧洲各国进行巡演,乐团的演奏曲目并不局限,其演出曲目十分广泛,主要讲求曲子表达的内核是否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演奏的曲调让听众感到慷慨激昂与充满活力,给人以无穷力量。2019年,国庆期间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乐团再次访华,并以莫斯科军乐团独特的方式献礼,在哈尔滨大剧院演奏《神圣的战争》向中国观众致敬。整曲创作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之际,在当时生灵涂炭的悲惨环境下,为全苏联的人民保卫祖国增强斗志和勇气,这首歌曲不但承载着战斗民族的悲愤心情,也成为了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神圣的战争》。本场演出由米里尼克米哈伊尔指挥,军乐团有条不紊地演奏出一曲曲或高亢或激昂的乐曲,并在表演中加入来自哈尔滨大剧院木兰艺术团的小朋友们,跨年龄、跨国籍的中西合作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二、哈尔滨音乐之都城市形象的展现
(一)从“老哈响”到哈尔滨交响乐团
回望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老哈响”可以称之为哈尔滨音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承载着哈尔滨太多的音乐故事。“老哈响”是早期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成立于1908年,是一支具有百年历史的交响乐团,也是我国早期最著名的专业交响乐团之一。这支中国首支交响乐团的全称叫做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也叫“东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对于中国交响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乐团当时的行政长官是李德洛斯·奥莱斯多维奇·奥莱斯基大校,乐团中主要以俄国人和犹太人为主,刚成立时有一百余人,担任首任指挥家的是尊杰利。随后尊杰利离开乐团,由指挥家巴特亨接任执棒,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乐团的演出排练以及各项业务都有耽搁,直到1919年,埃姆·梅特勒接任乐团指挥,老哈响也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1908年4月,哈尔滨的上空第一次响起了交响曲,是由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老哈响”)举办的首场交响音乐会,当时,是在“希尔科夫公园”(现今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公园)露天的贝壳音乐厅举行的。在指挥家尊杰利的指挥下,乐团带来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交响曲。乐团的一百五十多位不同国籍、不同国家的演奏家、指挥家和歌唱家们一起通力合作,为当时的哈尔滨人民带来了从未听过的音乐盛宴,让哈尔滨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异域的声音和美妙的旋律。哈尔滨交响乐团汇集了许多才华出众的演奏家们,例如,1919年加入乐团的杰出犹太指挥家埃姆·梅特勒,1923年乐团又请来一位指挥大师A·斯卢茨基,他和埃姆·梅特勒在之后共同执棒,将乐团又推向新的高度。乐团除了在哈尔滨演出外,还多次出国演出,例如,1925年、1936年、1939年曾到日本演出,并对日本的交响音乐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老哈响”走过的百年历史像是见证了哈尔滨音乐历史的发展,这个乐团也仅比哈尔滨建市迟了几年。从开始的“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1908—1935)到1935年更名为“哈尔滨交响乐团”,乐团又吸纳了许多来自俄罗斯、捷克、美国等不同国家的音乐家。后来,因各种原因乐团于1946年解散,1947年哈尔滨铁路文工团成立,许多原“老哈响”的演奏家加入其中。1959年,哈尔滨歌剧院成立,其中设有管弦乐队。直到1972年,哈尔滨歌剧院恢复,剧院的管弦乐队定名为“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的一些骨干成员大多都是之前“老哈响”的学生,例如,胡中之、汪云才是小提琴首席特拉赫金伯尔格的学生。笔者曾到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参观,在那里感受“老哈响”百年的发展史,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让人紧跟哈尔滨的音乐发展,还有幸观赏“老哈响”用过的J·贝尔克钢琴。这些珍贵的资料都像是历史的见证,以时间的跨度为线,跟随“老哈响”一起串起了“音乐之城”的历史记忆。
(二)哈尔滨之夏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哈夏开展前,哈尔滨作为我国音乐活动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政府曾选调多名文艺青年来哈尔滨开展音乐活动,因此,各种群众性的歌咏大会、赛歌会在哈尔滨开展。后来,国家遭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为了激发人民面对困难的勇气,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群众大规模的歌咏活动“哈夏”。哈夏的首届音乐会举办于1961年7月5日,截止2018年共举办34届,这其中除去10年动乱期间没能开展,哈尔滨每年都会举行哈夏音乐会。从1994年后,哈尔滨音乐会改成每两年一届,主要的演出时间集中于每年的6月到8月。哈夏多年的演出也为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各地的音乐家们前来参演观看并提出建议,这对哈尔滨的音乐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从观众人数看
哈夏音乐会从第一届2万余人到第20届已有60万余人,观众数量在几十倍的提升,除本土群众支持外,还有许多原因,所以笔者对哈夏受众人数之多作出以下分析:
从演出节目和体裁看,根据笔者对哈夏音乐会的演出节目可以调查发现,哈夏选取的节目中除去哈尔滨本土音乐外,对全国各地乃至外国音乐都有涉猎。国内作品有河北民谣《主席走遍全国》、广东小曲《旱天雷》等;少数民族作品有赫哲族民歌《赫哲人的歌》、朝鲜族的《蔡花向阳》等;国外作品有以色列《布尔伦之歌》、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在体裁上,哈夏的艺术门类涉及了京剧、话剧、评剧、舞剧、交响乐等20多种。所以,这种多样的节目选择不仅可以满足哈尔滨本地人的音乐需求,也可以满足全国各地人们甚至外国华侨的需求。在宣传上,第一届哈夏成功演出后,哈尔滨晚报及其他媒体对哈夏的宣传引来了省内人民的高度赞扬。接下的第二届、第三届举办后,哈夏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的关注,到第七届时《哈尔滨日报》报道中收集到的评论已达5.2万余次。因此,哈夏的受众人数众多与哈尔滨各大报社的宣传和报道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国内外音乐家的参演,第一届哈夏成功演出后受到国内好评,随后吸引了张权、罗天婵等音乐家前来演出。观众人数逐年增多后,外国音乐家也开始参与其中,这其中包括第十二届的外国指挥家理查德·庞丘斯、第十三届的日本和苏联200余名外宾、第十七届的苏联钢琴家维切斯拉夫·萨巴列夫斯基等。在哈夏第一届到第三十四届的演出中,外国友人来哈演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届是第二十九届,这届哈夏有来自德国的指挥大师彼得·福科以及来自俄罗斯、以色列、埃及等10个国家的演职人员参演,此次演出不仅具有高水准,而且引来了近百万名观众。音乐家们带着高水平的作品,总会吸引各地的学者和热爱音乐的人们前来观看,因此人数的增多和高水平的演出和杰出演员们的到来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举行至第三十四届,到第三十四届哈夏音乐会观众人数已百万余人。
2.从音乐作品创作看
笔者统计了哈夏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创办期间所有新作品的创作数量,哈夏在第一届到第五届每届都有近300首作品,第六届作品数量到达了最低值,但哈尔滨人民也创作出200首作品,这充分体现了哈尔滨人民对音乐的喜爱。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第8届哈夏音乐会,在第8届音乐会中,首次以群众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中心,这也充分体现了哈尔滨人民较高的艺术素养,同时外国的音乐传入对哈尔滨音乐的创作与发展都有着推进作用。
从作品创作总体看,哈夏早期多以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方针政策创作节目和选择节目。1961年,哈夏创办时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呈现在曲目上,因此在选择上大多数创作体裁多以革命体裁为主,同时要符合时代主题。从1994年开始注重音乐创作的专业性,到现在更注重民族性、群众性,并且在音乐创作上逐渐做到中西方音乐的巧妙融合。总之,在哈夏创办早期,音乐大多都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标准进行创作,到中期开始注重音乐本体的发展,再到音乐创作往国际化发展,从这一变化不难看出哈夏的音乐创作逐渐成熟。
以上是笔者对哈夏音乐会的部分研究,这些都充分体现哈夏音乐会的创办对哈尔滨音乐之都城市形象的确立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除此之外,哈夏能成为哈尔滨音乐发展的重要演出形式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哈夏成立之初,哈尔滨市政府曾表示哈夏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全市人民能在“哈尔滨之夏”文化艺术活动月中,营造一个全市范围的文化艺术环境。正是因为这样的初衷,才使哈尔滨人民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让哈尔滨这座音乐名城在世界中被人们了解。
三、结语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代名词,城市形象的好坏对这座城市各方面的影响都较大。作为有着“音乐之都”称号的哈尔滨,在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的共同建设下逐渐浮现于世,让世界各国的乐迷都知道有一个被称为“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中国城市。这座城市有着第一支交响乐团,有着充满了俄罗斯风情的地标建筑,有着近百年的音乐文化历史,它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风格与音乐元素,多元化一直围绕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为了哈尔滨能在音乐之路上走得更远、更长久,除了创办哈夏等音乐类演出活动外,还建立了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等各类音乐展馆及演出场所,更好地推广和促进了哈尔滨的音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斐中.哈尔滨音乐志[M].哈尔滨文联,1999.
[2]周晓梅.音乐使信仰升华—从歌曲《神圣的战争》《深海》看音乐的力量[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05-107.
[3]王铁.哈尔滨音乐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
[4]王紫玉.音乐—最走心的外交语言[J].百科知识,2017(05):32-34.
[5]龚强,龚天卓.“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61年)[J].黑龙江史志,2018(01):55-60.
[6]刘鑫.哈尔滨—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J].北方音乐,2018(13):233.
[7]哈尔滨大剧院.莫斯科军乐团首次访华,哈尔滨站首场完美落幕,今晚精彩继续[DB/OL].2019-10-06.[8]王恒昕.哈尔滨百年音乐文化历史考察[J].北方音乐,2019(03):1-2.
[9]龚强,龚天卓.“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第二十九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08年)[J].黑龙江史志,2020(05):31-36.
[10]秋月.音乐,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J].东北之窗,2021(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