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论文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论文

14

2022-11-12 09:46:44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  摘要:在高校音乐课堂上,通过传达先进的思政理念,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挖掘音乐课堂深度,并引导高校学生全方面发展。探究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内涵概述”“课程思政对音乐课堂的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面临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重点从课程思政出发,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音乐课堂的融合问题,强调以课程思政的先进性,影响高校音乐课堂的具体设计,带

  摘要:在高校音乐课堂上,通过传达先进的思政理念,可以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挖掘音乐课堂深度,并引导高校学生全方面发展。探究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内涵概述”“课程思政对音乐课堂的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面临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重点从课程思政出发,深入分析课程思政与音乐课堂的融合问题,强调以程思政的先进性,影响高校音乐课堂的具体设计,带动高校音乐教学不断进步。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音乐课堂;教学设计

  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但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情况参差不齐,有些高校甚至完全没有进度。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高校音乐课堂面临着严峻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过于单一”“忽略学生思想动态”“不重视学生学习诉求”等。受到这些现实问题的影响,高校音乐课堂很难渗透全方面的课程思政内涵,很难真正彰显课程思政的先进性。作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师,要主动地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为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创造更加有利的客观条件和环境。

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论文

  一、课程思政内涵概述

  “课程思政”指的是一种融合型教育,强调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教育融合进行,形成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课程思政内涵中,“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重点突出的是“德育”,强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随着课程思政的逐步渗透,对学生、教师、社会来说,都会发生重要变化。具体来分析:

  第一,学生视角。从学生视角进行分析,课程思政可以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种种启示,从思想层面潜移默化地感染高校学生,纠正高校学生的不良行为模式,指导高校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上学习、生活,不断激励高校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才。第二,教师视角。从教师视角进行分析,课程思政既是一种“高要求”,也是一种“新标准”。作为新时期高校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之中有计划地传达先进的思政理念,从思政层面进一步提升教学深度,带给高校学生正能量的触动;第三,社会视角。从社会视角来分析,经过课程思政的系统化教育,高校学生各方面素质都会有所提升,有利于高校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积极服务社会,并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不懈努力。基于课程思政的先进性、科学性,课程思政逐渐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途径。将课程思政与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以课程思政推动高校音乐教学工作,实现高校音乐课堂在新时期的教学目标、育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对音乐课堂的影响

  (一)丰富音乐课堂内容

  在高校音乐课堂上,积极推行课程思政理念,意味着多种教学内容的集合。具体来说,实施课程思政方案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会立足思政视角,补充更多有意义的教育内容,让传统的音乐课堂丰富起来,带给学生不同维度的启发,提醒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叠加思政”,而是以思政的方式,深入挖掘课程内涵,让音乐课堂的内在价值充分凸显出来。可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时刻提醒着高校教师抓住内容、抓住核心,避免教学工作流于形式,竭力保持音乐课堂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以上都是课程思政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影响。

  (二)挖掘音乐课堂深度

  立足课程思政目标,高校音乐教师会将更多精力用在“解析”和“延伸”上,以保证音乐课堂深度。具体来说:一方面,认真解析课程思政。分析各种音乐问题时,高校教师可以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努力揭示音乐现象中蕴藏的各种“政治元素”“艺术元素”“文化元素”“历史元素”,避免教学分析过于浅显化;另一方面,延伸课程思政内容。受课程思政的影响,高校教师会更加慎重地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即使在音乐课堂之外,教师也会布置一些延伸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延伸音乐知识、思政理念,打造多元化且具有一定深度的音乐课堂,让音乐与思政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影响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日常行为模式。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各种思政元素的介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长远的人生规划,激励着高校学生挑战自我、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课程思政关注人的各方面发展,如:“学业发展”“能力发展”“素质发展”“职业发展”等,这对高校音乐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提醒、督促。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思政要求,逐步完善育人目标,朝着“立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建立更全面的育人目标体系,认真关注学生不同维度的发展状况。除此之外,课程思政强调“以人为本”理念,将“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关注人内心真实的体验与诉求。以此为出发点,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更好地优化传统教学流程,将“学生反馈”和“学生诉求”作为一项参考,融入整体教学设计,用心呵护高校学生成长,助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顺利地融入职场、融入社会。

  三、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对高校音乐课堂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有些教师行动力不足,没有根据新要求及时调整音乐课堂教育目标。具体来说,有些高校教师只设置理论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没有围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设置清晰的音乐能力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有些高校教师跟不上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步伐,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素质维度的表现,如:“爱国主义表现”“团队合作表现”“知识创新表现”等,缺乏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单一,高校音乐课堂可能会“原地踏步”,难以真正推行课程思政改革。

  (二)忽略学生思想动态

  课程思政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但在音乐课堂上,有些高校教师并没有用心留意学生思想层面的种种动态。具体来说:一方面,过于亢奋的思想状态。积极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亢奋,沉迷于各项思政活动,并没有静下心来理解“思政与音乐课堂”“思政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过于消极的思想状态。与过度亢奋的思想状态相反,有些学生过于消极,对思政学习不够认真、不够坚持。这一类学生认为,许多思政理念已经脱离现实,意识不到思政知识的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无论学生处于哪一种思想动态,相关教师都需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保持冷静、理性的思想状态。

  (三)不重视学生学习诉求

  在课程思政理念中,学生的个人诉求非常重要,高校音乐教师要善于透过学生诉求,整合正确的音乐教学内容,创建有吸引力的音乐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课程思政应该是内容的“升华”,而不是内容的“搬运”“叠加”。如果高校教师传达的思政内容过于抽象、滞后,而不是学生真正认可的思政内容,学生可能会“一听就忘”,不愿意认真记忆。在音乐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应该寻求一条合理渗透的路径,而不是强行灌输。如果高校教师授课的形式“千篇一律”,不契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注重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总体来说,无论是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还是在音乐教学方法上,课程思政都要以“学生”为核心,真正理解学生提出的各项诉求。

  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完善音乐教育目标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要及时行动起来,设置新的音乐课堂教育目标,使教育目标带有鲜明的思政元素。具体来说,除了设置理论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高校教师还要结合课程思政内涵,重视能力培育,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如:“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应用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编能力”等,建立清晰且立体化的音乐能力教育目标,为学生今后的求职道路铺好基础,为社会输出越来越多应用型音乐人才。除此之外,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素质维度的种种表现,比如说,“学生是否具备爱国品质”“学生是否乐于进行团队合作”“学生是否尝试知识创新”……透过这些素质维度的具体表现,高校音乐教师可以提炼出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工作。随着音乐课堂教育目标日趋完整,音乐教育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可以与思政教育建立本质上的联系,便于高校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具体方案。

  (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从课程思政出发,高校音乐课堂要充分突显“以人为本”色彩,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用心地关怀每一位学生。尤其在学生思想动态上,高校音乐教师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具体来说:一方面,避免过于亢奋的思想状态。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针对过于亢奋的学生来说,高校音乐教师要注意“总结环节”。比如说,结束思政活动之后,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慢慢平静下来,理性感知思政与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政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避免过于消极的思想状态。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对于比较消极的学生,高校音乐教师要找到其消极的根本原因。比如说,高校音乐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思政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转变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的社会价值,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先进的思政理念从未过时,只是自己理解有限。形成正确认知之后,学生自然会加强思政学习。总体来说,倡导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科学的疏导方式,让亢奋的学生归于平静,让消极的学生活跃起来。

  (三)突出学生学习诉求

  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只要学生有诉求,说明高校音乐教学还有继续进步的空间。学生诉求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很多问题,值得高校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分析。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内容上,高校教师要结合大部分学生诉求,融入一些新鲜、有趣,且带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思政内容,而不是“搬运”“叠加”机械的思政理论。比如说,高校教师可以建立“课程思政下音乐课堂内容分享群”,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思政素材,并与学生交流、分享。当学生真正认可思政内容时,可以产生更深刻、更个性化的理解。在音乐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要依据学生诉求,寻求合理的渗透路径。比如说,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工具,设计“课程思政下音乐微课”“课程思政下音乐直播课”“课程思政下音乐媒体课”等,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新鲜感,避免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情绪状态中,失去继续探索音乐知识的兴趣。总体来说,立足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高校教师要时刻秉持

  “学生优先”原则,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诉求,再来细化具体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兴趣因素

  学生感兴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开展。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注意“兴趣因素”。具体来说,选择思政内容时,高校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师生互动,如:“师生对话”“师生游戏”等,进一步发掘学生兴趣,然后从学生兴趣一点一滴切入,让学生感受充满趣味的思政知识和音乐知识,乐于在音乐课堂上认真探究思政问题。除此之外,分思政内涵时,尽管主题很深刻,但相关教师要“深入浅出”,融入一些趣味因素,如:“生活案例”“职场案例”等,让音乐课堂上的氛围轻松起来。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二)注意方法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

  带给学生的学习感受也会不同,高校音乐教师要注意“方法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采用多元化方法。在高校音乐课堂上,为了更好地渗透思政知识,教师可以穿插多元化教学方法。比如说,将线上“多媒体音乐教学”与线下“探究式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层层深入地推进思政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避免学生有枯燥、烦闷的情绪;另一方面,采用信息化方法。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可以更便捷地呈现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成为高校音乐教师身边的小助手。当高校配备新兴的信息化工具时,音乐教师要主动研究、多次尝试,努力掌握信息化教学规律,以信息化教学助力课程思政工作,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三)注意培训机制

  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高校要建立一套常态化“培训机制”,便于广大音乐教师学习、实践。具体来说,高校音乐教师要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培训,如:“高校音乐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培训”“高校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技巧培训”“高校音乐课堂中的思政考核培训”等,全方面了解课程思政与音乐课堂之间的内在关联,更合理地部署各项教学工作。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师还要有一定的“良性竞争”意识,要珍惜每一次培训活动,如:“高校音乐教学团队思政学习培训”“高校音乐教学团队思政展示培训”“高校音乐教学团队思政实践培训”等,通过培训活动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晋升机会。这看似是一种竞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共同进步”,没有任何竞争氛围的教学团队,很难有忧患意识,很难实现进步。

  六、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音乐课堂的保障机制

  (一)强化考核工作

  在音乐教学体系中,为了更好地与思政教育相关联,学校要不断强化考核工作。首先,设计思政试题。对于教师日常讲解的思政内容,应整合成专门的“思政试题”,如:“思政理论+音乐知识选择题”“思政动态+音乐知识填空题”“思政案例+音乐知识分析题”等,纳入音乐考核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中考核,让学生意识到每一次思政学习都需要接受严格的考核,都需要认真对待。其次,考核学生素质。围绕教师组织的思政实践活动,学校可以进行“素质考核”,涉及:“学生心理素质”“学生社交能力”“学生价值观”等,评估学生在思政层面的表现,这一部分成绩也要纳入音乐总成绩。随着学校考核工作越来越完善,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

  (二)组织学生评价

  思政教育与音乐课堂的结合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继续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评价,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说,针对思政内容,音乐教师可以组织“说一说思政内容评价活动”,邀请学生进行评价,重点围绕“思政趣味性”“思政教育性”“思政创新性”三大维度展开探讨。从学生评价的内容中,音乐教师可以获取一些关键信息,从而在下一个教学阶段,音乐教师可以想方设法地完善思政内容。再比如,对于思政教育的具体渗透形式,音乐教师可以开展“谈一谈思政教学评价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意见,谈一谈个人对思政教学的感受,带给教师更多启发。总体来说,学生评价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有利于音乐教师感知思政教育中的不足。

  (三)增加实践活动

  在思政教育理念中,推崇敢想敢干的实践行为、实践精神。为了突出思政色彩,音乐教师可以增加更多实践型教学活动。举例来说,音乐教师可以协调校内、校外资源,组织“红色魅力-大学生音乐节”,涵盖“大学生音乐原创表演”“大学生歌伴舞表演”“大学生音乐剧表演”等不同版块,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经历不同实践之后,学生将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开始深入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理解音乐课堂与思政教育之间的相通性。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求下,高校音乐教师要重新认知教学设计,构建更合理的音乐教学体系。具体来说,高校音乐教师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1.完善音乐教育目标;2.关注学生思想动态;3.突出学生学习诉求。除此之外,在学校层面,高校领导要结合课程思政本质特点,有意识地加强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比如说:“注意兴趣因素”“注意方法问题”“注意培训机制”等。总之,在各方力量共同配合之下,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于红.高校音乐教学中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北方音乐,2020(05):68+177.

  [2]陈珺娴.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87-88.

  [3]宋珍珍.高校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初探—以音乐课堂为例[J].黄河之声,2019(22):64.

  [4]王晓宇.“知行合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122.

  [5]石春轩子.中国传统音乐传播与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5):58-61.

  [6]张廷,杨永杰.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耦合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19(22):77-79.

  [7]庞庆超.高师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思政研究[J].戏剧之家,2019(34):161+163.

  [8]周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福建茶叶,2020(01):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