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 f 小调练习曲曲目难点解析论文

2023-09-09 13:44:4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既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又有严谨的古典主义印记。作品短小精致,音乐诗意美好,本文以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为切入点,以这首兼音乐表现力和技术为一身的练习曲,对该作品的难点进行讲解。
摘要: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既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又有严谨的古典主义印记。作品短小精致,音乐诗意美好,本文以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为切入点,以这首兼音乐表现力和技术为一身的练习曲,对该作品的难点进行讲解。
关键词:门德尔松;练习曲;难点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精致小巧、声部层次丰富,深受广大钢琴爱好者的推崇。但是因为作品声部织体丰富,对弹奏者的手指控制要求极高,因而有不少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众多作品中,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曲目,这首也被收录到音协新编第二版的考级教材中,该作品浓缩了门德尔松作品的诸多特点,因此,笔者以该作品为例,对作品音乐特点、触键方法以及力度控制和踏板进行剖析。
一、门德尔松与门德尔松的练习曲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及贡献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出生于1809年到1811年取得最高成就的不外乎有四个人,肖邦、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在这个大师层出不穷的年代,古典音乐发展到巅峰时期,钢琴音乐也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门德尔松出身豪门,父亲是当地有名的银行家,他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弹了一手好琴外,还精通很多国家的语言。从小学习音乐的他,有着良好的出身、严格的家教,因此塑造了他高贵平和的性格,为他后期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还大力推广巴赫的音乐,同时创办了莱比音乐学校,把莱比锡塑造为当时德国的音乐之都。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精致小巧,声部织体丰富,音乐线条优美,他的音乐作品不如肖邦变幻多彩,不如舒曼奇幻,也不如李斯特大开大阖,但却以精工细作、圆润无缺打动人心,这也是门德尔松被推举为大师的重要原因。在他创办了莱比音乐学校后,他大胆革新,将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演奏曲目更换成以莫扎特、贝多芬、海顿、巴赫、亨德尔为主的内容,还推荐了罗西尼、李斯特、肖邦、舒曼与舒伯特等人创作的音乐作品,这些曲目几乎也是现代音乐会曲目的主体,由此可见门德尔松的眼光远大。
所以,门德尔松是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推广家。他对于很多钢琴家来说,都是音乐家真正的伯乐,他对于浪漫主义优秀作品的推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包括随想曲、幻想曲、奏鸣曲、变奏曲以及前奏曲、练习曲等,尤其八集《无词歌》堪称钢琴小品之瑰宝。
(二)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的背景
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创作于1836年,属于无编号作品,当时并未发表,1832年门德尔松在巴黎认识肖邦后并完成了它很有名的B小调随想曲。1835年父亲去世对他有很大的影响,1836年在写这首作品之前成为了莱比锡乐队的指挥,并在1837年结婚,在这几年中门德尔松完成了自己一生中很重要的几件大事,这首练习曲就是在这个时期出产的。
这首f小调练习曲,4/4拍,激动的急板,双手交替的琶音练习曲。近似于“无词歌”体裁,在琶音伴奏下的旋律优美动人。这首作品类似于《无词歌》,将音乐分为三个层次,旋律、内声部、低音。它在钢琴演奏上引入明确的“歌唱”目标,要求钢琴如人声一样地歌唱。因而,曲调、低音、背景的功能又分离得十分清楚,这种仍是进行层次控制、声音圆润、线条歌唱、呼吸运气最好的练习作品。
二、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和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中的很多作品一样都是再现单三部曲式,但正是对“A-B-A”这一简单明了的结构模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显现出了门德尔松的天才,从而使这种极为普通的曲式结构体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丰富的创造性。
首先开头是2小节分解和弦音型的引子,第一小节为主和弦,第二小结为属七和弦,为主题引入进行铺垫。
A乐段为3~22小节,共有四个乐句,为a、b、a、c结构的平行乐段,a、b乐句都是4小节,但c乐句为8小节,因此为非方整性结构。a乐句为3~6小节,是以主和弦的分解进行为开始,结束在三音旋律位置的属和弦作半终止;b乐句为7~10小节,经过三个三度关系的模进,接五度跳进然后平稳下行至下属音,再次六度跳进,后下行结束在根音旋律位置的属七和弦上;随后11~14小节,是a乐句的完全重复;c乐句为15~22小节,第19、20小节离调到了bA大调的属调bE和声大调,随后通过bA大调的导七和弦接属七和弦,最终以bA大调根音旋律位置的主和弦做完全终止。
B乐段为23~38小节,以新材料加以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包括d、d’、e、f四个4小节的乐句,为方整性结构。d乐句为23~26小节,结束在三音旋律位置的下属和弦;d’乐句是d乐句的变化重复,结束在三音旋律位置的属和弦作半终止;e乐句为31~34小节,同样采用了乐节模进的方法,结束在三音旋律位置的主和弦;f乐句为35~38小节,还是采用下行大二度模进的手法,将一个乐节变化重复三次,最后结束在三音旋律位置的属七和弦,自然的引入再现段。
再现段为39~58小节,变化再现了A乐段中对比性较强的a乐句与c乐句中的部分内容,造成更为积极的发展势头,运用了裁剪、模进、重复等手法展开,使再现部的音乐形成非常鲜明的高潮发展,最后结束于根音旋律位置的主和弦。
尾声部分为59~70小节,从再现部结束的主和弦开始叠入,主要采用了模进、重复的手法进行推进,力度逐渐增强,将音乐推向了更为激昂的高潮,最后经过属和弦,结束在f小调主和弦上。
三、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的要点解析
这首作品类似于《无词歌》的写作手法,将音乐分为三个层次,上有音阶式旋律,下有低音,内声部是分解和弦式织体,内声部织体中的第一、三拍第一个音又同时当做低音。在他的这首作品中都有一个高声部旋律化的主题,而其他两个声部作为主题声部的补充,将旋律声部更加丰富化,音乐也更加丰满。因此主调式三声部织体如何清楚表达是这首练习曲的难点。如下图谱例。三个声部如何分配明确,既有歌唱优美的旋律声部,又能弹出清楚动力感十足的中声部和声,又需要把低声部的低音走向交代清楚成为这首作品的难点。门德尔松的这首练习曲,不仅运用了无词歌的写作手法,而且将单纯的旋律用音阶片段式的写作手法,持续音组的动力化和声将音乐的美做到极致。
(一)音阶片段式旋律
音阶片段式旋律就是不完整的音阶作为旋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谱例1可以看出,红色方框括起来的就是片段式音阶,而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的旋律很多都是由这种片段式的音阶构成。
(二)持续音组的动力化和声
这首练习曲从头到尾使用了持续音组①的手法,两手以固定7个音一组的持续音组不断重复。由于持续音组的几个音包含各自不同的音符,而一个持续音组就是一个和声,因此,和声的走向也是除了旋律线条以外这首练习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四、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的教学难点提示
(一)关于触键
如何通过不同的触键方法来表现音乐线条是这首练习曲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以下通过几种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详尽说明这首作品的触键。
1.运用重力下键的方式触键
重力下键又叫自由落体下键法,是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练习放松的训练方法。吉泽金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一书中提到:“自由落键,通俗讲指整个手臂从肩关节垂下彻底放松,除了必须的击键以外不要有任何多余的动作。当手指运用到自由落键时,其固定程度只要达到触键的需求即可,同时要注意保持圆拱式的毛型。”这是一首技巧性很高的练习曲,速度也非常快,在快速的动力感和声进行中,把旋律部分和低音的线条保持并弹出有重量感的声音是非常难的技术。左右手跨度较大,手掌需要尽可能伸张打开,在手臂的左右摆动中,有控制的借助大臂的重量把旋律音和低音的线条弹下去,将这些音弹出重量感,并伴有较为深厚的音质。
2.运用手腕划圈的方式触键
手腕划圈的练习方法在作品中十分常见,是以手腕为轴心,在手掌稳定的状态下从左到右运动的一种方式。从44小节开始,小指承担了高声部最重要的声部线条,我们就需要一是小指本身要很有力;二是不能让整个手腕的动作局限在一个微小的范围里,因此手腕必须灵活,通过它把不同功能的肌肉组合起来运动;三是即便是有了一个足以连续很久的动作,我们仍然需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哪怕是零点一秒的空隙,让手腕得到休息和调整。这就运用到手腕转圈的方法。笔者用图3把手腕转圈的原理标注出来。
3.运用慢下键的方式触键
在钢琴演奏中,下键速度、下键力度、下键位置等因素决定了音色的变化。一般来说,下键速度越快声音颗粒性越好,而下键速度越慢,声音的音质就会更加柔和。“慢速触键的弹奏方式可以根据作品的音乐需要来决定具体的方式方法,如果音乐作品需要把音色表现得连绵、悠长、深沉而富有歌唱性,可以尝试在弹奏时把手指高高地抬起,再缓缓地落下,使用慢速触键方式。在这里,抬指的动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了这个动作才能有缓缓落下的触键方式带来的非常深沉的音色效果。”在门德尔松的这首练习曲中,所有旋律声部的音符都需要运用高抬指慢下键的方式来演奏。
当然这首作品旋律部分也有一些个例,比如在这首作品的17小节和19小节的右手部分,很多旋律的部分有一些相同音的渐进,这种相同音符的触键就需要运用推送缓冲的方式来弹奏几个相同的音符,而这几个相同的音符又需要以渐强的方式弹成不同的力度,这里的缓冲就是通过“软着陆”的方式弹奏,下键同样很慢,但需要借助大臂的力量慢慢的推送下去。
4.运用快下键带动的方式弹奏中声部动力性和声织体
相对来说,很多多声部作品除了高声部的旋律突出外,中声部以及低声部都是属于多声部结构中的内声部,要弹奏的轻一些,但这首作品的中声部区别于很多多声部的作品,它的旋律单纯简单,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歌唱性。而中声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又是整曲动力性的来源。因此更要清晰干净,不能漏掉任何一个音符。这就需要我们用快下键的触键来弹奏内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这里的快速下键需要用手指贴键的方式来获得干净晶莹剔透的声音效果。贴键,顾名思义就是手指在不离开键盘做抬起落下的动作,而是依靠关节的力量做快速的力量传递,用手指“抓”的感觉来快速“拨键”。这种触键方法可以使声音干净、明亮、清透、颗粒性好,而且可以缩短弹奏时间,提高弹奏速度。要想提高效率,演奏者在弹奏这段时需要先将两手的和声按和弦找到把位,当把位准确并能快速找到所有和弦的位置后,就能用四个音带动的方式快速弹奏十六分音符,慢慢变成两只手快速八个音一组带动来练习,直至加速到曲子需要的速度。
(二)关于力度处理
在钢琴演奏中,力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表达情绪的变化,也可以烘托情绪的发展。在音乐中没有绝对的强或者弱,而是相对的强和弱。强弱对比不是力度上的对比,而是音乐性质上的对比,演奏者只有准确的把握力度层次和力度布局才可以更好的表达作品。
由于作曲家所处的时期不同,力度标记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把这首练习曲的力度标记分为两个部分来看,首先这首练习曲出现的力度标记有p、f、sf、ff、fp、cresc、fz、crescendo而这三种sf、fz、>又是力度标记中的重音标记,sf是这首作品中运用最多,也是最广的力度记号。sf是一种相对强的力度记号,这首作品的最后三行足足用了24个sf,它表示任何一种力度层次的绝对力度中,都要相对地奏出突出的强音,sf记号只针对所表示的那一个音,而不包括它相邻的其他音符。在演奏sf时,要注意它所处的力度环境,如果整个环境是弱,那sf就不需用中强来表现,用一个强也就是f就很合适了;但如果在强的环境中,就需要用ff甚至fff的力度来表达。而这里的sf是在ff的环境中,那我们这里就需要用fff或者ffff进行这段的演奏。
总之,要想将钢琴演奏中的力度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就必须进行重量和肌肉能力的大量训练,直至形成熟练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分析,恰当设计,对力度标记有良好的意识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设计好力度层次,使钢琴演奏更加完美。
(三)关于踏板的应用
鲁宾斯坦曾经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一直经久不衰,从古典时期开始,作曲家们就开始广泛的使用踏板,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踏板使用更加成熟。踏板不仅使钢琴音色多样化,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音色变化的必然手段。精准的踏板使用可以让作品锦上添花。
这首作品中常用的踏板是切分踏板,也就是音后踏板,即踏板运用先手后脚的原则把音和音连接起来,使用切分踏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切分踏板需要以一个和弦一个踏板的原则进行切换踏板。2.切分踏板需要干净利落的把每个踏板快速换清楚,这样才能将完整流畅的线条弹奏清楚,从而体现出浪漫主义作品的抒情性。3.根据不同的钢琴混响决定踏板的切换频率。4.踩踏板的深浅需要根据不同的音区和音量加以区别,在弱的段落中需要采取半踏板、四分之一踏板来控制音量,而强的地方需要用全踏板甚至拉长踏板的时值来增加声音的强度,音区越低,踏板切换频率越快;音区越高,踏板切换频率越慢。
在这首练习曲中还有很多古典主义作品强烈节奏感的印记。比如在这首练习曲的结束部分,用了大量的sf,在这里就需要更多的节奏踏板,节奏踏板是同脚同手的踏板方式,这种踏板的优势就是既能突出音乐的节奏感,又能达到浑厚有混响并洪亮的音响效果。
五、结语
综上,门德尔松与同时代的音乐大师相比,他的音乐没有李斯特技巧的华丽;没有肖邦音乐的变幻多彩;更没有舒曼音乐的浮想联翩,但却如他的生活一样,美好恬静、波澜不惊。但他的贡献并不仅仅是音乐作品,他更多的是把很多优秀的作曲家、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和音乐家,也让这些作品一直流传于世。而门德尔松f小调练习曲延续了门德尔松一直擅长的无词歌写作手法,将音乐性和技巧性完美结合在一起,这首作品虽然写作手法单一,但曲调婉转流畅,整首作品优美明快与浪漫主义风格相呼应,表达了门德尔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通过对这首曲目难点的分析,使演奏者对这首曲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正确的触键方法、正确的力度布局,勤加练习,一定能够高质量地弹奏这首作品。
参考文献:
[1]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09.
[2]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15.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24.
[4][波]约·霍夫曼李素心译.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5]潘一鸣.成功之路--谈钢琴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6]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7]佟婧.钢琴指法的历史演变[J].当代音乐,2018(08).
[8]孙鹏杰.指法的艺术[J].钢琴艺术,2018(09).
[9]于姗永.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关系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36):126.
[10]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11]高静.钢琴演奏中的力度层次设计[J].职大学报,2007(01):8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