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新时代黄梅戏活态传承的新范式研究论文

新时代黄梅戏活态传承的新范式研究论文

34

2023-06-17 14:45:1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高形式,黄梅戏依托于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在原有文化土壤的基础上,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进行着“活态化”的延续。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使得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产生了新的范式研究成果,这对于保护与继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与普及黄梅戏有着显著的意义。本文将以传统戏曲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并以鄂东地区高校——黄冈师范学院为研究实例,开展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旨在分析新时代活态传承的背景下黄梅戏的范式研究成果。

  摘要: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高形式,黄梅戏依托于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在原有文化土壤的基础上,以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作用进行着“活态化”的延续。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使得黄梅戏音乐的传承产生了新的范式研究成果,这对于保护与继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与普及黄梅戏有着显著的意义。本文将以传统戏曲黄梅戏为研究对象,并以鄂东地区高校——黄冈师范学院为研究实例,开展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旨在分析新时代活态传承的背景下黄梅戏的范式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梅戏;活态传承;新范式;大学校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将黄梅戏进行活态传承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既要保证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原生态特点的发展,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使黄梅戏得以创新。在这其中,黄梅戏必然产生了传承的新范式。笔者认为,“范式”是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所产生的一种规律的、有效的方式,“新范式”则是在前范式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方法形式。

  一、新时代黄梅戏活态传承的“新范式”现状

  (一)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范式”传承

  黄冈师范学院是鄂东地区的高校,在黄梅戏音乐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全面的培养模式。从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该校黄梅戏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有:黄梅戏唱腔与念白、黄梅戏剧目编排、戏曲舞蹈、戏曲身段、戏曲角色体验等,要求学生在戏曲的“唱、念、做、打”等方面达到职业水平。因此,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专业的黄梅戏演员,他们在经过大学的学习后,需要拥有进入黄梅戏剧团、戏班等职业机构的专业素养,也要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以更好地推进黄梅戏在未来的发展。

  从黄梅戏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该校对非专业学生开设了校选修课《黄梅戏课程》,并建成了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黄梅戏演唱与欣赏》。这些课程的实施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使那些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学生对黄梅戏有崭新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提高全面素质。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教师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不等同于专业学生的,其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方向是不同的,自身的专业培养了他们不同的学习思维,因此,非专业黄梅戏学习者具有交叉学科的研究意义。如文学院学生通常会对黄梅戏的历史、剧目等等文本知识投以重点关注,因为每一部黄梅戏背后、每一段黄梅戏的发展时期,都可以为文学院学生带来不同的感性体会,他们也可以在不断地学习中尝试黄梅戏剧本创作;又如美术学院的学生会侧重于黄梅戏的服饰、妆容、道具等等,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黄梅戏妆容与服饰,衬托着各样人物性格与戏剧情感,而美术专业学生对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从黄梅戏中吸取灵感,发掘其细微的色彩变化,既巩固了自身专业,也可以为黄梅戏提供专业化的美学建议。因此,黄梅戏校级选修课培养模式为非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学科与学科的交汇中,他们也许会与黄梅戏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该校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黄梅戏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标准化的训练,他们经过长期高强度的黄梅戏课时学习,在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方面都拥有职业化的素养,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黄梅戏舞台输送演员。相反,黄梅戏非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则侧重于培养黄梅戏听众。当前,提高全民的艺术文化素养才是为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长久的道路。因为民间剧种需要演员和观众双方的存在,客观观众占有着重要地位。光有演员,而无听众,其传承就失去了“以人为本”的目的;光有听众而无演员,黄梅戏也无法得到进一步传承。因此,黄梅戏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培养,只有“听戏懂戏爱戏”,才能为黄梅戏带来新一批的“戏迷”。

  (二)黄梅戏专业课程设置的黄梅戏“新范式”传承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多元化的媒体时代为黄梅戏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平台,年轻人占据了文艺传播的主流位置。为了推进黄梅戏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黄梅戏传承落实到年轻一代人。因此,在高校文艺平台,需要将学生作为传播主体,建立起科学的、成熟的课程体系。据笔者了解,在大多数综合类高校中,戏曲课程的设置具有局限性,学生很难将黄梅戏的风格、形态把握清楚。而黄冈师范学院已经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期获得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在黄梅戏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笔者以黄梅戏学院为例,对学院内黄梅戏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首先,从黄梅戏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来看有黄梅戏专业基础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黄梅戏音乐、表演基础训练、戏曲基本功训练、把子功训练、戏曲锣鼓经等)和黄梅戏专业核心课程(黄梅戏唱腔与念白、黄梅戏剧目编排、戏曲舞蹈、戏曲身段等)。黄梅戏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丰富,并且难度系数较高,它从“唱、念、做、打”等多种实践活动进行训练,这既需要黄梅戏老师进行专业化指导,也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练习,其以一名黄梅戏专业演员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拥有高校音乐学院所要求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学习到了成为一名黄梅戏艺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如此,不仅能为全国各大黄梅戏剧院、剧团输送黄梅戏表演人才,而且能使黄梅戏传承人呈现年轻化、数量化。

  从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来看,该专业的黄梅戏课程设置与黄梅戏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有所不同。在大一期间,音乐学开设专业必修课《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戏曲概论》,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并对黄梅戏史、黄梅戏基本唱腔等等有基础的认识,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黄梅戏艺术。在大二期间,音乐学专业内开设了《戏曲听唱课程》,授课老师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如《女驸马》《风尘女画师》等,让学生在校期间亲身体验黄梅戏的魅力,进一步加强黄梅戏学习效果。由此看出,音乐学专业相对于黄梅戏专业,其黄梅戏课程的要求标准并不高,它的课程侧重点是在于掌握黄梅戏基础知识以及掌握黄梅戏音乐基础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

  由此可见,不同专业所设置的黄梅戏课程标准及方案是不一样的,黄梅戏专业学生是以职业化、个体化的教学为重点,其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黄梅戏演员;而音乐学专业的黄梅戏课程设置则是为了普及黄梅戏文化,扩大黄梅戏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黄梅戏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黄梅戏实践活动的“新范式”传承

  社会在发展,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之一的黄梅戏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不断发展与创新,是黄梅戏得以生存的利器。首先,从表演场地上看,最初的黄梅戏流行于乡间,表演场所大多为露天戏台,十分简陋,在经济水平得到发展后,表演场地进一步成为室内剧院,到如今,表演场地的舞台设置已经非常精致,在大型剧院、音乐厅也上演着黄梅戏,丰富了黄梅戏的演出效果。其次,从戏词内容上看,黄梅戏的唱词内容大多来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当中,如《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男耕女织生活。如今,黄梅戏的唱词内容也与当前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对黄梅戏内容陈旧、古板等问题进行改进,已经出现大量的优秀现代黄梅戏作品,如大型抗疫主题黄梅戏《疫春》,该剧以黄冈市抗击疫情为背景,围绕湖南、山东援黄医疗队在工作期间的故事,反映了中华儿女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从表演形式上看,黄梅戏音乐最初兴于田间地头,传唱于普通百姓的口中,不拘一格、自由的形式使它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地派生出新的形式:从民间小戏到渐渐完善的正本戏,再到风靡一时的黄梅戏电影,又由黄梅戏音调创作的黄梅歌,到融入西方交响乐所形成的黄梅戏交响乐。另外,在近年来还出现了黄梅戏电视剧,也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徽州女人》《公司》等等。黄梅戏这样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高校一直致力于地方音乐文化的挖掘与创演,黄梅戏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则是传统形式活态化传承的又一大创新。它将黄梅戏音乐作为重要及实用的教育素材,充分发挥现代戏曲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然而要想在高校中发展黄梅戏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就必然需要专业以及深厚的音乐与文学功底,这将会是一个庞大的黄梅戏音乐团队。黄冈师范学院领导及老师们积极支持黄梅戏音乐的发展,联合国内知名编剧及黄梅戏演员,创作了大型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这是将传统黄梅戏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在剧情上,《霜天红烛》以黄冈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为背景,讲述了以黄师兰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坚持办学,“一根教鞭伴终身”“薪火相传、初心不改”的感人故事。该剧展现了黄师精神,正是无数个“黄师兰”将振兴农村教育为己任,才能让教育的光辉照耀到千家万户。

  一部黄梅戏音乐剧将戏曲艺术与校园精神相结

  合,让学生演员们以切身实践的形式体会到黄梅戏的魅力,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统筹利用各种资源,合理支持开展戏曲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也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是我们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0103fc600e25ca11013e39915ce801.jpg@1280w_1l_2o_100sh.jpg

  二、新时代推进黄梅戏活态传承的校园策略

  (一)建立教学文化资源库传承黄梅戏

  黄梅戏作为黄冈师范学院的特色文艺品牌,将黄梅戏建设作为校园建设的一环,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黄梅戏人才,可以更好地进行黄梅戏传承。笔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一来获得了丰富的黄梅戏文化资源,了解校园内黄梅戏的传承已经呈多样化的繁荣景象,二来通过各方面了解到,校园黄梅戏的文化、教学资源丰富,但未将其整合在一起,黄梅戏校园资源缺乏利用。

  一项重要的措施便是建立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无论从黄梅戏资源的储备,还是从黄梅戏的教学来看,该校具有其他高校所不能相比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首先,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建立的目的是让师生更好地进行黄梅戏的学习。目前,在学术界关于文献资源库方面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成果,例如知网、维普等学术资源库,它们将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整合、分类,不仅打开了人们的学习视野,也同时利用了互联网这一时代的新技术,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校园内建设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是符合时代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一方面,学生们可以不必再接受网络上碎片化的黄梅戏资源,为他们节约了知识整合的过程,并且更系统的学习,也能由此衍生、拓展出不同的知识;另一方面,黄梅戏教学资源库实现网络化。学生们在校园网上就能够轻松查询到黄梅戏的相关知识,突破了学习道路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次,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的建立,需要具体的实践措施。第一,收集并整合黄梅戏文化资源。在校内,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拥有丰富的黄梅戏研究资源,在黄梅戏历史起源、黄梅戏剧目研究、黄梅戏声腔研究等方面都有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黄梅戏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此项任务的实施能得以完善。第二,将黄梅戏资源进行系统化地收录,并保存到校园网上。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需要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进行后期的设置,而我们所期望的成果形成是黄梅戏的分类检索,分类检索又可以划分为“黄梅戏专业学术检索”与“黄梅戏音乐检索”,黄梅戏专业学术检索内含有黄梅戏学术论文、著作、集成等文字资源,而黄梅戏音乐检索内容则包含黄梅戏音乐欣赏资源,主要以视频、音频的形式保存。具体来说,如果想要阅读黄梅戏历史起源方向的论文,直接在黄梅戏专业学术检索栏输入“黄梅戏历史”即可获得相关文献;又如想要观看黄梅戏系列电视剧,则可以在黄梅戏音乐检索栏输入“黄梅戏电视剧”即获得系列视频。最后,黄梅戏教学文化资源库的运营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就此,还需我们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施。

  因此,在校园内建立教学文化资源库传承黄梅戏,具有发展的潜力,它的实施可以为学生学习黄梅戏带来便利,同时也将成为黄冈师范学院的重要文艺传播平台,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承黄梅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文艺娱乐的载体逐渐趋于多元化。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潮流,黄梅戏艺术的保存载体也应进行多样化发展。在前文的叙述中,黄冈师范学院存在着黄梅戏传承的多种范式,均以现场传播的形式进行。一方面,这有利于黄梅戏文化内涵的延续,将地方文化与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黄梅戏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黄梅戏与多种娱乐形式共存的情况下,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黄梅戏的传播主体为学生,他们所接受的黄梅戏信息大多来自学院宣传、地方特色戏曲宣传等现场形式。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因此,在校内进行黄梅戏的活态化传承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具体有以下措施:第一,建立校园黄梅戏微信公众号。将黄梅戏文艺精品转化成校园网友喜闻乐见的网络文艺形态,可以实现信息技术维度与戏曲文化维度的统一,共同夯实升华价值维度。第二,在校园网上开展黄梅戏音乐活动。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成熟,已经出现了网络唱歌、网络歌曲比赛等形式。黄梅戏作为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演唱,正是由于演唱才能实现历代黄梅戏的活态化传承。因此,在校园网上可以开展黄梅戏音乐活动,例如学校发布黄梅戏教唱视频,发动各学院学生进行模仿学唱,之后,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演唱的视频发布在活动页面,校内黄梅戏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其他学生也能在网络上进行评论、交流,后续也可以逐渐形成校园黄梅戏歌手大赛。这能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三)设置多元化实践活动传承黄梅戏

  黄梅戏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设置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目前,黄梅戏在政府及学校的大力推广下已经得到极大发展。这不仅体现在黄梅戏人才培养方面,也体现在多元化表演形式的变化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巩固黄梅戏的传承,我们仍然需要探索黄梅戏的实践道路。

  一方面,在校园内传承黄梅戏艺术,实际来说是为未来黄梅戏的传承人培养后备军,因此,我们仍需要注重校内与校外黄梅戏学习资源的衔接;另一方面,将学生作为黄梅戏传承的主体,学生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在学校的支持下,鼓励他们学唱戏、敢唱戏,为黄梅戏的发展增添动力。基于以上基础,笔者认为可以在校园内增加多元化实践活动:第一,增加黄梅戏校外实践课程。黄梅戏生于乡间长于乡间,其魅力就在于它的即兴性与集体性。在校园外,可以让学生们深入黄梅戏民间剧团及戏班,以黄梅戏艺人为校外辅导老师,学习他们在台下的准备、在台上的表演,并在学习过程中以真实的舞台进行实践,最后得到评定与指导,完成校外实践。这一措施的实施给予了学生实践机会,扩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黄梅戏舞台,也巩固了黄梅戏的传承及未来的发展。第二,创新黄梅戏表演形式。黄冈师范学院已排演了多部黄梅戏音乐剧,在剧本创作上由专业老师编写;在表演人员方面,极大部分为音乐学院学生,专业的黄梅戏人才团队使作品更加具有专业性。由此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在校园中扩展出新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并联合校内不同学院资源共同发展黄梅戏传承事业。例如,排演黄梅戏电影,首先,在校内收集学生所编写的黄梅戏剧本,并不限制其题材,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联合新闻与传播学院,选取黄梅戏电影导演及摄影人员;再次,面对全校师生选取黄梅戏表演人员,使学生拥有公平的参演机会;最后,学生亲自拍摄黄梅戏电影,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第三,激发学生学习黄梅戏的自觉性。笔者发现在黄冈师范学院校内并无黄梅戏学生社团,这说明学生在学习黄梅戏方面缺乏主动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黄梅戏兴趣不足,当然也存在抱有兴趣而能力不足无法组建社团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加强黄梅戏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学生在校内建设黄梅戏社团,并给予帮助,如邀请校内专业黄梅戏教师进行指导,并排演黄梅戏剧目,让非艺术专业学生也能参与其中,互相交流。以上种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黄梅戏的积极性,也能将黄梅戏这一彰显本土风情的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目前,黄冈市政府重视黄梅戏的活态传承与振兴,积极发扬本土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外宣传,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既能纵向传承,又能横向传播。因此,在大力宣传活态化传承的背景下,我们也应当思考在其中所产生的传承“新范式”,总结出有利于黄梅戏发展的措施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