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3-06-16 09:02:28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当下,对于艺术类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编导技巧、具备创造力,为社会文艺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舞蹈编导创造力内涵,以及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原则进行分析,其目的是研究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摘要: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当下,对于艺术类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舞蹈编导技巧、具备创造力,为社会文艺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舞蹈编导创造力内涵,以及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原则进行分析,其目的是研究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课教学;创造力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和艺术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舞蹈艺术,其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方式。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应该契合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趋势,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注重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掌握编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艺术性、观赏性、人文关怀等诸多编舞元素,呈现出引人入胜、积极向上且具备审美意蕴的优秀舞蹈作品。本文将针对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及其应用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一、舞蹈编导创造力内涵概述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造的基础环节,英国美学家Herbert·Read在谈论艺术价值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艺术价值所表现的是永恒的人生,它是对人类本性的赞歌,它的价值体现有赖于人类情感的纵深”。舞蹈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其呈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舞蹈作品能够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借助肢体与音乐节奏表达出来,舞蹈艺术所表达的情感是直接且触动人心灵的。在编创舞蹈过程中,驱动舞蹈编导工作开展的主要动力便是创造力。在开展舞蹈创作活动时,往往会呈现出舞蹈编导人员的情绪和情感,具备创造性的舞蹈作品应该充满生命力和智慧思维,可以让广大观众体会到舞蹈艺术所呈现的独特美感和情感内涵。舞蹈编导的创造力是联系舞蹈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精神纽带,也是舞蹈艺术作品人文价值的体现,将具备创造力、具备情感认知的思想融入舞蹈作品当中,可以激发广大观众与舞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创造力也是舞蹈作品艺术性衡量的重要标准。
二、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强化抽象舞蹈内涵解读
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能够借助舞蹈动作、舞蹈设计,正确合理地表达自身情感观念。结合当前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更加注重对舞蹈动作的讲解,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解不了一些晦涩难懂的舞蹈动作内涵、舞蹈艺术情感,导致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缺乏融入情感,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舞蹈编导学习热情。在舞蹈编导课教学当中,可以合理引入创造力培养内容,教师要充分引领学生挖掘舞蹈动作背后的人文情感,让学生在掌握每个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对舞蹈动作想要展现出的情感内容深入理解。尤其是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的当下,舞蹈编导课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舞蹈编导教学内容的感悟。通过持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掌握舞蹈编导技巧的基础上,合理表达自身情感,切实强化学生对情感的艺术表达能力。在实施舞蹈编导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创新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教学氛围之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情景,强化学生对抽象舞蹈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舞蹈动作表达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编导综合素养
舞蹈编导素养是衡量学生舞蹈编导能力、专业水平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积极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导核心素养。创造力是一切艺术品创造的关键,在创造力呈现的基础上才能精准地传递情感。舞蹈编导教学课程是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并且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与舞蹈表演课程相比,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更加具备理论性和人文性内涵,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对每个肢体动作内涵进行理解,还要具备舞蹈创新能力。积极强化学生的舞蹈编导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舞蹈种类、不同民族舞蹈当中汲取灵感,通过对古今中外文艺作品进行解读,实现艺术的二次创造,从而为舞蹈注入更加具备生命力和鲜活力的情感内涵。具备创造力的舞蹈编导课作品,不仅可以对原本的舞蹈种类进行创新创造,还能够为舞蹈作品带来更多情感与人文情怀价值,积极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借助独特的舞蹈艺术表达方式给予观众精神力量,切实提升学生的舞蹈编导技巧水平,深化文化内涵,全面培养学生舞蹈编导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契合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结合我国文艺领域发展趋势来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校就必须为社会源源不断培养高质量文艺人才。舞蹈编导决定了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肩负起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但是从客观层次上来看,舞蹈编导教学在高等师范人才培育体系当中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创造力作为舞蹈编导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强化舞蹈编导学生创造力,可以强化舞蹈编导教学思维、创新教学内容,真正契合学生的客观兴趣需求,实现教学方法的深层次调整,促使舞蹈编导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契合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具备艺术意蕴文化内涵的舞蹈编导人才,真正为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保障。
三、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原则
(一)“专项”与“一般”相结合原则
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开展时,为了有效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应该将舞蹈编导“一般”教学和“专项”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舞蹈编导创造力。在实际舞蹈编导教学时,教师应该在“一般”舞蹈编导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引入“专项”创造力训练内容。针对“专项”创造力培育来说,是在明确舞蹈编导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创造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锻炼和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创造力。舞蹈编导创造力培育时,应该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造力培育作为一项人才培育项目,引入适合学生的创造力培育模式,引导学生更加科学自主地参与到舞蹈编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针对“一般”舞蹈编导教学来说,其是结合教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体系要求,做好舞蹈编导知识和技能教学,让学生可以满足舞蹈编导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进而从技能专业角度强化自身的舞蹈编导能力。坚持“专项”与“一般”相结合的舞蹈编导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舞蹈编导技巧,还能够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文化熏陶之下提升创造力,并对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奠定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舞蹈编导课自身就是一项综合性课程,在学生创造力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舞蹈编导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掌握舞蹈编导技巧知识的同时,对不同动作的情感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此外还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表达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思维,呈现出舞蹈艺术作品。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舞蹈编导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因为舞蹈编导教学工作自身具备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所以很难为学生提供诸多实践机会。舞蹈编导的整个行为便是意识和实践之间交互平衡的过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动全面地呈现出学生在舞蹈艺术表达当中的情感内涵,所以教师必须贯彻“实践”与“理论”结合原则,引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强大的先决条件,让学生在掌握舞蹈编导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实践捕捉内心情感变动,拓展艺术表达形式,借助舞蹈动作编排,传递情感认知,并且让学生可以在舞蹈编导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表现力。
四、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创造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在舞蹈编导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从客观角度上看,舞蹈编导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舞蹈编导技巧,还需要学生具备美学知识、历史学知识、文化艺术知识等,只有在综合能力驱动之下,学生才能够将情感意识借助创造力转化为艺术作品。但是,结合当前舞蹈编导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最为直观的问题便是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因为舞蹈编导教学内容比较多,教授时间紧,缺乏具备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规划。舞蹈编导教学教材、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规划相对较少,并且教学内容当中对多元化学科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舞蹈编导教学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理论知识传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学生自主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舞蹈编导教学作为一项注重实践、注重训练的专业课程,只有在不断排练、不断训练之下才能够增强学生艺术创造力。虽然一些舞蹈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很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蹈编导实践机会,相关实践活动涉及也较少,学生很难展现自我魅力,且学生创造与锻炼空间不足。当前舞蹈编导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系统课程科目当中涵盖了舞蹈编导理论、剧目编排、民间舞蹈、舞蹈欣赏等诸多理论性相对较强的教学内容。虽然舞蹈编导课程体系当中涉及一些舞蹈赏析、舞蹈文化讲解等内容,但是往往忽视了让学生自主实践。结合当前舞蹈编导教学工作来看,一般都是课内学习为主,并且舞蹈编导课内学习时间有限,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到真正的内容,但是课外又缺乏教师指导,学生无法第一时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实践问题,无法切实保持舞蹈编导创造精准性和正确性。
(三)舞蹈编导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舞蹈编导课教学时,最根本的便是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之下进行学习和创造。当前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舞蹈编导课知识讲解过度依靠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模式较为传统、形式比较单一,依旧沿袭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法,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枯燥。舞蹈编导课教学当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该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但是当前舞蹈编导课堂很难真正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思维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导致舞蹈编导课教学创新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在长期枯燥单一的教学氛围之下,一些学生形成了固化思想,即使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平台,但是在进行舞蹈编导课实践时,学生也很难有创造力,甚至出现了过度模仿、重复的情况。因为舞蹈编导课教学依旧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中,导致学生舞蹈编导实践时兴趣不高,无法实现舞蹈编导课教学的真正价值,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培养效率。
五、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生综合艺术素养,捕捉灵感闪光点
舞蹈编导课教学时,应该正确看待创造力和综合素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持续强化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丰富舞蹈编导知识,在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当中汲取灵感,借助创造力正确表达自身的情感、情绪。为此,在舞蹈编导课教学设置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舞蹈编导课教学课程设计,以便于培养学生艺术专业素养、舞蹈编导综合能力。在进行舞蹈编导课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教学舞蹈编导教材当中的理论化知识,还应该挖掘舞蹈编导课当中的人文内涵,将舞蹈编导课知识与社会、与生活之间情景融合,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舞蹈编导知识的过程中,对舞蹈艺术特征、舞蹈艺术发展规律、舞蹈与生活当中的联系进行分析,增强舞蹈编导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理论方面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此外,教师还应该在舞蹈编导课内容设置当中引入一些具备艺术性、文化性的赏析内容,强化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内涵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舞蹈编导创造时,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舞蹈和文化相关素材,并对其进行深入整理和分析,让学生在优秀舞蹈作品当中汲取创造灵感。教师可以在舞蹈编导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具备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或者民族文化内容,可以将“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的特色舞蹈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赏析,学生通过“观后感、赏析理解分析”的方式,将不同少数民族舞蹈当中的动作和艺术灵感描述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思考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习俗。例如,在引导学生赏析“秧歌舞”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提前将“汉族文化”“满族文化”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满、汉文化,进而深入理解秧歌舞的动作和所表达的情感。真正借助科学合理的课程编排与课程设计,合理引入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知识积累、文化内涵理解的过程中强化综合素养,为学生创造力培养奠定扎实基础。
(二)创新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创造火花
当代大学生都喜欢具备趣味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舞蹈编导课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将契合学生发展特点、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真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氛围,营造出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之下,更好地创新舞蹈。在舞蹈编导课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过度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创新舞蹈编导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下,将专业知识理论与趣味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分析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创新舞蹈编导教学时,还应该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由浅入深地平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创新舞蹈编导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当前最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下,出现了诸多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舞蹈编导教学内容,合理引入游戏化教学、情景教学、MOOC、小组合作学习等诸多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在创新舞蹈编导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引入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借助信息化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当中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通过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背景、艺术文化氛围,更加深刻、具体地将经典文艺著作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引导学生将某个情节进行记录,阐述自己舞蹈编导的框架和动作编排意图。借助有效生动情境创设教学,在多重感官调动之下,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蕴含在艺术作品和舞蹈作品当中的情感,借助创新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舞蹈编导热情,让学生在积累文化经验、积累艺术元素当中,全身心投入到舞蹈编导构思和创造当中,为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艺术灵感奠定扎实基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六、结语
总而言之,编导教学中创造力的培育是舞蹈创新创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编导学生铸魂育人最有力的教学方式。舞蹈艺术是借助肢体和音乐将舞者的思想感知呈现给广大观众,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可以给予人们更好的审美体验,还能够给观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编舞归根结底是创造力和舞蹈技巧之间的整合,优秀的舞蹈作品必定是具备灵魂、具备创造力的,为了培养出优秀舞蹈编导人才,高师舞蹈编导课教学工作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充分释放,并正确、完美、积极向上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泽原.浅论高校舞蹈编导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81-82.
[2]高志毅.基于托兰斯创造力理念的舞蹈编导教学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01):84-88.
[3]苗苗.试论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美与时代(下旬刊),2021(04):124-125.
[4]田原.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347-348.
[5]蓝文.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卷宗,2019(19):257.
[6]马永权.探析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传媒论坛,2019(14):167,169.
[7]樊迪.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13-14.
[8]陆帅凝.托兰斯创造力理念在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8(07):245,249.
[9]黄蕾.浅谈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4):94-96.
[10]李娜.试论高校舞蹈编导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8(06):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