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研究论文

2023-05-22 09:40:09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在当前时代发展下中国画的创作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其艺术创作语言日益丰富,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然而,需明确的是,情感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国画创作的重点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不变的内核。国画的创作离不开情感表现,其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中国画创作、情感表现两大点进行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探讨国画创作中情感的表现手法,并对国画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表现作出了一系列思考。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在当前时代发展下中国画的创作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其艺术创作语言日益丰富,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然而,需明确的是,情感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国画创作的重点内容,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不变的内核。国画的创作离不开情感表现,其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中国画创作、情感表现两大点进行理论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探讨国画创作中情感的表现手法,并对国画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表现作出了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国画创作;情感表现;表现方法
国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文化,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以及审美价值。国画创作通常以花鸟、山水、人物为题材,其创作风格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并以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各类流派。然而,不论是哪一艺术风格的国画创作,创作者都十分关注情感表现,通过线条、色彩等一些艺术语言传递出情感。因此,当前国画创作中也应重视情感表现,让国画艺术作品更具深厚情感意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国画的概念阐述
(一)国画创作
国画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智慧。国画亦可称之为宣画。分析看来,国画创作主要有六个特点:其一体现在创作者在国画创作时,应明确创作立意,不论是表达山水,还是表达人物等,创作者都需做到成竹在胸,唯有如此,在国画创作时才能做到下笔流畅,传递情感;其二体现在国画创作往往都是以线造型、以形传神,对于画面的思想内容表达,创作者常常借助线条的表现进行传达。千百年来,利用线条来勾勒形态的绘画技巧得到了不断精进;其三体现在国画创作时,遵循的构图法则为散点透视。通过书法艺术的介入,计白当黑,以书入画,增强表现力;其四体现在国画的创作并不强调光源的色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创作者通常以随类赋彩的方法,并不过于追求在特殊光线下形成的环境色;其五体现在创作强调传递意境中的情感,讲究情景交融、写真传神;其六体现在与西方绘画的不同点,在于国画创作有着较为独特的形式,即诗、书、画、印。
(二)情感表现
一件国画艺术作品,往往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文学修养等内容。其中,国画创作的情感表现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来自生活的情感表现,不少创作者在国画创作中都向人们传递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创作者必然有着丰富的情感,如自由、快乐、忧伤等等,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常会将对生活的浓厚情感融入其中;二是对现实主义情感的表现,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国画创作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要关注到现实主义信息要素。历经岁月,国画创作如若只关注传统,不创新、不与现实结合,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国画创作将会脱离现代社会情感的表达。国画创作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家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别一方面更是体现出艺术家的创新意识。因而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关注到现实主义情感的融入,使国画艺术作品与人们形成心灵共鸣;三是民族情感的表现。国画是表现民族情怀、观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最能表现出创作者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水墨表现情感,以达到一种“静动结合”的效果,向受众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悠久文化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同时,国画艺术作品通常带有鲜明的地域性,蕴含着民族情感,因而国画创作中融入民族情感是创作者主要的思维模式。
二、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手法
(一)笔墨表现
不论是哪一个时期,创作者都偏爱运用笔墨来进行国画情感表现。墨,既是一种颜料,同时也是一种色调。在国画创作过程中,墨的浓淡干湿多样化,其能够对国画整体画面色调、节奏进行调节,以达到一种情感意境。对于笔墨的驾驭,通常是创作者常用的情感表现手法,墨色或是低沉,或是明丽,都会向人们传递出不一样的情感。对于笔墨的应用,有“五笔七墨”之说。同时,墨与其他颜色配合也将呈现出丰富的情感意境。应用笔墨进行情感表现,以形式意涵、精神象征、人文意义为三大形式。例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提倡的文人画笔墨观,追求平淡天真,强调本质上的升华和抽象。笔墨表现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符号,其在不同时期都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依托绘画内核,展现出情感。运用笔墨实现国画创作情感表现的理想境界,即为“文人画”这一艺术形式,其是创作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情感表现的结合。国画笔法技巧包含了点、线、面三元素,有效应用这三个元素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进行情感表现。其中,线条能够帮助创作者塑造形象,表达创作者情感。同时,通过线条变化还可以赋予国画艺术作品丰富的感染力。点、线、面是情感表达的重要符号载体。
(二)技巧表现
国画创作的核心就是情感表现。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以多元的表现手法向受众传递出创作的思想。其中,国画创作的情感表现多为向往自然、崇尚自然等。关于技巧表现,有诸多方法,如揉纸法、渗透法、拓印法、扎染法等。这些技巧表现虽手法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定表现性,在国画创作中发挥着情感传递的作用,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等。国画创作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灵活使用多种技巧表现手法,寓情于景。例如朱耷《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这两幅画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利用象征手法向人们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利用留白这一创作技巧,营造了画面大气清冷的情感基调。
(三)色彩表现
一直以来,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表现都有着鲜明特色,每一时期的国画艺术作品其色彩的运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利用丰富的色彩语言增强画面整体的视觉表现力,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其中,色彩的表现往往不受自然光学现象的局限,多以意象色彩为主。自元代以来,国画的创作主要以水墨这一艺术形式为主,更具人文情怀,情感表达更加纯粹。在当代国画创作中,创作者往往会对色彩进行大胆应用,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四)物象表现
物象是国画创作中重要的情感表现载体。创作者追求形式美、意境美,合理组织安排画面空间与物象,打造丰富的情感意境。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图》,在创作过程中利用浓墨重彩,表现出十足的情感张力,画面中奔马行动生风,仿佛即将冲破画面。又如《负伤之狮》,徐悲鸿笔下的雄狮怒目圆睁、伏于一隅,而这一作品为1938年所作,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徐悲鸿将愤懑、不甘的情感表现在国画创作中。可见,国画创作中通过驾驭物象来表现情感极为关键,同时这也是国画创作的一大难点。
三、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的实现
(一)情感意境表现
从国画的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创作者都十分注重意境的渲染。所谓意境,即是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情感与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质的互动,通过客观物质与情感的融合,形成一种特定的艺术创作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创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基于这一艺术氛围,国画创作进而达到预期的艺术境界。对于意境的营造,多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的关照。基于某一景物,创作者抒发情感,通过简单或是复杂的情景组合生成一种意境,进而表现出创作者自身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上文所述,国画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立意明确。立意即是对意境进行构思的第一步,其关系着国画的创作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能与受众产生共鸣。意境的营造,是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是融合主客观的艺术“场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每一笔触都可看作是对意象形象的勾勒,并以此进行累积实现意境营造。作为“画之灵魂”,如若国画创作中没有意境,那么国画艺术作品就会停留在临摹自然的表象上。
(二)情与景物的交融
关于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更多体现在情与景的交融。如刘海粟《黑虎松》,这一幅国画艺术作品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的情与景物的融合。整体画面中,虽只有一棵松树,但是为作这一幅画,刘海粟先生曾“十上黄山”,这正是体现出了刘海粟先生对黄山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赤诚之心。《黑虎松》这幅画作,凝结了刘海粟先生对黄山深厚的情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刘海粟先生也提笔写到“十上黄山画黑虎松…朝夕讨论,乐不可忘”,足以见得刘海粟先生在这幅画作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付之情感,实现了国画创作情与景的交融。我们由此也可以明确的是,对于国画的创作,最关键的仍是情感的表达,画作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传递出情感。
(三)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在绘画创作领域,现实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关键词,活跃在我国画坛,乃至于世界画坛。其中,现实主义强调了对生活的观察,这也是国画创作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国画创作素材源于生活,画作向人们讲述的是真实生活。而这也是国画创作与西方绘画创作最大的不同。例如,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陈鸣楼先生《南宋皇城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这些名画所描绘的都是古代的真实生活。可见,国画的创作离不开现实主义情感表现。如若离开了真实生活,那么创作者也无法将情感寄托于画作上。而只有将情感表现与现实相结合,才能让国画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与受众形成心灵共鸣。
四、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的意义
(一)实现与受众的心灵沟通
不可置疑的是,情感搭建起了国画艺术作品与受众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国画创作者与受众形成了心灵共鸣。在艺术创作中,作者通过融入情感来向观众传递自我,让观众更深层次地感知艺术。正如《艺术美学》中所说,艺术所需要的是一种藏在审美娱乐价值里的情感。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以主体性认知为主,对自然界事物产生情感,进而通过情感的加工,利用国画技巧来向受众进行事物情感的艺术表达,引起受众的共鸣。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这幅画作向我们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可以说是有根有源的情感载体。而在一些情感平淡的国画艺术作品中,我们却很难找到承载情感的载体,使得作品难以与受众引起共鸣。所以,可以明确的是,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并不是完全地依靠作者高超的创作能力和技巧,更重要的在于要通过作品实现对受众情感的传递。国画艺术作品一旦被赋予了情感,那么画作本身的意蕴便远超于其传递的直观体验。好的作品需要通过情感表现,让国画作品与受众心灵进行连接,让受众找到心灵归宿。
(二)帮助受众感受美
好的国画,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延伸,它富有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在国画创作中,艺术家通过作品将自身的艺术理念、思想感情向受众进行传递,让受众能够整体感知艺术,有美的感受。因此,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往往都会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然而,有些艺术家并不重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过于追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风格等,导致了作品没有生命力与张力。但我们需明确的是,一幅好的国画作品,应该是富有情感表现的,应该是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受众感知到无尽的美感,才能带给受众美的感受,使受众获得情感上的深层体验。除此之外,富有情感表现的国画艺术作品,也能进一步滋养受众的心灵,培养受众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三)帮助作者获取创作灵感
当前,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国画艺术创作也有了更多新颖的理念和创作思维。然而,从本质上而言,现代国画艺术创作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的创作表现形式。据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实现艺术创新。笔者认为,情感表现无疑是创作灵感之源泉。诚然如宋代郭熙所说:“普通人都知道我下笔画画,但却不知道画画并非易事。”的确,国画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任何包含着情感的创作都不简单,对于灵感的获取更是困难重重。有的艺术家走遍大江南北,丰富人生阅历,感悟大千世界。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外界获得灵感启发,调动自身的情感因素。如果在艺术创作中,作者没有情感助力,那么作品的创作也将停留在对事物临摹的阶段。我们还是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举例,正是因为顾恺之在读曹植的诗篇《洛神赋》后感受到了其情感意蕴,才创作了这幅画用以诠释诗篇主旨。在情感表现下,顾恺之向受众传递出了诗人的情感意境。可见,正是在情感的调动下,顾恺之获得创作灵感,并基于情感表现完成画作。这便可以充分体现出情感对于国画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基于情感表现,无数的国画精品流传至今,让当代的国画艺术创作者有了更多优秀的学习素材。
五、国画创作中情感表现的启示
(一)国画创作应源于对生活的情感
国画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因而创作者只有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创作出有感染力的国画艺术作品。从大量的国画艺术作品鉴赏中发现,这些画作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此,在实际的绘画创作中,创作者应将自身的情感与客观物质进行密切结合,以真实生活体验来感知信息,然后再对信息进行处理,获得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之上,国画的创作才能充分表现出情感。在这一方面,国画创作者需要深入社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国画的创作具有灵魂,富有生命力。
(二)创作素材应从“真情”中提取
分析看来,国画创作的核心即是情感表现。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讲究一个“情”字。虽然国画创作有着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对于创作素材的选择,通常都是从“真情”中提取。所谓“真情”,即是指真情实感,体现的是创作者自身的真实情感表达。关于创作素材的选取,往往是源于真情实感,因为这种感情是无法杜撰的,是创作者对客观物质所形成的情感,依托于绘画向受众传递出一种深沉的爱。国画创作往往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题材选取、素材采集等,在这整个过程中,创作者融入自身情感、调动自身情感,立足于真情实感,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对事物有了全面认识,构思国画创作,刻画高于现实的艺术形象。而如何从真情实感中提炼素材,首先应明确的是,选材一定是创作者所热爱、所关心的,从情感出发,选取生活中能够进行情感表达的题材,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画作的感染力。
(三)国画创作应融入民族情感
国画艺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许多画作中都能够找到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思想情感,也正是民族文化赋予了国画创作灵感。在国画创作中,围绕民族情感进行艺术创作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民族深沉的爱。不论是在哪一时期,国画艺术家们都重视民族情感的融入。因此,国画的创作应基于民族情感,突出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对于国画的创作,艺术家们更应坚持民族化特色。在吸收表现方法的同时,丰富画作中的民族化内容,彰显中华民族特色,传承和创新国画艺术。
(四)国画创作应融入创造性情感
全球化时代下,国画的创作也应做到创新进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这是继续传承国画艺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经之路。具体而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文化理念、价值认同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加入到了国画艺术创作队伍中。这些都需要国画的创作作出创新,融入创造性情感。对传统美术的转型,其实也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绘画艺术涌入我国,西方绘画艺术及现代绘画艺术的并入,给我国的国画创作带来了启示。在这一方面,需明确的是,国画艺术的创作既要体现出文化特性,同时还要注重创造性,在国画创作中融入带有时代精神的创造性情感。大胆尝试当前绘画情感表现的新方法,优化国画创作情感表现手法,在画作中融入现代人们对社会运行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国画的创作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时代风貌,发挥记录社会发展的功能,并实现国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国画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它的创作内核在于情感表现,也正是情感表现赋予了国画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之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本文通过对国画创作以及情感表现进行概念阐述,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国画创作的几种情感表现手法,然后指出,实现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需通过情感意境、情景交融、现实主义情感为基础。通过分析探讨情感表现的实现路径,也得到了相关启示,在国画创作中应融入生活情感、从“真情”中选取素材,融入民族情感、创造性情感,来进一步提升国画的感染力,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柳丹丹.浅析中国画线条在绘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02):40.
[2]贾迎凯.论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J].艺术品鉴,2019(08):54-55.
[3]涂雅茜,亢琳.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神体现[J].青年时代,2018(25):26,29.
[4]主峰.中国画的情感表达——心象表现与意境[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0(01):79-81.
[5]秦汉光.浅析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和“技法”表现[J].明日风尚,2019(15):86.
[6]艾欣.中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研究[J].明日风尚:下旬,2021(03):52-53.
[7]刘嘉钰.试析国画创作中的情感价值[J].美与时代(中),2017(10):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