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论文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论文

7

2025-05-10 15:38: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或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源,是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或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资源,是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建设科学完善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从而为非遗传承和发展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以培养艺术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旨在创造更多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实施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ef85c1c98a6e27d4d41d57bc2fd577f.jpg

  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美学观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利用多种渠道向大学生展示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增加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有利于强化传统文化语境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并运用特定载体诠释文化精髓。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非遗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富有文化魅力的艺术作品,为大学生的艺术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思想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巩固大学生的思想防线。通过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非遗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持大学生队伍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艺术设计领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传播,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文化元素是大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将非遗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与传统文化互动的平台,鼓励他们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才能,使之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灵魂,达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非遗教育传承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构想


  大学生是非遗传承的中流砥柱,为了发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阵地及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职能,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大学生能够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积极融入非遗教育。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艺术设计、新媒体传播、民俗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要建设跨学科、综合性、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将非遗内核导入其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语言,促使灵活准确地运用非遗元素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创造文化特色鲜明、富有新奇意趣、视觉冲击力强的艺术作品,为非遗传承和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这就需要加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在各专业课程中渗透艺术设计理论和非遗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解、重组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这对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以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将西方国家推崇的设计语言形式系统性传授给学生,不少学生深受西方文化熏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严重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语言形式的契合点,按照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非遗教育,促进二者深层融合。延续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脉络,设计囊括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的课程群,为这些专业课程贴上非遗标签,持续渗透非遗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在非遗传承方面不断产生新思路,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丰富作品视觉形象和文化内涵,彰显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作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发展。


  基于非遗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策略


  融入非遗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建设刻不容缓,构建非遗图案设计课程、非遗品牌设计课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课程、非遗包装设计课程、非遗传播设计课程,确保非遗教育传承理念全面渗透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类课程教学中,找到非遗教育的有利契机,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转化、再造、创新、传承,运用视觉艺术形式提高非遗产品的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开展有积极效应。


  非遗图案设计课程:非遗传统元素的转化与再造。充分明确非遗图案设计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在整个课程群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是后续其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图案本身作为一种艺术设计语言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更是不惜花费高价购买那些艺术和审美价值较高的图案元素,尤其是蕴含非遗图案的文创产品备受大众青睐。文创产业的崛起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构建非遗艺术设计课程群,开设非遗图案设计课程,将非遗元素融入艺术设计过程,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非遗文化,结合自己的设计意图,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炼非遗传统元素,运用视觉传达理念和技术进行转化与再造,即可诞生充满文化意蕴的艺术作品,使大学生形成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将这类艺术作品投入工业化生产,能够创造更为可观的价值,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非遗品牌设计课程:非遗现代形象的价值提升。现阶段,品牌建设是获取更高利润回报的重要途径,品牌的知名度越高,传播力越强,能够在更广泛的地区和群体中传播,激发消费者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望。所以要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中开设非遗品牌设计课程,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树立品牌意识,正确认识品牌价值,学习品牌建设经验,凭借自己对非遗文化元素的理解,选择合适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强化品牌的视觉冲击力,借助品牌效应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辉煌,增加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可度。高校非遗品牌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市场营销、非遗品牌的开发设计等,借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置市场调研、非遗品牌创设的可行性分析、非遗品牌设计及策划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应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各小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分别负责非遗品牌的设计、策划和推广,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形象,提高非遗品牌的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1de4d439e3b52e87e45456d46f708b1.jpg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课程:非遗资源的创新与活化。纵观非遗文创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不难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非遗文创产品的观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且有些非遗文创产品的价格高昂,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文创产业的高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若能够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展现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非遗文化传播,为文创产品增添附加价值,降低文创产品的成本,必然能够给文创产业发展注入一抹创新活力。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中开设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在课下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购买偏好,形成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思。然后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资源,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和转化,运用合适的载体设计非遗文创产品,实施非遗文化价值创造。这一课程的开设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非遗文化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将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和广大社会公众中持续高效传播。


  非遗包装设计课程:非遗产品审美的当代呈现。包装与产品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大多会受到包装的吸引,包装被视为产品营销的一环,对于产品销量有着重大影响。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中开设包装设计课程,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升产品包装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扩大产品销量和总体效益。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将非遗文化元素应用到包装设计实践中,深入思考如何能够将材料、颜色、图案、文化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非遗包装现代审美特征,增加包装的吸引力,更好地为产品营销而服务。非遗包装设计课程不单单要传授非遗文化、包装材料、结构、图案等基础知识,对产品进行保护,为产品添加文化属性,还要融入现代营销理念,确保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完美融合,非遗包装设计符合大众审美标准,营销模式能够被消费者接受,非遗包装及产品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加速知名非遗品牌建设,带动产品销量迅速增长。


  非遗传播设计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化。非遗传播设计课程属于综合类的课程,应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设。经过前期系统性地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大学生在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创新实践中运用了非遗传统文化资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准确认识。而开设非遗传播设计课程,增加跨学科理论知识的融合渗透,使大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设计语言表达,提高非遗文化产品设计水平及非遗品牌建设效果。在非遗传播设计课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主动将非遗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转化,在多个媒体平台上传播,发挥媒体融合优势。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理念,能够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展示非遗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有效应用方式,引领学生在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传播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资源,发挥非遗文化资源的作用,赋予产品和品牌更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培养更多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主动肩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