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艺术中的疏离感论文

2024-12-26 14:01:30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文以当代绘画艺术中的疏离感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体体验来探究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来源及表现。在心理学视角下,疏离感源于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经历,主要体现为自我疏离和社会疏离两个方面。
一、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阐释
(一)疏离感的概念
“疏离感”这一概念源自拉丁语词汇“Alienation”,在中文中常被译作异化、外化或脱离。在哲学领域,该术语通常指主体在成长过程中,因自身行为产生与之对立的客体,这种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主体拉开距离,最终转变为外在且敌对的力量,对抗主体本身。在哲学领域,“疏离感”常被称作“异化”,它揭示了主体在其发展历程中,因自身行为衍生出的对立客体如何逐步与主体疏离,最终化为外来的、敌对的势力。“疏离感”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着重于个体在心理层面的无力、孤立和冷淡情绪,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心理体验和感受。
(二)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界定
本文探讨的“疏离感”是指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体现为一种深刻的个体体验,既令观者感到孤独与冷漠,也映射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自我的迷失以及个人理想的破灭。这种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普遍根植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之中。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容易体验到疏离感,感受到迷茫、空虚、孤独、无奈和焦虑等复杂情绪。因此,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表达往往带有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它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深刻反思。
二、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来源
(一)社会变迁与个体体验的疏离
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城市空间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在强烈的焦虑和不安中,人们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适应社会的期待,从而获得社会认同感。这种渺小个体在巨大城市中的无力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年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疏离。
新一代年轻人在追求自我实现和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时代形象,如隐藏个人兴趣和诉求,以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人们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人和社会,导致了人与人间疏离感的产生。
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家庭生活与职场工作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许多青年在处理工作和家庭事务时,越来越依赖于手机中的各种应用程序。网络技术成为一种控制人的手段,不仅剥夺了人们休闲放松的时间,也加剧了个体与自我的疏离。
(二)当代绘画中自我与他者
绘画中的自我与他者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的自我意识和对外界他者的观察与再现。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索,表达疏离感。这种关系可能通过人物与环境的隔离、人物之间的非交流状态或艺术家对自身身份的反思来体现。
自画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深入自我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绘制自己的肖像,艺术家不仅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同时也是对个人身份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既是自我认知的实现,也可能带来一种自我缺失的疏离感。艺术家在自画像的创作旅程中寻求慰藉,试图从空虚的阴影中逃离出来,通过艺术的创作实践来确认自身的存在,并通过作品中的“在场”来增强自我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自画像成为艺术家与自我对话的平台,每一次笔触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触摸,每一抹色彩都是对内心的一次映照。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在画布上塑造了一个视觉上的自我形象,也在精神层面上构建了一个内心的自我世界。这种通过艺术创作来探寻和巩固自我身份的行为,是艺术家在面对生活和存在意义时的一种应对策略。然而,自画像的创作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观看,其中往往融合了自我对自我于身份的想象以及他人的凝视。这种以他者身份凝视自我的行为也可看作是自我与自我的疏离。
在绘画的接受过程中,观众也是一个重要的他者,观众的解读和反应会影响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而在一些非自画像的作品中,艺术家可能会故意设计一些让观众感到困惑或难以接近的画面,以此来强调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包括但不限于风格的选择、主题的处理、技法的运用以及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当代绘画中经常采用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或其他抽象或非传统的风格,通过扭曲、变形或解构的方式来描绘对象,从而创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的疏离感。通过梦境般的图像和不合理的场景,使观者感受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断裂。在这类展现疏离感的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冷色调、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或不自然的色彩搭配,来营造一种不真实或冷漠的氛围,从而增强作品中的疏离感。描绘孤独、隔离或异化的主题也是营造画面疏离感的一种手段,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或环境的设置来传达疏离的情绪,描绘孤独的人物和空旷的场景,传达出一种现代生活中的孤寂感和与周围环境的脱节。
三、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表现
(一)重构现实
当一个物体被放置在一个与其特性相匹配的环境中时,它往往会被赋予一种明确且与现实一致的意义。这种环境的协调性强化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使其意义更加突出和易于理解。然而,如果将这种现实匹配性进行重构,情况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在这种超越现实的画面中,物体原有的意义会变得模糊,甚至产生一种与自身特性相悖的疏离感。这种疏离不仅削弱了物体的识别度,还可能引发人们对其价值和功能的重新思考。这种现实事物与超越现实的画面之间的不协调,实际上是一种视觉上的冲突,它挑战了我们对物体传统意义的认知。这种不协调的重构现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隐喻,它象征着个体在社会中的疏离感,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二)经典形象陌生化
长期以来,某些经典图像因其频繁出现而变得广为人知,导致观众逐渐形成了对这些图像的固有认知模式。这种模式化的理解往往削弱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性分析能力。为了打破这种认知定式,艺术家经常采取一种创新的创作策略—陌生化手法。艺术家打破事物的常规状态,在画面中呈现一种与日常经验不同的陌生形态。这种形态挑战了观众的既有认知,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现实。通过剥离经典图像中那些被普遍接受和认为理所当然的元素,使得原本由历史和文化背景赋予图像的含义变得模糊,不再清晰。在这种创作手法下,画面与观众的认知经验之间被刻意设置了障碍。观众被引导跳出他们习惯的思考模式,重新获得自由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观众才能真正理解画面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三)质感做旧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灰色调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用以营造一种特定的疏离感氛围。例如,图伊曼斯和格哈德·里希特在其早期作品中就经常采用这种色彩策略。这些作品通过淡化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色彩,创造出一种类似于褪色老照片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冷漠和疏离的感觉。这种色彩处理手法,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模糊记忆的朦胧感。
在许多人的传统认知中,色彩的褪去往往与时间的流逝联系在一起,而黑白色调则常常被用来象征历史的久远。基于这种刻板印象,许多艺术家在创作需要传达历史感的作品时,会选择使用黑白色调或者降低画面色彩的饱和度。通过降低色彩的纯度,画面的色彩更加接近于黑白照片的灰色调。这种色彩的简化不仅有助于创造出一种陈旧和残破的感觉,还能够强化画面的疏离感,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具体的色彩细节转移到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上,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更为深刻和多维的艺术体验。
四、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启示
“疏离感”在当代具象绘画中,不单是画面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还深刻地体现在艺术家与他们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中。这种关系有时显得既亲近又疏远,就像艺术家在审视自我时所持有的一份自我约束和距离感。艺术家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理念。这种独立性和原创性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品质。无论艺术家关注何种社会问题或艺术主题,最重要的是他们应具备自省的精神和反思的能力。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精神,是推动当代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
当“疏离感”成为一种超脱于传统视角的审美形式,它必将反馈于当代绘画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之上,它也会敦促艺术家去思考艺术作品中观念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疏离感”作为一种艺术表现,为当代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资源。它启示艺术家和观者反思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探索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艺术在表达和沟通个体经验方面的作用。同时,疏离感的表现也鼓励艺术家创新艺术语言和手法,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五、结语
本文以当代绘画艺术中的疏离感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发展和个体体验来探究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的来源及表现。在心理学视角下,疏离感源于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经历,主要体现为自我疏离和社会疏离两个方面。自我疏离涉及个体对自身的负面情感,如自我厌恶和冷漠,这种情绪可能源自个体对自身身份和价值的质疑。社会疏离则涉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断裂,表现为孤独、焦虑和迷茫,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个体在社会中缺乏归属感和联系。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疏离感表现手法多样,包括重构现实、经典形象陌生化、质感做旧等。疏离感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深刻反思。它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表达现实,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推动艺术表达的创新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