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尔姆·基弗绘画作品中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的表现论文

2024-12-24 17:26: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安塞尔姆·基弗(以下简称“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不列斯高地区的多瑙艾辛根,是二战后德国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基弗用丰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探讨了自身对历史、人性、道德、宗教、战争的思考,并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探索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他对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基弗在作品中融入了当时影响较大的英格博格·巴赫曼和保罗·策兰的诗作,在其悲壮的情感中加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也痴迷于以撒·卢里亚的学说,基弗作品中还包含德国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研究基弗的绘画艺术
安塞尔姆·基弗(以下简称“基弗”),1945年出生于德国不列斯高地区的多瑙艾辛根,是二战后德国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基弗用丰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探讨了自身对历史、人性、道德、宗教、战争的思考,并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探索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他对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基弗在作品中融入了当时影响较大的英格博格·巴赫曼和保罗·策兰的诗作,在其悲壮的情感中加入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也痴迷于以撒·卢里亚的学说,基弗作品中还包含德国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研究基弗的绘画艺术不仅能体会其多元的表达方式,还能感受其对于传统、记忆、历史、未来的思考。
一、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
在他众多的绘画表现题材当中,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是他表现的重点,也成为他绘画当中的重要符号,研究基弗此类绘画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不仅使人们感受其绘画创作的特质,而且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其艺术创作的深刻内涵。
基弗20世纪90年代之后创作了一批以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一批作品也是基弗最为成熟的绘画系列作品,《莉莉丝》(图1)这件作品是基弗90年代初创作的,整个画面视角为俯视城市上空,交错纵横的高楼布满了整个画面,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灰色的云雾当中,云雾上面写着莉莉丝的英文字母。莉莉丝的传说起源于巴比伦,传说中她是一位长着茂密长发的女巫,是人类祖先亚当的第一任妻子。画面中粘贴的毛发象征着莉莉丝在城市上空游荡,这座废弃的城市或许是莉莉丝的栖息之地,或许她准备带给这座城市新的生命。无论怎样的阐释都能令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也带给城市废墟更多的神秘色彩。
基弗于90年代初分别由墨西哥、澳大利亚,到中国、印度,经过中东再回到德国,这段旅程使他亲身感受到了远古遗迹在自然环境中的状态,他对于人类遗址随时间变化形成的废墟形态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基弗通过游历所见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主要表现远古遗迹,它们本身就有时间侵蚀的痕迹,在被艺术家创作之前就带有很强的废墟性。基弗用极具表现力的方式将其强化,并将“废墟文学”代表人物英格博格·巴赫曼的诗引入画面,对于观者内心的冲击和震撼,是自然当中的废墟所达不到的。例如:《你我的年龄与世界的年龄》(图2),这件作品是受美洲之旅的启发,所创作的金字塔题材的绘画。同时期也创作了另外几件作品,如《致英格博格·巴赫曼·骨灰瓮之沙》《骨灰瓮之沙》和《希列波利斯》(图3)等。《致英格博格·巴赫曼·骨灰瓮之沙》这幅作品画面呈现仰视角度,远处有一堵用砖堆砌的墙,近处散落排列着一些砖块,疏密对比比较强烈,整幅画面呈黄灰色调,笼罩在一片灰色的沙尘中,坚硬的砖块以及脆弱的建筑,废墟感充斥着整幅画面。材料运用也非常丰富,有丙烯、油彩、虫胶、沙子等,画面效果更加强烈。这件作品也充满着城市的废墟感,就像基弗所说的:“砖头上处处可见人类的痕迹。”《希列波利斯》这幅作品名称的由来是《亡灵书》第十八章中,管辖埃及安奴这个地方的神为“希列波利斯”。画面整个透视线向右上角的天地交汇处汇合。这幅作品也是他之前土地系列作品的延续,块块砖头砌成的墙壁排列在画面中,呈现暖灰色调,但远处隐约透出一丝暖色,像是夕阳刚刚落下的一点余晖,那一堵堵残破的砖墙孤零零地矗立在空旷的大地上,一边感受着一种无比的悲凉,一边又带有一丝新生的希望。
《致英格博格·巴赫曼·骨灰瓮之沙》与《希列波利斯》感觉像是金字塔系列的作品,其实不然,它们是在砖窑厂堆积的砖块,并不是具体的建筑,这些堆积的砖块虽然没有具体的形状,但是与金字塔造型极为相似。这些堆叠形成的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产物,那些一块块砖随时可能被挪走,整个堆积的构造可能随时会消失。与金字塔相比,它们的存在可能更为短暂,也更加卑微,但是基弗将它们存在的属性提取出来,与金字塔系列一同放置到诗意的语境当中进行表达,可能比金字塔的结构更卑微,却多了一份博大。这种感受基弗也曾在与德穆兹的交谈中提及:“当我想到这堵砖墙的图景时,我看到了无数的人们。”《四重整体》更像是一个砖窑,顶端似乎有白烟升起。对于它有多种解释,像一个工厂,也像一个纪念碑。它的灵感来自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事物”只有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能是其所是,事物聚集于天、地、人、神的四重整体中。基弗也是通过此画中的标题、主旨和实体结构提醒观众,任何事物都有由其环境所决定的不同特征。基弗将一堆砖块与金字塔系列作品用同样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但他又不仅仅停留在画面表层的效果,而是在获取一种更为广阔的思考:伟大与卑微、永恒与瞬间,将这些不同的阶层用废墟的表现方式放置于同一层面,并使其完美结合。基弗将古代文明废墟与工业废墟重叠共同构建宏大叙事场景,也是其绘画作品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20世纪90年代是基弗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从室内废墟的描绘,再到远古遗迹和城市废墟的表现,从中体现出基弗在不同创作时期对于不同废墟的不一样理解。80年代那种具有象征性的线性透视方式在室内石质建筑中的体现,空间的压迫感和建筑表面被侵蚀的痕迹,共同构建了一个废墟化的舞台。90年代之后,他在远古遗迹和城市废墟的表现中,对于题材、符号的选择更加多元,废墟化的感受更加强烈,并赋予废墟浪漫主义色彩。基弗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以不同的废墟为主,是其废墟绘画的创作高峰,他通过不同的物质载体将废墟这一主题不断挖掘,也为之后探索废墟的精神性奠定了基础。
二、时间的扩展
基弗的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题材绘画作品篇幅巨大、材料丰富、表现力强,这些作品仿佛将人们从这些建筑物最初的那个时间点拉回现在这种状态中,这种时间、空间的移动,让观者置身其中体会时空的转换。成为废墟这种状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和手段。废墟本身就有一种时间性暗含其中,它不仅体现在废墟的表面,而且在其内部有着较强的反映。在最初建成的时段里,这些建筑焕发着夺目的光彩,之后的时间里这些建筑会向着废墟过渡。这时,建筑本身会被作为植物、鸟类、昆虫等具有生命体态事物的栖息地,建筑自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解构,朝着残破的方向延续下去,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逐渐融合,周围的环境成为它生命变化的一部分。人们总会对历史悠久的事物寄托一种情感,产生一种特殊的迷恋,而那种时间的沉淀,岁月的侵蚀,也正是基弗绘画的魅力所在。
三、精神的扩展
基弗绘画作品中,对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的表现,将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引入其中,不仅使其具有象征性,而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使本该已经废弃的事物焕发了生机。整幅画面充满废墟的气氛中会有新生的萌发,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不仅是尺幅的巨大,更为震撼的是体现出生命的顽强。就像基弗所说,他从小生活在废墟当中,他将废墟看作新生,并不仅仅是灾难。废墟的转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主观存在,它的存在也是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的过程,但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如果废墟仅有消极或毁灭的属性,那么它只是物质存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大意义。只有在废墟意识中形成批判反思的精神,积极的意识才能够体现出来,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
四、结语
在基弗艺术创作道路中,城市废墟和远古遗迹系列作品是形成自身独特艺术表达方式的标志,并对他的艺术道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弗每一时期的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画面表现形式,给予观者不同的感受。观众体会到了不同主题在不同场景中的情感体验,体会到了基弗在画面中对于时间、自身以及精神的阐释。基弗最早被中国人熟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丰富、强烈的材料表现语言和质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了众多的国内艺术家,也对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