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2024-12-06 14:46:3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机制、丰富场馆、拓展内涵等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公共美育活动的实施,实现美育成果惠及群众、市民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等多重目标。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我国相关情况,结合具体馆校合作案例,分析不同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实践特色、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探讨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并提出优化合作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深化馆校美育深度融合、推动馆校协同育人,进而促进公共美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和借鉴。
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机制、丰富场馆、拓展内涵等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公共美育活动的实施,实现美育成果惠及群众、市民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等多重目标。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我国相关情况,结合具体馆校合作案例,分析不同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实践特色、成果与存在的问题,探讨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并提出优化合作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深化馆校美育深度融合、推动馆校协同育人,进而促进公共美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思路和借鉴。
一、美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如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下,美育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深入认识和广泛实践。不仅国家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持续加大,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和素质培养也愈发重视,这促使美育理念在多个维度得到了深化,并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场馆和学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馆校合作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馆校合作能够拓展文化场馆的公共教育功能、深化学校美育改革、促进美育的普及和提高、促进社会美育发展等。因此,加强馆校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推动美育事业的发展。
二、馆校合作的概念
馆校合作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深度合作模式,它涉及学校与各类文化场馆(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之间的协同合作。具体是指基于双方各自的教育目标,通过创新机制、丰富场馆、拓展内涵以及共建共享、互惠互动等方式,共同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教育协作网络。通过馆校合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文化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空间,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内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能扩大文化场馆的影响力、丰富公共教育资源、增进场馆与社会的联系。
三、馆校合作公共美育案例分析
在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的实践成果丰硕,内容和形式也日趋多元化。这些实践中,不乏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案例,因其深度融入校园、社区等基层社会单元,实现了与广大群众直接的、零距离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积极反响。下面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馆校合作在推进公共美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馆校合作常态化,莞城打造区域美育品牌
近年来,广东东莞莞城深抓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其通过整合利用辖区及周边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了创新美育教学形式的实践与研究,在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发展经验,将美育打造成了莞城教育最具品牌价值的学科之一。
1.整合升级馆校合作,创新美育实践课程
2018年,莞城对多个“馆校合作”项目进行了整合与升级,推出了“构建‘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项目。此项目将美育工作纳入教育年度工作重点,加强了学校与辖区内及周边文化场馆、文化团队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同定制开发的美育特色实践课程体系,莞城实现了让1.4万小学生在美术馆上美术课、在博物馆上文博课、在音乐厅上音乐课的常态化教育,为美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国首创。
2.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
“两馆一厅”美育特色实践课程构建项目在参与广度、合作方式及合作深度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该项目参与范围从原先的个别学校与个别场馆合作,扩展至辖区内所有学校与多个场馆的广泛合作,覆盖了1.4万名学生。其合作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将场馆资源引入校园,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场馆和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学习与体验。此外,合作深度也得到了显著加强,场馆不仅提供场地支持,还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培训,推动了美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3.推行美育特色理念,打造学校品牌
莞城积极推行“校校有特色,师师有品牌,生生展特长”的美育理念。各学校通过深入研究,夯实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创编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美育教材。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美育在各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还打造了一系列成熟的美育特色品牌。
4.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促进美育持续发展
自2009年起至2023年12月,莞城美术馆与东莞、广州、深圳等地共34所小学签订了“馆校共建美术教育基地服务协议”。这一合作机制为各中小学校提供了美术教育的课外欣赏和实践平台,同时,也丰富了学校的美育教学资源,有效促进了莞城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莞城的馆校常态化合作在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品牌,推动了公共美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本土美术资源,馆校合作共筑公共美育课程
广东省江门市是著名的侨都。2021,江门市美术馆“井喷的年代——中国侨都(江门)1869-2019华侨华人美术历史文献展”较全面、集中地展示了江门华侨华人美术文化丰富的艺术交流成果。本展览是对本地区乃至全体华侨华人美术文化艺术进行的一次较高学术性梳理及呈现,受到国家文旅部的高度认可,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出季”十个优秀项目之一。
1.展览引领,呈现当地华侨华人美术风采
江门市美术馆依托“井喷的年代”高质量的展览内容,于2022年8月开展了三次形式与内容多元化的系列公共美育课程活动,旨在普及、宣传、推广本土华侨华人美术研究成果,引导市民和学生深入了解江门五邑地区华人华侨文化所孕育的优秀美术家和多元化的美术现象。通过将本地的美术发展成果推广给广大群众,能够有效提升市民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育认知水平,提高市民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普及美术研究成果,馆校合作共筑公共美育课程
馆校合作公共美育课程以“井喷的年代”展览为依托,设计了三个主题:寄给老华工的一封信、去海外唐人街走一走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公共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师生团队共同完成。课程将参观、科普、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了一体化整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课堂体验,让市民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江门五邑华人华侨文化所孕育的美术家和美术现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美术馆具备内容资源,但缺乏教育人才;学校具备教育经验,却缺乏美育资源储备。本次馆校携手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了合作共赢。
(三)场馆资源与高校课程深度融合,上海西岸美术馆的多元化探索
2021年1月16日,上海西岸美术馆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携手合作,充分融合美术馆资源,以馆内法国蓬皮杜“时间的形态”常设展为基点,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两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展示活动。
1.创新课程模式:在美术馆考期末考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馆校合作的艺术教育展示,更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校外艺术教育”和“艺术概论与鉴赏”两门课程在美术馆的现场汇报与期末考试。
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两场美术馆少儿公教现场展示活动组成。在第一场展示活动中,活动实施者使用视觉思考策略鉴赏法引导儿童进行观察与联想,使其了解抽象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并鼓励儿童在观展后展开大胆创作。在第二场展示活动中,导览者从夏加尔的作品《赤马》开始,通过对画面色彩和线条的分析介绍,引导儿童领略超现实主义者眼中的魔幻世界,随后带领他们拼贴、彩绘自己的梦境。第二部分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的学生们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的鉴赏策略与研究方法,对美术馆内的作品进行研究,深度剖析并演绎作品中的艺术概念,展现其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见解。
2.馆校共建创新艺术教育实验平台
这一合作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西岸美术馆在馆校深度合作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为探索“馆校合作”的新模式作出了有力尝试。公共美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同样丰富多样,包括展览作品研究报告、教育实践项目研发、活动策划设计、观展学习单设计、线上学习视频制作以及美术馆少儿公教活动展示等;考试地点也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了美术馆现场;考核评价对象除了专业教师和学者外,还包括美术馆的观众群体。这次馆校合作是场馆资源与高校课程的深度融合,通过美术馆与高校的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创新的艺术教育平台,颠覆了传统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
四、馆校合作公共美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在馆校合作模式下,公共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未来,它们将更加多元化。以下为一些创新性路径的探索。
(一)跨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
馆校合作应更加注重与学校的跨学科合作,通过整合美术、历史、文学、科学等多个学科资源,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为学生打造综合性艺术教育体验平台,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公共美育课程中,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能够为公共美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新媒体运营和宣传,将公共美育资源更加广泛地传播给大众,能够为美术研究成果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教学展示和推广方式。
(三)优秀案例的汇编与推广
汇编公共美育课程优秀案例,通过共享这些成功案例,能够吸引更多的文博场馆和学校参与其中,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动公共美育的发展,从而提高市民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味。
(四)社区参与与协同发展
馆校合作应更加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和合作,从而推动公共美育资源向社区延伸。通过举办社区艺术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美育,共同营造富有艺术氛围和文化品质的社区环境。
五、馆校合作公共美育面临的挑战
馆校合作公共美育在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资金和资源不足、合作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场馆和学校还需续继续深挖艺术资源,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加大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馆校之间的深度融合。
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公共美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公众审美需求的提升、教育观念的转变、美术馆职能的拓展,在国家美育政策推动下,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公共美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场馆和学校仍需不断实践与探索,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公共美育事业的发展,让公共美育实践结出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