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题材纪录片影视创作探索—以《最“贵”的绝招》为例论文

2024-11-21 13:41:3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主要是指在影片的创作中通过特定的文本内容和剪辑技巧来传达故事主题与人物形象。制作者在纪录片中会根据不同的类型与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叙事模式,每一种叙事模式的选择都会决定该纪录片如何呈现情节内容与人物形象、如何引导观众对主题思想的感悟。
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主要是指在影片的创作中通过特定的文本内容和剪辑技巧来传达故事主题与人物形象。制作者在纪录片中会根据不同的类型与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叙事模式,每一种叙事模式的选择都会决定该纪录片如何呈现情节内容与人物形象、如何引导观众对主题思想的感悟。因此,制作者会根据题材的主题内涵与情节特征,从而选择合适的叙事模式。《最“贵”的绝招》共七集,每集时长十分钟左右,以中国贵州传统手工艺文化为内核,以纪录片为载体,从外国友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物体验学习与创作感悟贵州传统手工艺的过程进行视觉化、影像化的呈现,让观众在短短的十分钟内了解了贵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该片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将每一门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由刻板的说教形式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化表达,再通过外国友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世界中,将贵州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借助他人的真实感受塑造出来,实现他塑与自塑的结合。
一、“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凸显传统手工艺魅力
(一)叙事主题:贴近现实生活
在纪录片中,叙事主题贯穿作品始终,是叙事内容的核心,是创作过程中的重点。叙事主题的确定是制作者在题材与拍摄内容选择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的提炼归纳。贵州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贵州独有的民族风格,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将纪录片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既可以革新叙事主题,展示传统手工艺文化,又可以在体验过程中,让受众潜移默化地了解当地的人文环境。所以,与宏观视角切入的传统纪录片相比,《最“贵”的绝招》作为一部体验式人文系列纪录片,依托具有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从他们的第一视角切入,再通过传承人一对一、面对面、老带新、学徒式的体验性实践教学创作,分别呈现了布依族八音坐唱、安顺地戏、都匀毛尖采制、苗族蜡染、赤水独竹漂、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七种贵州省代表性传统手工技艺,展示了贵州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和民族风格,真实客观地记录了现实生活之美,拉近了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他们了解贵州,了解中国。
(二)叙事语言:视听之美
如果说叙事主题确定了纪录片的内容,那么叙事语言的使用则是制作团队将纪录片内容影像化的主要表现手段。利用视听语言将叙事内容进行视觉化、听觉化的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底蕴。因此,使用丰富多样的视听语言能够吸引观众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与影响力。
1.小景别展现匠心造物
景别主要是指被摄主题在屏幕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不同的景别,其表现的内容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其中,大景别主要是指远景、全景、中景,而小景别则是指近景和特写。小景别所表现的镜头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能够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被摄对象的细节。所以,在影视创作中近景和特写镜头是创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类景别。在纪录片《最“贵”的绝招》的第四集中,创作者为了尽可能展示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杨秀芳在点蜡过程中形成的造型、外观、纹理、结构,特意采用大量小景别的镜头来展示其制作过程。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表现,清晰地拍摄出纤细的蜡刀划过熔蜡,其独特的纹样在布匹上绽放的画面,体现了贵州传统手工艺之美,让观众隔着屏幕也能真实了解独特的贵州苗族蜡染技艺。
2.背景音乐渲染氛围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音乐可以对纪录片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表达叙事主题。大部分纪录片制作者会以纯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从而达到调节影片叙事节奏、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但在《最“贵”的绝招》第二集《安顺地戏》中,制作者选用了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纯音乐,再加上鼓声、锣声等同期声来配合角色身穿独特的服饰表演的情节,让屏幕前的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其带来的独特之美。而在第七集《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中,则采用轻松、欢乐的背景音乐表现银饰技艺传承人卢贵化对法国时尚摄影师贺夏维的现场教学,让观众体会到轻松、自在的教学氛围。因此,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渲染观众情绪气氛,使他们在无形中接受影片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最“贵”的绝招》的不足之处
(一)镜头表现力不足
在纪录片中,镜头表现力主要是通过不同镜头的组接和光影的塑造来体现的。制作团队可通过不同景别、不同形式的镜头以及光影的明暗对比来增强镜头的表现力,提升画面的美感,吸引观众的兴趣,进而扩大传播效果。在《最“贵”的绝招》中,制作团队采用了小景别的镜头来展现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运用大景别的镜头来表现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固定镜头来记录外国友人与传承人的对话交流,以运动镜头来跟随人物的动态。尽管如此,但是在镜头表现力上还是有所欠缺。例如:在光影的造型运用中,大多数镜头采用顺光的形式拍摄。顺光的运用虽能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被摄主体的细节,但从画面整体的氛围来看,顺光镜头的大量运用容易造成立体感和层次感的缺失,无法将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完全呈现,也未能营造温馨或神秘的影像氛围,镜头的表现力不足。
(二)叙事内容欠缺
叙事内容是指制作团队通过镜头语言的表现形式向观众传达叙事主题与故事情节。叙事内容作为纪录片的核心,需要制作团队在前期策划阶段,尽可能将更多的内容在作品中传递给观众,以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角色和主题思想。一部优质的纪录片不仅需要精致的镜头语言进行视觉化的表现,更需要丰富的叙事内容来提升影片质量,吸引观众的兴趣。然而,叙事内容的欠缺往往导致影片的质量下降,观众无法深入了解主题情节。在《最“贵”的绝招》中,制作团队着重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以及外国友人拜师学艺的心得体会。这些叙事内容虽然可以让观众直观了解传统手工艺,却无法深入探究传统手工艺背后的故事与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制作团队忽略了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价值等内容的叙述。这种叙事内容的欠缺容易导致观众对传统手工艺产生疑惑和不解,无法体会传统手工艺独有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三、传统手工艺题材纪录片的优化建议
(一)科技赋能,提升镜头美感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呈现于大众的视野。纪录片中的镜头呈现既要依靠科技来实现,又要依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镜头语言。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如今的数字电影,影视制作水平不断创新升级,呈现的视听效果更加真实、生动、形象。因此,为了提高镜头表现力,创作者需要高度重视技术驱动力,利用超高清数字媒体设备赋能影视创作,为观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画面。在传统手工艺题材的纪录片中,创作团队可通过特制的影像设备来拍摄独特的镜头,提升画面视觉美感,多样化、多角度展示传统手工艺文化。例如:可以利用超高清摄像头来拍摄4K甚至8K的镜头画面,表现传统手工艺中一些精美、细致的物品;可以利用数字计算机结合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三维立体的动画特效,让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利用VR、AR、3D等技术赋能影像创作,拓展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多方位、立体化的审美体验;可以利用全景杜比声的音频录制技术生动地记录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的音效;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现实与虚拟等表现形式,提升镜头美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传统手工艺文化,展现传统手工艺独特魅力。
(二)内容为王,立足传统手工艺
如果说技术是桥梁,那么内容就是桥之根基。技术的进步始终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而服务。进入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在纪录片创作的构思谋划阶段,制作者要以内容为王,依托积累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作为文本基础,深度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使用价值和传播意义,针对不同传统手工艺类型的特点、故事、造型、美学风格等进行艺术化的情感表达与视觉呈现,讲清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丰富叙事内容,传递更多信息。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不仅能让观众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底蕴,更能激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结语
从农耕文明到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手工艺依次经历了行为传播、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与数字传播多重传播语境的革新。现如今,纪录片被称为“时代的记录者”,利用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可以记录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手工艺。纪录片《最“贵”的绝招》通过影视创作为逐渐没落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活态化传播,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凸显贵州传统手工艺魅力,在叙事主题、叙事语言等创作方式结合传统手工艺叙述。未来纪录片创作团队还需进一步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科技赋能影像叙事,提升画面美感,让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影像美、文化美、人文美,为时代中国存像,让传统手工艺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