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辨与创新论文

2023-02-27 14:16:01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为研究理论依据,着眼于探索师范类高校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新模式、新举措,通过分析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教学创新策略。
摘要: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为研究理论依据,着眼于探索师范类高校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新模式、新举措,通过分析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钢琴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钢琴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差异化培养模式;高等师范类院校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艺术教育需求,我国目前已拥有近百所高等艺术类院校,其中包含29所独立设置本科院校、16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院校、8所传媒大学、11大音乐学院、35所师范类本科艺术学院。各高校在师资上本着兼容并蓄的理念,吸纳了大量的海归人才和行业精英,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能获取多样化的知识理念,以及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对钢琴教学创新路径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类和综合类艺术院校。由于此类艺术院校钢琴表演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和教学水平,使其具备较为专业的音乐表演能力,以及较完善教学水平的知识传授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中拓展思路,以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作为主导思想,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因人而异、因水平而异的情况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高校钢琴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等艺术类院校钢琴教育改革本着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各地院校都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改革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类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高校艺术教育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主要体现为各省生源的专业水平差距上。随着改革的深入,综合类及师范类院校音乐表演专业逐步取消校考,以各省艺术类专业统一招生考试成绩作为专业录取条件。各省考生为了应对这一政策变化,大多选择考前在各类艺术培训机构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不等的集训,这类压缩式的学习模式给那些不具备扎实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考入艺术类院校的可能性。而学生被录取之后暴露出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断层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此类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师范类及综合类艺术高校中,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教学难度和压力。
(二)教学方法需要推陈出新
钢琴教学法自18世纪初在欧洲伴随着钢琴的发展兴盛以来,就一直经历着改革和变迁,中国的钢琴教学发展也历经数代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心血。纵观国内外各个时期的钢琴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是衡量演奏是否成功的基本要求。而无论我国还是外国,教学中教师们更倾向于口耳相传的方式启发学生,这种方法的益处是能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领悟专业知识,但也造就了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怠于独立思考的弊端。随着教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不仅仅指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学习意识上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满足于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针对教育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①。教育国策不仅牵动着万千艺术学子的心,更对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钢琴作为西洋乐器,其在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虽不过百余年的光景,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短时间内我国就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大琴童数量拥有国,作为拥有庞大艺术教育产业的中国,在发展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以及不断变革的教育手段。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艺术教育的引导者和传授者,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把育人作为职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不仅能进一步提升艺术类高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水平,也能促进我国基层音乐教育进行科学有序的发展。
(二)促进艺术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创意化,使教学从教材的选择到教学平台的使用,再到教学成果的传播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通过不断实践的教学反思和不断涌现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坚持以学生创新发展为根本,真正把学生作为创新学习的主题,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艺术中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②。
三、高校钢琴教学创新的实践措施
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一系列摸索和实践而汇集成的可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诉求的教学组织活动。然而,由于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模式依然过于单一,为此,高校钢琴教师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钢琴教学创新模式。“差异化”培养模式是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针对学生个体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为其量身设计符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学习诉求的学习方法,力求通过学习突破自身能力瓶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一)钢琴教学的目标创新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学中先要明确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发展方向、就业愿景等,因地制宜的设定符合其专业发展规划的学习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将教学过程分为不同板块,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以钢琴专业为例,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结果有着直接影响。众所周知,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和个人情感表达方面的要求是要建立在一定技术能力基础之上的,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学生个人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于技术能力的掌握往往需要耗费比较久的时间,这就导致教学基本处于一种解决技术问题的初级阶段,很难达到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等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钢琴教学目标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钢琴课程教学的成败。教师应该在改进教学方法时,首先以合理设定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进而依据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考虑到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演奏水平,还应根据已经出现的教学反馈帮助学生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练习计划。
(二)钢琴教学的观念创新
高校钢琴课堂教学观念的创新是高校钢琴教学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一个清晰明确的钢琴教学目标能够为钢琴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方向指引,那么一个新颖全面的钢琴教学观念则能够为教学模式创新创造必备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钢琴课堂中教学观念创新的主要目的,强化课堂的互动功能,从而促进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发展,是创新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其一,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换位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在以往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加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导向,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来源进行清晰的阐述和归纳,并就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自主找寻解决方法,教师以辅助者的身份进行引导而非简单的说教。其二,教师还可以尝试将云平台,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引入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钢琴教学的内容创新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创新实质上就是对传统钢琴教学内容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细分教学板块:以学生个人专业水平为判断依据,进行“差异化”“个体化”的教学进度设计,从反思——强化——主导——实践为教学流程,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构建起一个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学习蓝图,并通过在课堂上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转变以往单向性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改变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能以学生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加深挖掘乐曲背后情感与内涵的探索欲望,对作品的音乐历史、作品内涵、演奏风格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高校钢琴教学要与时俱进
(一)教学理念要保持“前沿性”
本着培养“差异化”人才的教学理念,用满足学生发展诉求的方法为学生铺就一条成才的进阶之路,是教师需要长时间摸索和探寻的。以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为例,该校2021年音乐与表演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指出,音乐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扎实的舞台表演技能、宽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审美意识,具备能在各类文艺演出院团、专业艺术院校、社会团体、传媒产业、群众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同时拥有能够在本专业进行更高学历深造的技能与理论基础。通过该培养方案可以看出,新时期的高等艺术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高度,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工作者,必须具备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能力才可以胜任教学工作。
高校钢琴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前沿性”作为衡量自身教学水平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艺术类人才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中突出“多元化”特点,还要熟知本专业领域学术前沿的各种发展方向和潮流趋势。在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以音乐史学为依托,通过西方音乐史和钢琴艺术史的发展、演变,将经典的著作和作品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和演奏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不同风格及流派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前沿性”的主导思想应体现为:教师要勇于挑战自己,切忌固步自封,在学术创新领域要始终保持好奇心,身先士卒,多想多做,通过引领学生尝试创新实践活动,使其逐步形成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状态,为其之后的学术和工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还是教学思维的前沿性,都需要教育论著和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与辅助。我们从国家出版物数据中心检索平台中可以了解到,自2009年至今,已发行的钢琴类图书多达上万种,其中上海音乐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作为发行量最大的出版单位,均发行了上千种钢琴理论类书籍和乐谱、教程。而近十年中国知网平台上收录的以“钢琴”为研究方向的各类学术论文也高达3万余篇,学位论文7千余篇,其中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这两个研究方向在其中占有最高比重。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将如此数量庞大的相关材料进行一一列举,只分类进行简要概述,并指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供参考。
1.由国内钢琴教育家编写的钢琴教学理论类论著
钢琴教学理论类的论著指以钢琴艺术理论、钢琴教学探讨、钢琴演奏方法等作为研究方向的著作。目前已知的钢琴理论专著最早为1933年出版,由中国第一代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李树化先生编写的《钢琴基本演奏法》,后更名为《钢琴基本弹奏法》。此书的“再版序”中这样写道:这本书是我在法国留学时写的,于一九三三年印出,作“国立”艺专音乐系学生的参考书……③。此书分为十章,其中包含了对青年音乐家的寄语,不同种类的手指技巧评述、著名作曲家作品的演奏要点等内容,其作为民国时期的钢琴理论类著作,为我国钢琴理论的溯源和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参考。
20世纪80—90年代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钢琴教学理论类著作,编写者都是我国老一辈钢琴教育家、理论家、演奏家,其中以葛德月编著的《朱工一钢琴教学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和应诗真教授编写的《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影响力较大。2000年之后黄大岗编写的《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和《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等,这些著作都蕴含着老一代钢琴教育家们对中国特色的钢琴教育和教学理念的学术结晶。
2.由国内音乐学者编译的西方钢琴教学理论类论著
相较国内教育家编写的钢琴理论类著作,近年来我国引进并由国内音乐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编译的西方钢琴论著,无论种类上还是内容上都要丰富得多,当然这也基于西方钢琴演奏和教育的悠久历史。西方钢琴艺术源于欧洲,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中,以地域特色和文化历史为积淀,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并传承至今。其中俄罗斯学派对我国钢琴艺术事业的启蒙、发展和蓬勃兴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出版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各类论著也是不胜枚举。我国较早引进的是约瑟夫·列文著,缪天瑞译《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流传的较为广泛的有海因里希·古斯塔沃维奇·涅高兹著,汪启璋、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塞缪尔·法因伯格著、张洪模译《法因伯格论钢琴演奏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等。
除俄罗斯学派之外,欧洲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和思路也随着各种论著传入我国,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有匈牙利钢琴家、教育家约瑟夫·迦特著《钢琴演奏技巧》,刁培华、蒋长斌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此书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发行,后又经过数次再版和多次印刷,是匈牙利学派经典的钢琴理论著作。美国钢琴家约瑟夫·班诺维茨著《钢琴踏板法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年)是我国引进的不可多得的钢琴踏板的使用论著,该书曾在20世纪90年代填补了我国钢琴踏板技巧学习领域的多项空白。法国乐派的代表人物,钢琴家阿尔弗莱德·科托著,洪世奎翻译的《钢琴技术的合理原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钢琴技术困难,为演奏技巧的提升提供了合理的方法和建议。
(二)教材选择要坚持“原则性”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指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首先取决于教材质量的优劣。”由此可见,教材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教材选择需要秉承两个原则,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权威性。系统性一般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步骤要按照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另一方面是专业教材的选择一定要以音乐史作为理论依据。教材的选择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让学生多维度、多角度的从专业理论、技法、音乐内涵、表现力等方面同步进阶式的学习。在钢琴专业的学习领域,乐谱就是教材,各国出版社将不同时代的杰出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进行出版或再版,也是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出版领域的价值体现。如我国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出版了大量优秀的中、外钢琴作品,并在之后也发行了大量的原版和译版钢琴曲集。国外著名的出版社也是不胜枚举,如德国的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亨乐出版社、旗熊士出版社、莫斯科音乐出版社、波兰国家音乐出版社、维也纳原典出版社、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音乐文献的正统性和完整性方面都树立了行业的标杆。
学生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及使用权威教材,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典和权威的乐谱版本,从而进行学习和比较。要知道,对版本的解读和挑选也是需要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获得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钢琴作品,都有着品类繁多的版本,这些版本有的是在不同年代由不同的出版社各自出版发行的,有的则是同一出版社在不同时期通过再版发行的,而对各版本的思考和解读是需要丰富的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经验作为支撑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教育产业也随之不断变革,教育革新是长久之计,是确立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必行之路。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全部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推陈出新,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钢琴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茂.人民音乐出版社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
[2]李广义,白夜.“基于新时代高校钢琴教学模式改革视阈下”钢琴演奏呼吸方法探究[J].音乐创作,2018(09):176-177.
[3]周挺.全面透彻的谱面研究在钢琴演奏和教学中的重要性[J].钢琴艺术,2020(10):30-33.
[4]闫晓楠,尹爱青.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钢琴教师专业发展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
[5]童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艺术研究(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