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木刻版画的制版及印刷技法初探论文

2024-11-02 15:10:3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在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制版是重中之重。现代水印木刻的制版环节,主要指在准备好的板材上,通过刻制或其他的方式处理所需要印制的画面。通常在制版前艺术家大多会先绘制好画稿,再逐步将画面以颜色区分出不同的版面。
一、水印木刻的制版
在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制版是重中之重。现代水印木刻的制版环节,主要指在准备好的板材上,通过刻制或其他的方式处理所需要印制的画面。通常在制版前艺术家大多会先绘制好画稿,再逐步将画面以颜色区分出不同的版面。
板材的选择是制版的首要环节,中国传统木板选材主要用梨木板、棠梨木板、黄杨木板等木纹细腻且密度较高不容易变形的板材。比较传统的工艺首先需要将板材浸泡在水中数月去除木材中的胶质再取出阴干进行使用。因为水印木刻的印刷特质,如果板材没有处理好外加忽然的干燥和湿润相叠加,会产生板材开裂等问题。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水印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等效果甚佳且方便的板材。水印木刻版画大多是由线板(也称之为主板)与色板(副板)组合而成,线板一般由密度较高的板材用来刻制,而色板板材的选择则可以根据艺术家或工匠对画面的要求进行定制来选择,一般采用和主板一样的木材或比主板硬度稍低些或木纹显著的木材进行刻制,水印木刻中的“木味”就是根据不同板材的木面纹理印制而来。而明代完善的版画体系则将整块的木板变成小而方便的木板—饾版,其以方便的特点成为当时流行的一种印制方式,饾版水印具有显著的东方特征和独特的印制工艺,是一种方便快捷适用性较强的技法,多用于民间艺术创作。
准备好板材后,艺术家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环节:画稿的转印。由于版画的独特性,画稿的画面呈现要尽可能完整,因为在刻制的过程中需整理归纳总结画面,其中可能会导致画面细节的丢失,在这一步就需要细心准备,反复推敲调整画面。同样需要考虑到水印木刻的艺术语言能否将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作品的艺术语言与水印木刻的艺术语言是否能达到契合。画稿准备充分后就可以开始转印的工序,将画稿转印到板材的环节绝对不是单纯的图像复制,转印过程中要从色彩关系、造型特点、画面构成等角度多方面的审视画稿,同时要预留出在后续刻制环节能够进行主观调整的部分。后续的刻制过程,也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刻制的过程中艺术家或工匠所运用的刀法或个人艺术手法的差异也会影响画面最终的呈现。如若一幅作品由多人协作完成,则需及时沟通想法和问题,以免影响作品的整体质量。
画稿转印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刻制。在中国传统水印版画中,线条是其版画语言的核心与重点表达方式,因画稿运用多是毛笔来绘制,用毛笔的线条表达出轻、重、缓、急、曲、直、刚、柔等线条特征。所以在刻制时,需要用到专门的雕刻工具,这一过程在传统水印中也被称为雕版。根据画面内容的差异,雕版的难度也会随之变化。在一些涉及人物题材的画面中,雕版的精细程度不亚于直接绘画,甚至比直接绘画更有难度。这是因为传统版画的线条语言基于国画,其本质是更好地传播和留存,所以为了还原国画语言,要极其严格且细致地还原画面。例如唐代《金刚经》、明代陈洪绶《西厢记》《水浒叶子》《九歌图》等,这些作品构图繁简得当,人物表情生动丰富,刀法细腻娴熟流畅,线条清晰明快。
雕版需要专业且符合手部力学的工具与熟练的技巧运用。中国传统水印版画雕版的常用刀具是拳刀(也称之为单刀),是雕版中最为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刀型。拳刀的造型与油印木刻版画中经常用到的斜刀相似,但又有所差异。早期的刻刀都是垂直下切进行雕刻,使用类似篆刻刀的平口直刃刀。由于不够锋利后发展成月牙形的内曲刃刻刀,拳刀就此诞生。它以点为起,控刀发力时由于月牙状所以能很好地运刀,且因为月牙状的特性在接触木料时阻力大大减少,从而可以雕刻出流畅的曲线。拳刀的尖要比斜刀尖更薄,其刀条需要具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运用起来更为灵活,无论什么形状,大小粗细的线条与造型,都能在木板上完美地刻制出来,拳刀主要通过手腕的力量来运刀运笔,用伐刀、衬刀、挑刀、复刀四种最基本的刀法,贯穿整个刻版过程。在完成点、线、面的基本雕刻后,随后用拖刀法、过线法辅助雕刻,是雕版刻制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大部分的板材上都可以灵活运用。在现代水印木刻制版所用到的工具中,刻刀依旧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一套完整刻刀不可能只有一种刀型。因此,除了从传统水印版画刻刀里所沿袭下来的拳刀,还有圆刀、角刀、平刀、方刀等各种刀型。但拳刀是水印木刻所独有的,其他的刀型被广泛运用于油印与水印的版画制版中,角刀的作用与拳刀相似,通常用于线条的处理,但在大部分情景都用来刻制阴线(也就是凹线),而拳刀主要用于阳线的刻制。其他的刀型伴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到制版的工具中,在现代木刻版画发展中,刀型的多样性运用较为常见。
刻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钝,外力或操作不当导致的破刃、破尖等情况都是比较常见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磨刀来进行养护和修复。一般用砂纸或磨刀石进行磨刀,如果是刀口变钝,这种情况只需用砂纸进行打磨,将刀开刃的背面平行贴于砂纸上,大概呈10~15度斜角,等力匀速进行打磨,每个位置都要均匀受力进行打磨。由粗至细的砂纸进行。一般打到刀口挺直、磨面平整、刀尖锐利即可,在这期间,要不停地在试刀板上进行试验检测,时刻检查磨刀的程度,以便于发现问题,如若刻痕一侧起毛,则需要继续打磨;如若很清晰无毛刺,则说明刻刀已经打磨完成。磨刀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不可忽略或跨越磨砂度数,要循序渐进地调整,以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
在制版环节完成后人们就可以开始后续的印制,而在制版过程中除去上文提到的环节,另有一个部分也尤为关键,决定了作品的审美取向,那便是画面的艺术风格。根据创作的类别,画面可以大致被分为抽象和具象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画面在制版环节尤其是刻制时各有倚重。抽象类别的画面更注重刀形本身,在画面中不同的刀形会被赋予不同的情感表达。
以上是在制版这一环节中的一些相关论述,包括板材选择、画稿转印和刻制等,所有这些制版环节决定了水印木刻整体上偏制作性的特点,也是水印木刻与工艺性较为接近的部分。制版决定了画面的造型语言和整体的样式,可以说是对画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不能马虎。
二、水印木刻的印刷
印刷是水印木刻最终的环节,是将画面从制好版的版面上印刷至纸上的过程。一般来讲,印刷的质量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印刷环节要求格外严谨规范,需详细记录每次环境湿度、木板湿度、纸张湿度等参数。颜料的选择也是画面呈现的关键因素,胶质不同的颜料所呈现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众多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画面的呈现效果。
印制的首要条件则是需要在一个湿度稳定且相对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木板和纸张受到湿度的影响较大,湿度过大板材与纸张会膨胀,而湿度不够则会收缩。因此在每一版的印制过程中,如果不保证恒温恒湿的条件,板材和纸张都会随湿度的变化而产生形变,这将导致每一版之间的衔接出现错位,引发出现一系列对版上的问题。
印制工具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画面所印制出的效果。以笔刷为例,一般大笔刷不宜过长且稀疏,否则木板上的笔刷印记严重不利于颜色的匀称分布。利用毛刷来刷颜色时,则需要均匀刷制,要先将木板用水均匀打湿,待木板表面吃透水分之后涂刷所需颜料,用毛刷来回匀力刷试,刷到木板表面呈牛皮质感为最佳,进行印制的效果也最为完美。笔刷要根据颜色,从而分开使用,因为笔刷长时间使用会吃透颜料,如果混颜色使用则会脏掉,而且用完的笔刷一定要沥干放置,区分好颜色类别。毛笔刷一般用于小的区块,少量多次试印,以达到最终满意的程度。不同毛制成的刷子吸水量也各不相同,纯羊毫毛笔的蓄水性较强,笔触变化比较丰富。
在颜料的使用上最重要的就是注意水分和浓淡的控制,不同品牌的颜料属性也大不相同。一般选用水性颜料为上乘,水性材料是以水溶性的黏合剂为颜料载色剂,能更好地呈现作品。不同的颜料由于其中的成分和所含胶质的差异会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效果,中国传统的水性颜料黏合剂基本是动物胶或树胶。传统型颜料包括矿物色、植物性颜料和墨等,想淡化颜料却因为湿度不一导致纸张褶皱,则可以在颜料里适量添加浆糊或水来增强颜料的稠度与透明度来实现想要的艺术效果。
在印制过程中,不同的纸张呈现的艺术效果大相径庭,也是作品从无到有较关键的一步。从古至今,纸和墨是版画最基本的印刷媒介,历代版画对纸的要求都极为严苛,纸的品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呈现和留存。一般使用质地均匀、韧性较足、吸水性稳定的单宣、夹宣或特制的纸张来拓印,因为其湿度的把控等都会影响到画面最终的呈现,在印制过程中纸张需要在湿润的情况下翻动数百次,如若不注意,纸张极易被损坏。单宣则是极难印制的纸张类别,因颜料极易渗透纸层纤维,反应墨色能力为最佳,但纸张单薄易破,技术比较难掌握,不适合用于多版套色,多层印刷。夹宣通常适用于大部分水印版画,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韧性较足、富有吸水力、厚度适中等,深受艺术家喜爱。即使是同样的纸张,在湿度不同、板类不同的情况下,印刷差异也很大,所以需要不停地实验和记录整个过程。也正因如此水印木刻在工序上才显得繁杂、精细。
以上是关于印刷环节对水印木刻所产生的影响的相关论述,印刷环节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工序性上的繁杂以及材料和工具的多变,而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水印木刻版画最终的画面呈现。水印木刻的印刷技法繁多严谨,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取得成效,需要艺术家或工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制版和印刷两个层面探究了水印木刻版画。因为水印木刻版画的特性,这两个环节基本决定了画面的最终呈现。对技法的研究和探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入的过程,需要艺术家从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供业界人士参考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