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视角下大卫·霍克尼作品解读论文

2024-10-30 11:55:0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大卫·霍克尼作为“英国艺术教父”,在争论绘画是否会被取代的当代艺术界中,他将图式语言不断变化和创新,为再现性绘画在图像化时代和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延续与发扬,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的整合策略。
大卫·霍克尼作为“英国艺术教父”,在争论绘画是否会被取代的当代艺术界中,他将图式语言不断变化和创新,为再现性绘画在图像化时代和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延续与发扬,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的整合策略。本文对霍克尼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主义视角下进行解读,揭示霍克尼解决方案的独特性。
一、视角改变
霍克尼于1967年完成了他著名的“泳池”主题作品集中最引人注目的画作—《一个更大的水花》。在其创作中,艺术家定格了跳入水中激起水花的瞬间,以极致绝妙的笔触,将溅起的那一刻定格在画布上。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突出了水花的美感,也体现了霍克尼对时间的敏锐捕捉和表达。通过绘画,他成功地捕捉到了摄影无法捕捉到的时间流逝和动态变化,使得画面效果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霍克尼的创作理念中,通过改变摄影与绘画的对立关系,使其相互融合补充,进而创造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霍克尼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欣赏方式,其中1970年霍克尼创作的油画作品《泉水公园》似乎更推进了一步。在法国城市维希的市中心,一座宁静的公园成为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灵感源泉。他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中,记录下了彼得·施莱辛格和奥西·克拉克背对画面静坐于花园中远眺的情形。霍克尼以拍摄的摄影照片和速写作为绘画创作的基础,更深受这座公园独特视觉效果的吸引。这座公园之所以令霍克尼心动,不仅在于其美丽的景色,更在于园艺师巧妙运用透视模型所营造出的视觉错觉。树林采用三角形的排布,营造出视觉上的延展效果,其设计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线性“透视法”中“消失线”与“消失点”的运用。此外,花园在视觉感受上显现出超越实际面积的宽阔和深度,使得艺术作品在观赏时也呈现了一种自然的透视效果。
霍克尼采用了不同的视角来夸张我们日日所见的传统透视图画面。他本质上对摄影领域中固有的相同观点提出了隐晦的批判和挖苦。在他的视觉哲学里,西方文明深厚的“直线性透视”观念并不代表真实,摄影的真实性同样是虚假的。虽然摄影自诞生起就自称为“真实”的代名词,但在霍克尼的眼中,摄影不过是一种透视的错觉表现而已。霍克尼在其创作中不仅对“线性透视法”与“摄影术”所带来的“假象”有所质疑,还在画作里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画中画”效果。他写道:“我不得不绘制整个场景,这就是为什么那个空椅子会出现的原因—艺术家不得不站起来作画,这就像是一种在一幅画中还有另外一幅画的感觉。”然而,霍克尼的创作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将观众置入画面之中,迫使他们公开露面。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风景画和园林观看者的特权阶层限制,更使得观众对“花园的观看”本身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观众在欣赏画作时,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画面所呈现的景象,而是成为画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画面形成了一种互动和对话的关系。
霍克尼通过这幅作品,成功地挑战了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透视观念和摄影的真实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观众引入了一个充满超现实主义氛围的视觉世界。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和创新,也是对观众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的一次深刻探索。
二、创作语言的变形和移位
霍克尼在作品构成中,使选取的绘画元素符号化,致力于将现实事物进行深度的抽象化提炼,进而将之归纳成各具特色的形式抽象元素—点、线、面。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所创作的物象在观者心中留下的自然印象,又巧妙地概括了这些物象的形式特质,从而有效地引导观者的视线从自然景象转向抽象的形式美感。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霍克尼并未完全倾向于全面抽象化的道路。他适度削弱了物象的自然属性,而更加强调和总结物象的抽象形式。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他的画作保留了物象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赋予了它们崭新的形式美感。这种微妙的平衡处理,使得霍克尼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又充满了深厚的艺术内涵。以霍克尼的《伞》为例,我们更能直观地领略到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此幅画作里,画家将苍穹巧妙转换成一片单纯的蔚蓝色平面,既简练又饱含动感;滩涂部分被精炼为由起伏纹理的零星笔触拼凑而成的区域,这些笔法巧妙地描绘出沙滩表面那随风摆动的波纹;帆布伞则化简为几块明快的色彩块面,不仅突出了其外形的特色,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这样的处理手法,霍克尼成功地将物象的自然属性与抽象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能激发人们对形式美感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涵。
在作品《贝弗利山的家庭主妇》中,霍克尼以简洁而明确的点线面因素呈现形式化的物象。比如画面中的长方形绿色块,代表着草地,这一元素通过色彩的填充和形状的勾勒,让我们感受到草地的生机与活力。黑灰色的菱形,象征着地面,它以其沉稳的色彩和几何形状,为画面增添了稳定感。画面中的躺椅以白斜线的长方形呈现,这种线条的交错与延伸,既体现了躺椅的舒适感,又使得画面更具动态感。而长条玫瑰色块则代表着人物,这种色彩的选择既富有浪漫气息,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三、事物结构对常规的背离
自1982年起,大卫·霍克尼这位艺术界的巨匠,开始将他的创作重心转向了摄影拼贴领域。这一转变不仅展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在霍克尼的艺术生涯中,他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人心、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而摄影拼贴恰恰成为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卫·霍克尼开始利用拍立得相机进行拍摄,每次只选取局部进行捕捉。这种拍摄方式使得他能够更加专注于细节,通过局部来表现整体。然而,这种拍摄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机械和人工拍摄操作的影响,局部照片并不能完全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作品《我的母亲》中,霍克尼挑选了各个部位的母亲影像进行摄录,之后将这些图像重组。他运用分部摄像融合照片拼接技巧,用许多零散乃至偏差的视点,依据个人艺术直觉重新排列画面中的深远关系,打造独具匠心的多层次、相互错落的视觉空间。霍克尼依据自我审美需要,重新裁剪与组织众多关于母亲的画面,借此形成视觉效应、美学观念与原始图像截然不同的复合视角新影像。他创制的这种独树一帜的“霍克尼式”画面拼贴,赋予作品悠长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感情传递力。这件作品虽然对事物结构有背离,但也为艺术的形式创作提供了新思考。
大卫·霍克尼通过摄影拼贴的方式,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和记忆融入作品中。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窗口。霍克尼采用创新的视角审视手法及对空间观念的重新构建,通过将目标对象的各异画面碎片组合,实现了从每个可视角度对该对象真实本质和一体性的再现。
四、反传统的形式和色彩
霍克尼在创作过程中,常依据画面需求,以大胆且精细的手法融入各种别具一格的形式要素,以增强画面的对比度和丰富性。他有时打破单一的空间和时间框架,将尺寸各异、时空交错的物象巧妙地排列并重叠在同一平面上,有时则巧妙地将立体与平面、传统图像与现代物件、率真而自由的绘画笔触与精致的图案元素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移位和变形使视觉效果更具独特性。
在霍克尼的作品中,形式因素独具个性,形体多被高度几何化,点、线、面各自展现出鲜明的性格。直线宛如标尺般精确,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元素界限分明,互不混淆。画面中常有大面积的几何形状占据主导地位,色彩鲜艳且纯度高,并不追求古典绘画中的沉稳与厚重感。甚至在一些作品中,还可见到贴有英文词句的画面,部分绘画技法也极具工艺性。如在绘制大面积平面时,他采用滚轴反复涂布颜料,致力于使色泽达到平均一致性,目的是形成类似广告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震撼。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色彩至关重要,不单是让作品呈现出鲜活的视觉效果,同样也为艺术家传达内心情感和美的感受提供了一条特殊的途径。在众多艺术家中,大卫·霍克尼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方式,为现代绘画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色彩不仅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更是他表达情感和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他善于运用鲜明的、高饱和度的颜色,创造出一种反传统的形式感。尤其是在他的“泳池”系列作品中,这种色彩运用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泳池蓝”的大面积运用使其区别于天空,且使天空具有纵深感。在这幅画作中,温暖色调的建筑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中,与深邃的蓝色产生鲜明对照并相互映衬,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了与扁平化的构图相协调,霍克尼选用了丙烯颜料,并在画面上也体现出了类似的扁平化色彩处理手法。他以丙烯颜料来保证颜色的纯度,以块面的形式填涂色彩,使色彩的冲击感多于填涂过程中产生的层次与改变。色块的体块感使画面更加干净、规整,具有装饰意味。而这种色彩组织与大体块平涂的技法,在充分发挥丙烯颜料特性的同时也为传统的绘画形式提供了创新。
五、结语
在霍克尼的作品中,可观其创作心源。无论是媒介材料的出新还是作品整体的形式和语言,都能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以及情感表达。他的创作在强烈的形式视觉语言下能让观者体会到其中的意味,且大卫·霍克尼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和视觉审美,他不断创新个人语言,行走于抽象和具象、二维与三维之间来丰富艺术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