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田野调查的他者视角: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实录论文

田野调查的他者视角: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实录论文

30

2024-10-30 10:22:2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其载体则是音乐民族志,关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范式。本文以他者的微观视角,选择滇西北田野调查中的五个点,采用随笔写作的方式,尝试音乐民族志的另类书写,管窥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摘要: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其载体则是音乐民族志,关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范式。本文以他者的微观视角,选择滇西北田野调查中的五个点,采用随笔写作的方式,尝试音乐民族志的另类书写,管窥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其载体则是音乐民族志,关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范式。滇西北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共同创造了滇西北丰富多彩的音乐种类和交融共生的秉性,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田野调查的优选地点。2022年11月1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全班启程前往云南,开启为期15天的田野考察。我和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一样,都是第一次去云南,所以格外兴奋。从大兴机场到昆明长水机场,蓝天白云的召唤,让我们忘记了第一阶段高强度学习的疲劳。云贵高原的冷风,也冲破了新冠疫情的百般阻隔,与同学们在客车里演唱的近半个世纪的数十首歌曲一起,平安护送同学们在晚上22:00抵达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在调研过程中,强烈的音乐文化震撼,让笔者寄希望一种随笔式的文体,来表述滇西北音乐文化的魅力,也算尝试音乐民族志的另一种书写方式。

  一、高音:彝族山歌是唱给太阳聆听的吗

  在2022年11月17日去祥云县大营村七宣组考察彝族传统音乐文化,一路上,我不停地向驾驶员师傅打听途径地的文化面貌、风土人情,驾驶员师傅也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茶马古道、泥墙草屋这些我曾听过的故事就在脚下的大地上。忽然,路上摇摇晃晃淡定的羊群,不顾师傅的持续鸣笛,硬是在路中与我们相伴了10余分钟。不一会儿牛羊混搭群又一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还不够,驴群的出现让车里的宁静瞬间沸腾。一时之间,是驴是马?各执一词。忽然间,我意识到,当我们的眼睛在看待外物时都不能得到一致的答案,经验让我们有了分歧,而面对听觉获得的音乐,我们自然会有更多疑问。(下图是七宣组门头)

image.png

  我对云南彝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只停留在李怀秀、李怀福兄妹在第二十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获得金奖的场景,他们被称为彝族海菜腔著名歌手。至于什么是海菜腔,也并没有详细关注,但李怀秀两兄妹的高音着实让人着迷。这种演唱的发声很特别,尽管在电视上看到,多年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

  在七宣组的考察中,下午一位民间艺人罗正宗的演唱声音让我瞬间穿越,记忆与现场交织在一起。罗正宗轻描淡写的高音演唱技巧,正是我记忆中的声音。我的疑问是云南的彝族人都能这样唱高音吗?现场的几位民间艺人都相继展现了演唱高音的技巧。我进一步的疑问是为什么他们能唱出如此特别的高音音色?我在不断地采访调研中,没有获得我满意的答案。(下图是艺人罗正宗)

image.png

  在大营回祥云县城的路上,看夕阳西下,我的疑问与平视就能看到的夕阳叠合在一起。在贵州,我们把夕阳西下叫太阳落山,而在这里,我站在山上看到了夕阳就从视线平视的远方离去。此刻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黄昏,黄昏原来是太阳最美的样子,是太阳留给大地每日最后的霞光。彝族山歌的高音演唱或许就是大地回赠给太阳最好的礼物吧!疑问就是美的表达。

  二、“打跳”:滇西北各民族的共同爱好

  一次在和云峰老师的微信公众号云峰阁里看到了云南普米族的“打跳”,被简易的音乐旋律和活泼的舞蹈动作吸引了。la、sol、mi开始的音调从此魔怔,整天哼哼不停。不巧,我在给学生做民歌范唱时,居然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单声部视唱教程》(上)的第27页看到了这条旋律。教程中记录的是藏族民歌,而普米族的打跳为何也用的是这条旋律?

  11月18日上午,我随考查组去往谷桂兰老师(本次培训班的学员)家,考查傈僳族歌舞。大理祥云县的山上大多生长着矮的灌木丛,看起来光秃秃的,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显得山天连接成一片,所有人正享受阳光的宁静氛围,我们的车慢慢驶进了白龙潭村。谷老师已经提前安排好了民间艺人,车门打开的一瞬间,“打跳”熟悉的音调穿过车门闯进了我的耳朵。那件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乐器——葫芦笙,以它朴实、原始、圆润的音色,在艺人的手里孤单地展示了它的歌喉,现场的“打跳”旋律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动听。(下图是白龙潭村艺人表演“打跳”)

image.png

  沿怒江、澜沧江一路北上,直至迪庆藏区,这条萦绕我耳畔的藏族民歌旋律,在普米族、怒族、纳西族、傈僳族都在使用。音乐在滇西北各民族中,就如同他们的生活样态一样交织在一起,共同培育了各民族一致的审美心理和共通的音乐选择能力。打跳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在婚丧嫁娶、起房盖屋或节日庆典,只要悠扬的葫芦笙或笛声一响,霎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打跳的舞蹈动作简单易学,韵律感强,也注重舞者间的互动性,能较好地带动人体各处关节,加之其动作配合队形的变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适应各种主题的舞蹈形式,是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

  三、高校:还可以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营

  2022年11月19日上午,考察组一行来到大理大学,参观大理大学的艺术学院。当车驶进校门时,车内不停地发出阵阵赞叹:“哇!太漂亮啦!”,赞叹声络绎不绝,大家都忘了来大理大学参观什么,首先就被校园的美景征服了,当然我也不例外。大理大学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校园里处处是精心设计的美景,站在任何一个位置都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本来,今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年会就是由大理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但因疫情没能实现线下会议,100余位学者的遗憾是否成全了我们的大理大学之行。

image.png

  初见大理大学艺术楼,感觉很小,外观也不算有特点。在张涛副院长和孙聪副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走进了艺术楼。一般来说,参观性质的活动大多是固定模式,到会议室座谈,喝喝茶,致致敬罢了。可今天的方式好像有所不同,张涛副院长要带着我们参观他们艺术学院的展览馆。国内的专业音乐院校有展览馆倒也不觉得新鲜,可云南的几所高校仿佛都有展览馆或博物馆,这就值得关注了。走进曾经一天接待过2000余人的展览馆,我惊呆了,很震撼。剑川木雕展、茶马古道绘画展、乐器制作室、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制作室、木雕实训室、东南亚乐器陈列室等,在小小的艺术楼里居然藏着如此一座宝库。在乐器制作室,多才多艺的阿四老师(见下图:张四文)介绍了他的乐器制作经历,讲解了石宝山歌会、白族绕三灵。其中每隔一年的石宝山歌会中年轻人约会、老情人约会的场景让我不由得和贵州六枝布依族的三月三中“赶表”进行跨时空的联系起来,相似的文化表现行为是否有源流的关联,先持保留意见。阿四老师家住木雕之乡剑川,从小会雕刻,目前会21种乐器制作,其中对誉为白族人爱情冲锋*的白族龙头三弦的制作和演奏都堪称一绝。阿四老师用他特有的专业技能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座活态的器乐博物馆。

image.png

  在音乐演播室里,张涛副院长介绍了他们音乐学工作室教师团队的构成,包括专业老师、外聘国内知名的专家、民间非遗传承人,并正在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音乐数据库、建立本土课程、创作传统音乐作品等。此外,还展示了他们所收集的白族《剑川东山放羊调》李宝妹、姜中德演唱;白族《剑川石宝山情歌》;白族张树先《鹤庆山乡情歌》、金花组合的演唱,阿四老师参加的鹤庆民歌《弦子弹到你门前》上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等。还有张涛副院长分享了他的父亲是白族音乐的作曲家,其子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这既是家族传承的表现,也算是大理大学艺术学院的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家族贡献。如果每一所地方院校都找到自己的博物馆,那传统音乐文化的体系传承就大有作为,希望或许就在不远处。

  四、雪山:那是“弦子”的故乡

  澜沧江边上的山,不知道名字,像*鹰的头,有些死气沉沉,树无精打采,猴子也望山哭泣。沿路车辆很少,一辆车坏在路边,等待救援人员何时来。突如其来的雪山,虽然一晃而过,却瞬间点燃了激情,忘掉峡谷的苍幽。此刻我恍然大悟,原来雪山才是高原的灵魂,“弦子”就在他的山脚下吗?

  2022年11月27日上午,我们来到梅里雪山脚下海拔3500米处的德钦县城,拖着沉重的步伐爬到了文化馆的三楼看藏族弦子表演。藏族的歌曲是我童年的记忆,我还没有听过儿歌时,就听了才旦卓玛老师的《在北京的金山上》,此后藏族的锅庄、弦子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可都止步于浏览式的聆听和看,没有查看更多资料,当然更没有现场看过。

  民间艺人定主、阿玖、阿永(见下图)三位老师早早来到德钦县文化馆,我一上二楼就听到了藏族风格的乐声,走过去一看,是一种貌似胡琴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试奏者正是当天的采访对象定主老师。这件貌似胡琴的乐器正是久闻大名而未见庐山真面目的弦子舞伴奏乐器“弦子”。弦子,又称藏胡,藏语称“宾永”,亦称“毕旺”,几乎是藏族拉弦乐器的总称。弦子用竹筒和木筒做成琴筒,琴筒的一侧蒙上特制的羊皮或蛇皮,安上弦杆,杆的上端钻孔装上弦轴,用马尾做成弦,拉直系在琴筒蒙皮一面的弦杆尖端,弦中安上弦码,用竹片做成弦弓系上马尾呈半圆形,弦子音明亮宽厚,具有高原粗犷的风格。

image.png

  德钦县文化馆当天三位老师表演的弦子藏族康风格“毕旺”,la、mi定弦,1=F,低音弦la的不断持续打音,正是最触动我审美感知的音色,也是我能识别藏族

  音乐风格的标识。在表演过程中,三位老师也介绍了有关弦子的文化事项,我用备忘录记下部分信息。跳弦子舞之前有段引子,步伐大部分是慢三步、快三步,一个人起头,拉法、跳法都是跟着起头的人跳。歌唱部分有固定的歌词,也有现编词,歌词就决定怎么跳舞,爱情的词基本不能用。歌词的内容第一步是相聚主题的(有很多种)迎接,接着依次从上到下唱,如天、太阳、月亮、星星、大山、岩石、草原、牦牛、鸟……,还有活佛、火山、白塔等主题。从早唱到第二天,会跟着时间变化,几点几点唱什么是有程序的。弦子舞是按固定程序来跳,婚丧喜庆,节庆活动中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各自固定。在每一种中有不同的声音,如建房的各自环节都有舞,挖土、挖地、下石脚、打墙、上梁、房子落成后的典礼上表演整套仪式。弦子老师,词、跳、拉、唱,都要精通。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定主老师就是家传,其父亲是在职干部,有四个孩子,都会跳弦子,但女生很少拉弦子,民间也不允许女人拉弦子。

image.png

  在零零星星的记录中,我已经感受到了弦子不再是看到的唱跳的表面,其厚重的文化是藏族人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的诠释。“弦子”在我心里犹如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圣洁而美丽,壮观而宁静。你听还是不听,它就在那里;你看还是不看,它都与雪山相伴。

  五、丽江:纳西古乐诗意的栖居

  丽江,一个让我向往已久的名字,听说很美,一直想去看看。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纳西族人世代聚居在这里,是到丽江旅游的人必须去的打卡点。2022年11月29日傍晚,我与凌晨、张富兰、邹莉娟、刘小璐、张茂涛一起,走进了丽江古城。这天古城的人很少,我们几个算得上最大的群体。在进门差不多200米的地方,一块醒目的牌子——“大研纳西古乐会”(见图)

image.png

  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不正是我们来丽江要调研的音乐吗?本打算进会场聆听,可因疫情并没有演出安排,但我们仍然不甘心,还是走进去参观了片刻。极具历史感的会场虽然空无一人,坐在凳子上,闭上双目,仿佛从

  久远传来的纳西古乐从未停息过。在古城游走的两个多小时,我时不时查看手机的高德地图,发现自己在古城并没有走多远,到底是历史的厚重还是文化的震撼,丽江古城留给我太多遐想。干净整洁的小巷、清澈见底的小河、古朴坚实的木房、除了几棵古树在张扬个性随风飘荡外,丽江古镇都以稳重、包容、气度展示了纳西族人的智慧、气质和灵魂。纳西族远古的声音是怎样的呢?我对纳西古乐更加期待了。

  2022年11月30日,田野考察最后一站如期而至,目的地是丽江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我们去之前,非遗中心就作了表演的安排:1.白沙细乐及附曲(和立伟笛子、张伦中胡、和会花三弦、杨春娟琵琶、和丽霞古筝、赵国宝芦管);2.洞经音乐含经腔(王朝信竹笛经腔,王丽伟京胡,等五人);3.和冬月(纳西族口弦,谷气调);4、和丽元和慧琼(热美蹉、涵喔喔等);5、和云鹏(谷气调、哦姆达等纳西族传统习俗歌曲)。我知道有纳西古乐,但不了解,更谈不上认识,听到的纳西古乐是来自和云峰老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书所附的光盘。现场聆听了以上几部分,才知道纳西古乐是如此丰富,音乐结构完整,意境深邃,音色好听,保存完好,纳西古乐是丽江流动的建筑,是丽江古城最美的记录。当我手提非遗中心主任李广老师赠予李建军老师的两袋有关纳西古乐的书和音像资料时,前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历史是厚重的。速古笃(火不思),四弦、曲相琵琶(下四品不用)、竹笛、古筝、三弦、波波(筚篥、芦管)、龙头胡、云锣、单皮鼓等乐器,都有纳西族自己的符号意义,它们共同见证着丽江纳西族的悠久历史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