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城市题材风俗画对文旅绘本的创作启示论文

城市题材风俗画对文旅绘本的创作启示论文

5

2024-07-26 09:50:5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风俗画的记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名画记》云:“田家一种,古今独绝。”其中,城市题材风俗画的兴起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有着密切的关联。商品经济的繁荣,丰富了城市的生活,各种民间艺术如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绘画等发展迅速,“右文”政策与理学的兴起,引领了两宋社会崇尚文艺的风气,市民阶级对绘画的爱好也蔚然成风。

  一、城市题材风俗画的概述

  (一)城市题材风俗画的历史背景

  风俗画的记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名画记》云:“田家一种,古今独绝。”其中,城市题材风俗画的兴起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有着密切的关联。商品经济的繁荣,丰富了城市的生活,各种民间艺术如音乐、舞蹈、杂技、戏剧、绘画等发展迅速,“右文”政策与理学的兴起,引领了两宋社会崇尚文艺的风气,市民阶级对绘画的爱好也蔚然成风。

  城市题材风俗画是以城市街道为画面背景,将安适的市民生活、热闹的节日庆典作为叙事内容,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城市题材风俗画不但能够反映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同时还具有传承时代审美的作用。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视作城市题材风俗画的代表。画面描绘了北宋承平时期汴梁的繁荣景象,此后明清画家也继承了类似的题材创作,如《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上元灯彩图》《姑苏繁华图》等。

  (二)城市题材风俗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城市题材风俗画作品多采用手卷的形式。手卷是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承载媒介,它可以根据作者的意图,无限地延展画面尺幅增加故事内容,让观者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视觉体验。

  以《姑苏繁华图》(图1)为例,画幅长1225厘米,高35.8厘米。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受政府委派绘制的江南地区的城市风貌图。画面中山峦起伏,水网密布,街道纵横,商贾络绎不绝,市场繁华热闹。作者利用散点构图和移步换景的手法来组织画面,使观者的心境随着画中景物的变化而流转迁移。再例如《上元灯彩图》,画面高26厘米,长200厘米,视角小于《姑苏繁华图》,此图内容描绘的是明代南京城内人们欢度元宵的场景,作者采用三个大组团配合若干小组团的构图方式,呈现了城内元宵节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观众在观看画卷的同时也仿佛置身现场。

image.png

  二、文旅绘本的概述

  (一)文旅绘本的概念

  文旅绘本是指结合文化和旅游元素的绘本创作形式。它通过图文叙事的方式,将文化遗产、历史故事、旅游景点等内容融入绘本中,以吸引读者或儿童的兴趣,同时传递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旅游信息。

  文旅绘本的目的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读者或儿童介绍和展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它可以通过绘画、插图、文字叙述等手段,将历史、传统、民俗、建筑、风景等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绘本的故事情节中,使读者或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随着技术的发展,文旅绘本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元素,如音频、视频、互动等,进一步丰富阅读体验,提供更多形式的信息展示和参与感。

  (二)文旅绘本的作用

  文旅绘本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读者通过阅读文旅绘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此外,文旅绘本可以成为家庭亲子互动的媒介,读者通过阅读文旅绘本,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家庭成员可以一起了解不同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风貌,共同规划旅行计划,增进感情和团结。这种亲子互动不仅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建立和加强,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经验。

  三、城市题材风俗画对文旅绘本的创作启示

  (一)画面构图

  常见的文旅绘本通常以当地的自然风光为主要表现内容,例如长江出版社的《跟着课本游世界》系列绘本,在绘画技法上采用的是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虽然单幅画面层次丰富,十分精美,但是每一页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读者在阅读这类绘本更像是在翻阅一本画集,无法对当地的地理风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城市题材风俗画利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将整个城镇或街区呈现在一个画面中,并且融合了传统人物、花鸟、山水、界画的绘画技法,生动刻画了城市中的各类事物。根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图2)中作者一共绘制了八百多个人物,牛、马、驴、骡等牲畜七十余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以及大量城楼、房屋、桥梁等建筑。画中所描绘的京城繁华景象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宋代地志性笔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佐证。相比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方式对于呈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城市布局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image.png

  (二)叙述内容

  目前文旅绘本往往局限于对地标建筑的描绘,例如关于“北京”的文旅绘本,大多数创作者都会围绕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景点,这种刻画注入了太多成年人的想法和诉求。著名儿童绘本作家熊亮曾指出,中国目前的绘本更多的是以老师、家长、大人的立场创作的,缺乏“儿童观”。所以在绘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对儿童有深入的观察,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不是将自己固有的经验直接传递给儿童。

  儿童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并非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来探索世界,其中视觉上获取的信息是最丰富的。儿童的观察多从局部细节入手,喜欢在画面中寻找自己熟悉的事物。因此,文旅绘本在创作时不应当只把目光聚焦于静态的建筑古迹,而是要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

  例如北宋燕文贵所作的《七夕夜市图》描绘了北宋汴京潘楼一带七夕之夜的盛景,与史籍中记载的“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相印证,为后人了解宋代百姓在七夕时的生活景象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历史依据。

  四、基于城市题材风俗画的文旅绘本创作案例分析

  (一)“在地画卷”—《夜市》《菜市》

  《夜市》《菜市》是由知名图书作家、艺术家张哲铭创作的“市井生活画卷”,这两册画卷以大型长轴画的形式详细描画了中国地方百姓的日常生活,笔墨中蕴含了对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刻关怀。

  以《夜市》为例,原画为总长786厘米的手绘夜市人文图卷,作者利用水彩晕染的效果制造出朦胧的美感,在人物的刻画上,利用了速写的描绘手法,人物的表情相对比较简略,但是十分生动,体现了一种粗粝之美。在装帧设计上与传统册页不同的是,这幅长卷的正反两面都印有图画,正面的阅读顺序从右至左依次可以看到夜幕降临,远山里的庙宇泛着点点灯光,近处一个小贩推车进入夜市,随着画面逐渐变亮,夜市里的人群也进入画面,有在夜市中悠闲漫步的食客,也有争先恐后赶着去占个好位置的小贩,观者的视线在街道和人群间穿梭,人群越来越密集,画面的叙事也走向高潮,小吃摊、杂货铺、服装店应有尽有,叫卖声、吆喝声仿佛要在耳边响起,随着向左翻阅人潮渐渐退去,夜幕笼罩了街角,画的结尾,留下一个作者的背影在夜色里创作。《夜市》的正面的绘画内容可以说完全借鉴了城市题材风俗画的创作形式。《夜市》的背面展开则是以分镜加上文字的形式逐一向观者介绍画面中的信息,为画面中的内容增加一些故事性和趣味性。例如画面最右侧带领着观者走入夜市的这个小贩就是一位“香肠伯”,他以卖香肠为生,他推着自行车不紧不慢地走进夜市,早已习惯了这样热闹的场面。在《美术观察》儿童绘本阅读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有趣+知识性”,这些元素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儿童对于绘本的感知是全方位的,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美感、想象空间兼而有之才能更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夜市》这样一体两面的设计一方面顾全了画面的整体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利用文字补足了单一画面的叙事性。

  (二)京华岁晏图—《旧京环顾图》

  《旧京环顾图》是由艺术家王大观先生创作的绘本,在形式语言上,采用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绘制,构图沿用了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全书一共分为三卷,分别是《旧京环顾图》《夏京回望图》《旧京天桥一览图》,总长50米,画面中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旧北京的城关庙宇、宫殿民房、车马树木、民情风俗。画家叶浅予先生评价其为“洋洋大观,堪称《清明上河图》以后的一件风俗画大杰作”。

  在内容选择上,《旧京环顾图》以残冬将尽、春节在即这一特定时令为背景,一入腊月,所有活动几乎都在围绕着这一传统的盛大节日展开。各种风俗集中地得以展现,这一点也与传统的城市题材风俗画一脉相承。

  《旧京环顾图》依次描绘了“东望通州—吊丧—东岳庙—东大桥—古观象台—大宅院—放风筝—朝内南小街—婚嫁—米市大街—东单菜市场及豫王府—东便门及角楼—八里桥”,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将《旧京环顾图》与老舍的《茶馆》做了比较:“如果说《茶馆》一剧抓住了北京旧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角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即将崩溃的旧时代,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旧京环顾图》却在一幅横贯全城的广阔画面上,描绘了在旧社会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生活的全景。”

  《旧京环顾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用最真实的情感,深刻、全面地描绘了北京城的历史生活,使人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被带到那个历史现场,倾听城市内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五、结语

  本文通过以城市题材风俗画为切入点,探究了城市题材风俗画在绘画内容、构图特点等方面对当下文旅绘本创作的启示。文旅绘本对于当下的区域文化宣传、地方文化传承以及儿童科普教育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文旅绘本在创作中如何向民族传统文化取材,如何建立儿童读者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需要当今的创作者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