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再行动论文

2024-06-28 13:50:28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自党中央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令后,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工作者针对“怎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动提出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一厘米”“最美一公里”。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选择以“路灯的精神”,照亮“行走者”的前方,面对面、实打实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目标。
一、案例背景
自党中央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令后,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工作者针对“怎样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动提出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最后一厘米”“最美一公里”。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选择以“路灯的精神”,照亮“行走者”的前方,面对面、实打实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者提出的一项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目标。
为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使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帮扶有路径,形成常态化,汉滨区文化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务实做好“文化小康”的基础工作,用“路灯式服务”照亮群众“文化小康”路。
2020年党*央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开启新征程之际,我馆创新性推出“文化小康再行动”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实践项目,目标是让全民精神生活达到“共同富裕”。
“文化小康再行动”是一项公益性文化志愿服务的惠民项目,对群众全程免费,是集培训、辅导、展览、鉴赏、体验、带徒学艺为一体的系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如路灯,用“路灯式服务”去照亮群众的精神生活。
汉滨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2020年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全区辖27个镇(街办)、495个村(社区),总人口102万,其中贫困村231个(深度贫困村45个),贫困人口12.8万人。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和文化的转型,城乡群众在逐步实现物质生活脱贫摘帽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出现短板——精神空虚、信仰缺失、心浮气躁,攀比风、低俗风泛滥成灾,群众意见很大。
汉滨区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2010年实行免费开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区文广旅游局、区文化馆理事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馆全体群文工作者在文化服务的路上,主动前行,自加压力,不断创新,秉承“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服务人民”的宗旨,坚持以“探索公共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为己任,以“路灯式服务”照亮文化惠民之路为目标,主动寻找文化服务广大群众的方法、路径、内容,只要群众“想吃啥”我们就“做啥”,这样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逐步形成了“文化小康再行动”品牌系列公益性群众文化服务项目。
二、主要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服务路径
按照《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及《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相关要求,结合汉滨区作为深度贫困县区人力财力有限的现状,近年来,汉滨区文化馆对“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路径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式,一是摸清家底,及时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送文化艺术进家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三是创建文化示范活动基地,打造品牌服务项目;四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文化自觉;五是每年年底主动出台第二年度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让广大群众自主选择。
(二)拓展服务项目内容,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才,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活”起来,汉滨区文化馆秉承“创新思维种文化,活动培训传文脉”的服务路径,紧贴群众文化需求,紧抓骨干人才培训不放松,针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书法、绘画、剪纸、安康地方戏曲,举办骨干人才专项培训班,并将他们聘请为辅导员,向镇、村输送文艺骨干人才,健全人才队伍。汉滨区文化馆通过骨干人才队伍培训,为汉滨区“全民艺术普及”“三区人才服务”“文化志愿服务”人才库输入人才2600人,组织文化志愿者主动出击,根据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订单式”服务和流动文化志愿服务,促使“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长效运行。
(三)创立特色文化服务品牌,引领群众文化自觉
为了促使群众形成文化自觉,汉滨区文化馆以“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为基础,以文化场馆为阵地,创立了多种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活动。如由中共汉滨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承办,区属有关单位和各镇(街办)协办的系列大型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汉滨区春节民间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和“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别连续举办24届和14届。活动期间,区文化馆“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成为该活动策划、组织、演出的重要支撑力量。又如针对青少年假日文化需求的“青少年假日文化月”艺术免费培训有效满足了全区青少年学生假日的文化需求;针对摄影艺术爱好者每年举办2期的“汉滨摄影艺术节”(已举办18届)吸引了全国摄影艺术爱好者广泛参与,用镜头留住汉滨区的人文自然风光;针对贫困偏远山区青少年学生群体,举办“传统文化免费培训走进山区百校”活动,让偏远贫困山村的青少年与城区青少年享受到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书画艺术爱好者举办的“百村百名书画作者义写”活动,为镇、村(社区)群众开展现场书画义写、赠送活动800多场次,在为群众送书画的同时,强化了群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文化馆还创设了“我毕业了——志愿拍摄毕业照”“文化小康再行动——流动书画作品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非遗同行”“乡村振兴·文学同行”等多个品牌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活动,让公共空间一刻不闲。汉滨区文化馆用流动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以文化品牌活动为龙头,形成镇、街办、村、社区、文化大院、非遗传习所文化志愿服务全覆盖的新格局,用路灯式的文化志愿服务,照亮广大群众的“文化小康路”。
(四)用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汉滨区以群众为中心,以乡村为重点,以统筹发展、促进均等为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发挥贫困地区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中枢作用,通过文化馆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多样的形式,直接主动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真正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服务成效
(一)完善了贫困地区文化馆服务体系建设
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小康行动”自2013年实施以来,通过中、省、市、区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开展常态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服务手段,与全区各镇、街办形成有效互联互通、设施成网、资源共享,建成公共文化场馆一体化服务体系。2020年,汉滨区文化馆进一步健全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措施,同时提出“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目标理念。
(二)整合服务资源,扩充了服务面和服务形式
汉滨区文化馆利用所掌握的文艺人才队伍情况,积极探索发挥总分馆制的作用,发挥区级总馆职能,调动文艺人才队伍,在全区各镇(街办)文化站、分馆、服务点共同开展“文化小康行动”书画、摄影、剪纸等巡展活动,举办“文化小康再行动”各类免费培训班699期,培训人数58万人次。编辑出版群文期刊《香溪》56期、《把根留住——汉滨区非遗丛书》33卷、优秀传统戏曲光碟(35000张)、《文化小康再行动——全民艺术普及辅导材料》(22000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用手册》(10000册)、《在路上——汉滨区文化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年度报告》(2015至2022年每年出版,2023年更名为《在路上——汉滨区文化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志》)等资料,向各镇(街办)分馆、社区和村组服务点派送赠阅,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
(三)打造品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以来,按照中、省、市、区职能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内容,提升服务效能,多次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18年,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全国公共文化志愿服务9个创新案例之一,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由中国文化馆协会向全国推广。在2019年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该项目入选为安康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类项目,并写入《安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汉滨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四、经验启示
启示一:用“路灯式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用“路灯式”服务照亮群众“文化小康路”,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启示二:“流动式”服务。变“等客上门”为“走下去”,主动开展流动服务。主动和企业联合,与镇、街办、村、社区合力,通过流动办展、巡回展演等方式,让边远山村的群众,特别是山里的孩子随时能欣赏到传统文化。
启示三:“主动式”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开展流动文化志愿服务,带动群众自娱自乐,抵制低俗风。
启示四:保文脉——振兴乡村文化,让非遗“活”起来。为振兴乡村文化,保护一方文脉的延续,汉滨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多次深入汉滨区的各地,对全区现有民间手工技艺、地域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探访,99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乡村春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在这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艺爱好者踊跃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特别是戏曲曲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的各级传承人,是节目的主要表演者。“乡村春晚”传承乡土文化记忆,已经成为民间艺人和百姓心中的“春晚”。
启示五:创新思路种文化。由汉滨区委、区政府牵头,区宣传、文化部门和各镇(街办)组织开展系列大型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汉滨区民间艺术节”已连续举办21届。
启示六:汉滨区文化馆通过创新探索实施“文化小康再行动”,实现了花较少的钱办好文化事业的目标。
汉滨区文化馆“文化小康再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让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帮扶有路径,形成常态化,特别是为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指导、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