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论文

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论文

30

2024-06-26 09:52:0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翻译就是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的意义和风格。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如时间、原作的措辞等。从文化翻译的基本概念和中国诗歌翻译的困难入手,对汉诗英译中的损失进行初步分析,将其分时间损失、措辞损失、典故损失三类,并提出意译、典故转译和注释三种翻译策略。

  翻译就是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的意义和风格。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译者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如时间、原作的措辞等。从文化翻译的基本概念和中国诗歌翻译的困难入手,对汉诗英译中的损失进行初步分析,将其分时间损失、措辞损失、典故损失三类,并提出意译、典故转译和注释三种翻译策略。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创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是它的审美价值,中国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文化内涵很难完整、令人满意地呈现出来。

  文化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一种趋势。语言与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学科。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长河中,许多学者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也受文化的影响,从广义上讲,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性表征,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奈达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指出,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可以简单描述为一个社会信仰和实践的总和。尽管一种语言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但它对该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翻译者来说,词汇只有在相应的文化条件下才有意义。虽然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十年内掌握一门语言,但要真正从文化角度上理解它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作为跨文化对话的主要手段之一,翻译必然面临着处理不同文化的问题。对于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有多种观点。以巴斯内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对翻译进行哲学反思。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不是句子,也不是文本,而是文化。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其主要目的是理解不同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重写和表现原文,使原文能够为读者更好地接受。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翻译工作也需要开辟新的篇章。传统的翻译标准不足以满足读者分享异域文化瑰宝的愿望,尤其是诗词的翻译,不仅要求忠实、流畅,还要能完整准确地再现原文文化。丢失或歪曲原文文化会误导目的语读者,从而破坏原本的文化氛围,为文化交流增加障碍。

  中国古诗词的翻译难点:中英文化差异。中国深受佛教、道教等宗教和哲学体系的影响,西欧国家历来沿袭希腊和基督教传统。中国文化以权利为导向,西方文化以责任为导向。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人定胜天”。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形象,西方文化注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归纳式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体现在这两种语言的诗歌中,这对一代又一代渴望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译者提出了挑战。

  中国古诗词翻译的难点。不可否认,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很多困难,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在翻译史上长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对古诗词的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翻译事业也会持续进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翻译工作没有难点。

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论文

  首先,押韵的翻译。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有严格的押韵方式和字数限制,通常每行五到七个字,英语也有自己的韵律模式,以不同的方式排列,如抑扬格。其次,修辞手法的翻译。双关语、比喻、回文在一种特定文化中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在另一种文化中很难找到替代品。最后,能否准确再现诗歌内容也是古诗词翻译的难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相应不同,这就导致一首诗词的文化意义存在或多或少的丢失。例如,同样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英语文化中的“白色”(white)并不等同于汉语文化中的“白色”,中国文化中的白色指代死亡、空白、徒劳、悲观、纯洁、无辜等,一般是中性词或贬义词,但在英语文化中,白色总是让人联想到美好、幸福、优点和纯洁等。这些词的搭配构成了转喻和隐喻,产生了每种语言特有的多重语境。

  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损失

  时间文化的损失,当译者或读者不能完全理解古诗词中的时间概念时,就会产生时间文化损失。中国古诗词中的时间不仅是关于彼时的时间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包含的政治、经济、人文和社会全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社会风貌,每个时期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风格。时间背后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自然联想”,它对于理解中国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理解一首诗词的第一个步骤。而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来说这种“联想”几乎没有,因为他们对于诗词中与时间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在这样的语境中,无论时间相关概念所隐含的意义多么丰富,给原文读者带来的联想多么强烈,如果不能有效翻译,那么它在目的语中就只是一个空白的概念。以白居易《长恨歌》的开头为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读者很清楚整首诗是关于唐朝皇帝的故事,但诗人使用了一个模糊词“汉皇”,这种歧义不可避免地会留在翻译中,造成文化内涵的缺失。

  译本1:The Everlasting Wrong

  His Imperial Majesty,a slave to beauty,longed for a“subverter of empires”

  For years he had sought in vain to secure such a treasure of this palace(Tr.Giles)

  译本2:A Song of Unending Love

  China’s Emperor,craving beauty that might shake an empire,

  Was on the throne for many years,searching.never finding(Tr.Witter Bynner)

  在第一版中,译者仅仅使用了“陛下”(His majesty)这个词,这个词可以指中国和国外的皇帝(或国家元首),或者古代和现代的皇帝。在第二版中,译者既没有提到唐朝也没有提到汉朝,只是简单地把它翻译成“中国的皇帝”(China’s Emperor)。读者会感到困惑,因为在中国有这么多皇帝,他们不能得到任何关于是哪个皇帝的想法。在这两个译本中,译者都忽视了时间概念“汉”的存在,从而造成文化损失。

  措辞损失。众所周知,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特点,其中文字游戏可能是最明显的一种,尤其是在诗歌中。中国古诗词中存在大量文字游戏,这些文字游戏只有在汉语中才有可能出现,而且是无法翻译的。以李清照所写的七对叠字组成的名句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本1:Search.Search.Seek.Seek.

  Cold.Cold.Clear.Clear.

  Sorrow.Sorrow.Pain.Pain.(Tr.Kenneth Rexroth)

  译本2: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cold,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Tr.许渊冲)

  同一个汉字的重复使用,由于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这种重复往往可以营造表现力或音乐效果。文字的重复,可以产生连续不断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极丰富的情感。但是在英语中找到精确的对等词是不可能的。第一个版本“忠实地”逐字翻译,就像拍照片一样,但是它能否通过重复动词(Search、Sorrow)和形容词(Sorrow、Pain)激起英语读者内心深处同样的悲痛情感是值得怀疑的。许渊冲将其译成押韵四行以弥补原有比喻语言的不足,女词人的悲伤表达出来了,但这首诗脱颖而出的优秀元素——重复字的使用,丢失了。

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论文

  典故的缺失。中国古诗词以典故丰富而著称,因为中国诗人喜欢以历史人物或事件来描写当下事物,对于那些不了解典故背后故事,或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读者来说,阅读和欣赏那些充满典故的诗歌是相当困难的。以杜牧《泊秦淮》译本为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批判了寻欢作乐的社会,表达了诗人对唐朝命运的深切关注,其语言简洁,文体雄浑,思想深刻。

  译本1:A Mooring on the Ch’in-Huai River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Tr.Witter Bynner)

  译本2:Moored on Qinhuai River

  Cold water and sand bars veiled in misty moonlight,

  I moor near a tavern on Qinhuai Ri’er at night.

  The songstress knows not the grief of the captive king,

  By riverside she sings his song of Parting Spring.(Tr.许渊冲)

  汉语典故“后庭花”与诗歌主题“没落的朝代”有关。如果没有任何注释,那么这个主题很难被目标读者发现,造成典故的缺失。

古诗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论文

  处理文化损失的策略

  意译是指译者对诗歌中文化元素的意义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从而在保证译文通顺的同时,赋予译者极大的翻译自由。以《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Tr.许渊冲)

  许渊冲将“辽西”译为“边疆”(t h e frontier),是基于他对“辽西”是战争频发之地这一历史知识的了解,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还使韵律结构更像一首诗。

  典故的转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译者有时会采用典故传递的策略,即改变原典故或意象,转述或直接采用西方文学中的典故或意象,以使译文更好地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以《西厢记》为例:

  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国万顷田。

  It makes a thousand flowers dance in glee,

  And fertilizes ten thousand acres in Eastern land.(Tr.许渊冲)

  许渊冲把“滋润”翻译成“to make…dance in glee”,借用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The Daffodils一诗,“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ing waves in glee.”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注释。在许多翻译案例中,翻译人员采用注释来填补一些文化转移的空白。如《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The willows are green,green;The river is serene;

  There’s his song wafted to me.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Tr.张其春)

  刘忠德在翻译下面加上脚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脚注:“晴”是个双关语。一方面,它的意思是“晴朗的天气”,另一方面,它的意思是“情”,谐音,意思是“爱”,译者可以传达主要意思,并添加脚注,以弥补其失去的意义。

  翻译是一门艺术,涉及语言和文化,一篇文章的文化内涵越丰富,非母语文化的读者就越难产生对等的阅读效果,在翻译古诗词时,译者必须具备必要的原作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将与原作密切相关的美和细节传达给译文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