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朱琦战争诗研究论文

朱琦战争诗研究论文

5

2024-06-24 12:03:30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朱琦是晚清时期粤西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书写现实,由于真实记录当时的战争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惨痛遭遇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涉及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诗歌是朱琦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最能代表朱琦诗歌的特点。朱琦在战争诗歌中塑造了英勇的将士形象,同时也对当时的卖国行为进行批判。由于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他的战争诗和传统战争题材相比由明显不同。

  摘要:朱琦是晚清时期粤西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书写现实,由于真实记录当时的战争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惨痛遭遇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涉及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诗歌是朱琦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最能代表朱琦诗歌的特点。朱琦在战争诗歌中塑造了英勇的将士形象,同时也对当时的卖国行为进行批判。由于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他的战争诗和传统战争题材相比由明显不同。

  关键词:朱琦;战争诗;“诗史”

  一、朱琦生平与创作

  朱琦(1803-1861),是晚清广西著名文人,也是“桐城派”在广西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上与龙启瑞、彭昱尧、汪运等齐名,并称“杉湖十子”[1]178-180,《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八》有传。

image.png

  朱琦的作品主要有:《怡志堂诗初编》八卷,咸丰七年刻本;《怡志堂文初编》六卷,同治三年刻,光绪十八年重刻合印。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诗初编另有咸丰九年胡珽木活字排印本。又《怡志堂文集》六卷、《诗集》八卷,有民国二十四年《岭西五家诗文集》排印本[2]307-310。

  朱琦诗歌继承韩愈的以文为诗和杜甫诗歌的“诗史”精神,在晚清诗坛取得较高的成就,尤其是描写鸦片战争的诗歌,真实记录了战争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惨痛遭遇,以及面对外敌入侵时,清朝官兵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可谓一代诗史[3]193。

  本文以朱琦战争诗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朱琦战争诗歌的内容、人物以及诗歌中的“诗史”精神展开研究。

  二、朱琦战争诗的内容

  从诗歌内容上来说,朱琦的战争诗主要包含:清朝开国初期的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

  清初战争诗主要有:组诗《新铙歌》中的《战图伦》《平台湾》等作品,反映清初的重要战争和历史事件,以警戒后人,居安思危。

  朱琦诗歌中涉及鸦片战争的诗歌成就最高,其诗对战争中的正反形象都有所呈现,全面地反映鸦片战争,从吸食鸦片逐渐泛滥,到虎门销烟,再到战争爆发,厦门、虎门等大小战役,都在诗中留下记录,主要是因为“朱琦当时在京都做官,消息灵通,视野广阔”。

  (一)对英勇抗战将士的颂赞

  朱琦的《关将军挽歌》主要是悼念鸦片战争中牺牲的将领关天培以及陈连升父子。道光十四年以来,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增修虎门、南山诸炮台,铸六千斤以上大炮四十余座。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英国侵略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力苦战,但由于两广总督琦善与英国侵略者早已暗中勾结,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川鼻草约”,拒绝派兵增援。关天培及守军数百人均以身殉国。

  诗歌前四句将战争即将打响的紧张气氛渲染出来,之后用简练的笔触带出主人公关将军,当海防的官兵因为看到来势汹汹的敌人而竞相奔走相告时,关天培将军早已做好应敌的准备“将军料敌有胆略,楼橹万艘屯虎门”。虎门地势险要,若依靠有利地势进行防御,即使面对装备先进的英军尚可一战,况敌人孤军深入,若清军指挥得当,适时出击,战胜敌人不是没有可能。可惜琦善拒绝增援,再加上当时军队腐败,“众无斗志”,导致关天培孤军苦战,以身殉国。关天培战死,上还有九十岁的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孙子。这首诗虽然题为《关将军挽歌》,但作者朱琦并没有竭力颂扬、褒奖关天培的所有事迹,而是在对比中突显关天培的英勇,而且作者书写关天培的事迹也不仅仅是为了赞赏他一人,诗歌还记录了“父子死贼”的陈连升父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作诗歌,是在说明,当时英勇抗敌的不仅关天培一人,大清帝国有许许多多像关天培这样的英雄。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陈连升,他是鸦片战争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土家族将领。1841年1月7日,英军一千四百余人进攻虎门的沙角炮台,身为三江口副将的陈连升及其子举鹏和所部六百名土家族、苗族士卒守卫炮台。他们凭借有利地形和要塞工事,给敌人以一定的杀伤。但敌众我寡,武器落后,水师提督琦善又以有碍“抚议”为由不发援兵,在弹尽粮绝情况下,陈连升奋不顾身,同英军短兵相接,最后壮烈殉国。

  再如《吴淞老将歌》

  ……吴淞老将勇绝伦。连日鏖战几大捷,沙背忽走水上军。援军隔江仅尺咫……大府拥兵救不得,金缯日夜输鬼国。[3]170

  写抗英名将陈化成的英勇事迹。吴淞战役中,陈化成率军镇守吴淞炮台,吴淞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陈化成的指挥下,连续的鏖战几次大捷,然而原本奉命增援的两江总督牛鉴却中途逃跑,致使陈化成腹背受敌,炮台失守,英军南下,迫使清廷签订《南京条约》。虽然吴淞失守,但在作者眼中陈化成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勇冠绝伦。

  (二)眼光与民族意识

  鸦片战争不同于清代以往的战争,然而由于受时代观念的限制,朱琦并没有将中英间的战争视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而是坚持“天朝上国”“天下共主”的观念,视“中国”为“天下”的中心,因此英国的侵略被清廷视为“逆夷滋事”“窥边犯顺”,从这样的思想立场出发,清廷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华夷”框架之中。[5]430-431

  朱琦的诗歌中提到英军一般都用夷狄的称呼,如:“逆夷寇边陲”(《王刚节公家传书后》)[4]11,因为以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国往往用蔑称,如“赤发狰狞遽突出”“妖童喷雾作狡狯”[3]169;“愿缚降王笞鲛奴”[3]170。

  鸦片战争关乎各民族的共同命运,当各民族一致抵抗外来侵略时,原本被视为夷狄的少数民族在观念上也发生了变化。朱琦的诗歌有一些写到少数民族在抵抗外来侵略中的英勇事迹,除上文提到的陈化成,还有《狼兵收宁波失利书愤》中的藏族土司阿木穰率领的藏族土兵,“回军与角者为谁?巴州都士幽并儿。手中剩有枪半段,大呼斫阵山为摧[3]169”,然而由于清军战前的保密不严,被英军知晓进攻的确切时间,在城内设下埋伏,阿木穰以下一百余人皆英勇战死。面对外敌的侵略,作者不再以传统的夷狄眼光来看待这些少数民族战士,而是把他们看作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

  三、朱琦战争诗的特点

  (一)朱琦战争诗的人物塑造

  宗鉴成《怡志堂诗集•书后》说朱琦的诗“多表扬义烈,规切时弊,足资史册[6]266”。

  朱琦在诗歌中塑造了许多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抗敌的将士形象,同时也刻画出懦夫、民族败类的丑陋嘴脸。朱琦笔下的英雄事迹在对比中得到更鲜明的突显,如鸦片战争时期时任金华副将的朱桂,与敌人血战到底,宁死不屈,在《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中,朱琦先叙述了朱桂的英勇豪迈,“愿缚降王笞鲛奴,临阵独骑生马驹[3]170”,之后插入收复宁波三镇的事情,扬威将军奕经指挥收复宁波三镇,却惨遭失败,奕经战败后仓皇逃窜。这里朱桂的担当和奕经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战败的既成事实,朱桂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退缩,甚至委屈求和,而是临危请命“我有劲军人五百,自当一队往杀贼。[3]170”不仅朱桂如此,他的两个儿子也一样英勇“大儿善射身七尺,小儿英英头虎额[3]170”“枪急弓折万人呼,裹疮再战血模糊。[3]170”然而一面是朱氏父子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另一面确实将领的畏缩“红毛叫啸总戎走,峨峨舟山弃不守。[3]170”面对英国的侵略,浙江提督余步云未及交战,先竖白旗,慌忙逃窜。

  面对强劲的外敌入侵,有人逃跑、有人投降,也有一些人选择抗争到底,在生死攸关的环境中,很多人考虑的是自己个人的得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桂一家的英勇事迹更加值得称许。

  还有写台湾保卫战的《老兵叹》,作者以一个老兵的口吻叙述战争的经历,1841年英军进攻厦门主帅逃跑,把总林志独自冲锋杀敌“自称漳州好男子,当关一呼百鬼瘖[6]218”,然而在寡不敌众又缺乏援军的情况下,林志英勇牺牲,“可惜众寡太不敌,一矢洞胸肠穿出。转战转厉刀尽折,寸脔至死骂不绝[6]218”诗中在表现林志的英勇事迹时,也是在和主帅逃跑的对比中突显的。

  还有书写定海战役的长诗《王刚节公家传书后》,诗中着重书写了王锡朋、葛云飞、郑国鸿三位总兵的悲壮事迹,感人至深。战况极其惨烈,郑国鸿痛失右臂依然苦战,“郑帅断右臂,裹创强撑搘[4]11”。而当三位总兵在和敌人血战时,主帅弃战而逃,“大帅奔宁波,招宝旋倾颓……可怜损国威。”

  (二)与传统战争诗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中最早书写战争题材的是《诗经》,然而《诗经》中的战争诗基本都是写大众在战争中的共同遭遇,体现他们的共同感受。这种状况一直从《诗经》时代持续到西汉初才告结束,项羽的《垓下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个人化写作的战争诗。[7]11

  中国传统的战争诗,叙述战争的时候很少正面描写战争场面,略写战争过程,详写战争开端或结果。[7]18过度地描写战争的细节和过程,不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

  然而当诗人为了以诗歌表达“怨刺”之情,会对传统的诗教观有所突破,刻意在诗中描写战争细节,以起到感动人心的作用。

  朱琦为了在诗中突显将士们的英勇,将其牺牲的悲壮与惨烈详细写出,定海战役中葛云飞深陷敌阵惨遭杀害,“葛陷贼阵间,血肉膏涂泥……一酋自后至,剚刃裂其脐[4]11”;漳州好男儿在守卫厦门的战役中不幸牺牲,当时身中数箭,“一矢洞胸肠穿出……寸脔至死骂不绝[6]218”。

  (三)朱琦战争诗与诗史精神

  “诗史”作为中国诗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晚唐孟棨在《本事诗》中提出,到宋代广泛流行。《本事诗》评杜甫诗:“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8]15”学界一般认为“诗史”指诗歌由于真实具体地记录了当代时事,可以补史之缺,而兼具了诗学和史学的特质与功用。

  从朱琦战争诗歌的内容来说,多有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记录,如记录太平军对全州城大肆掳掠的《全州书事》。

  朱琦的战争诗不仅真实地记录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战役,同时也在诗歌中寄寓褒贬,如涉及太平天国的诗歌,由于朱琦是清代士大夫,深受儒家忠君观念的影响,他的诗歌自然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将太平军视为乱臣贼子。因此朱琦在诗中极力批评太平军给百姓带来的危害,朱琦对太平军的称谓是“穴鼠”,极尽贬低之能事。而这样的一群“穴鼠”因为凶猛的“枭狼”暂时隐蔽而得以横行霸道,大肆破坏。写太平军的破坏虽然只有“杀人如草菅,血流浩纵横”一句,却将太平军的残忍鲜明地突显出了。至于百姓受到的影响,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城中居民哭,客子终夜惊。官吏来巡城,巡城到天明。”城中的百姓昼夜哭泣,原因是太平军的官吏要来抓人,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诗句,而是先让读者看到百姓的凄惨,再叙述原因,这样诗歌的情感更为充实。

  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朱琦诗歌前后的一贯性,在描写太平军的残暴时,也同时写了抵抗太平军的将士们的英勇,诗中前半部分写到太平军所到之处进行破坏,而面对这样的局势,有一位勇士——蒋玉田挺身而出,投身平定太平军的战斗中,作者将两个场景放在诗中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叙事方式和朱琦之前写鸦片战争的诗歌有继承性。

  当南京被太平军攻陷时,朱琦写下《题金陵被难记抒愤》,诗中称太平军为“长毛骁贼[3]192”,太平天国“荒国伪号[3]192”,极尽贬低之能。

  在叙事长诗《感事》中,作者记录了鸦片流入中国,百姓吸食的危害,以及对之后鸦片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歌颂和投降派的批评。

  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下判断,而是把每个人物的不同事迹直接陈述在诗歌中,对比之下,好坏自然显露。一个“误”字,清晰地写出投降派的误国行为。

  面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一批有志之士看到危害,勇敢向朝廷进谏,如当时担任通政司参议的黄爵滋“通参轸民害,谠言进封匦。吏议为条目,罪以大辟拟。[6]217”皇帝派遣林则徐禁烟,割除弊病,“宣言我大邦,此物永禁止[6]217”朱琦在诗中选取代表性的事件来突显人物,把诗歌作为记录英雄人物的传记,打破了“诗”“史”的界限。《感事》诗中作者在末尾大发议论,表达强烈的情感,“微臣愤所切,陈义愧青史。苍茫望岭峤,抚剑独流涕[6]217”,继承了史书的表现手法。

image.png

  四、结论

  通过对朱琦战争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朱琦战争诗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真实地反映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情况,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亲历者,作者真实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作为士大夫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在诗歌中记录了时代的苦难,无愧于一代“诗史”的称号。

  参考文献:

  [1]王德明.清代粤西文学家族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8-180.

  [2]胡大雷,张利群,黄伟林.桂学文献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307-310.

  [3]陈柱著.粤西十四家诗钞校评[M].高湛祥、陈湘,校评.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4](清)林昌彝,著.射鹰楼诗话[M].王镇远,林虞生,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

  [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430-431.

  [6]朱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13册•怡志堂诗集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6.

  [7]王福栋.唐前战争诗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8]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M].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