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数字化交互雕塑艺术的前景与展望论文

数字化交互雕塑艺术的前景与展望论文

18

2024-06-19 11:34:4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过:“不论表现形式怎样变化,在真正的雕刻形象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其中包含有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回望雕塑艺术史,在现代主义形式之前几乎都是传统的具象雕刻,而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雕塑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伴随社会生产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创新。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过:“不论表现形式怎样变化,在真正的雕刻形象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其中包含有使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回望雕塑艺术史,在现代主义形式之前几乎都是传统的具象雕刻,而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雕塑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伴随社会生产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创新。

  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材料被发现、发明,新材料产生又反过来催生新的技术。雕塑界在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数字媒体艺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雕塑作品中,尤其在一些年轻的雕塑家群体中,具有科技含量的雕塑作品变得越来越多,他们使雕塑作品“动起来”。在新时代下的新交互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利用运动、声音、空间等元素为观众提供视觉或音频交互方面的反馈,使观众感觉自己可以与作品产生交流,能够控制作品产生的反应。

  一、交互式雕塑作品

  获得2019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优秀作品中就有一件交互式作品,其是叶孟达的《起源案例》(图1),作者关注物与我的关系,将石材这种自然物作为载体,但如何突破传统的石雕语言是一个一直困惑作者的问题,于是作者选用灯光和影像这一新媒体技术来呈现传统材料,这无疑给这件石雕作品带来惊艳的展现。光与石的结合是一种追求物与我的平衡状态,叶孟达的作品使石雕艺术迎来新的开始。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走过了14个年头,展览始终保持了规模大、前瞻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已经成为当代青年雕塑推荐的顶级平台。每年各院校推荐和入选作品运用科技、跨界(机械装置、声光电和3D、数字媒体技术)的作品比例增长明显,占总数的50%,这些作品所展现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含量显然是过去在传统雕塑知识背景下的雕塑家所不具备的。由此看出当代青年雕塑家们与时俱进敢于探索的精神。当代青年雕塑家越来越集中于对新材料、新时尚的关注;对雕塑与观众之间运动、交互关系的关注。

image.png

  再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实时交互式光雕塑—悉尼海港大桥。在2013年悉尼灯光音乐节上,悉尼海港大桥以交互式灯光雕塑亮相。Color The Bridge是由制作公司32 Million Lighting与英特尔公司历时两年合作创建的,拱形钢架是一个从数英里外都可以看到的巨大雕塑,用2000个LED和超过半英里的光纤覆盖桥梁的整个立面,灯光色彩由公众控制,人们可以使用大触摸屏创作自己独特的“绘画”,并在桥梁的标志性拱门上看到自己的作品。这在2013年是不敢想象的突破创举,它实现了巨大雕塑与数字媒体灯光的完美结合,让雕塑作品实时与成千上万的市民进行互动。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小的雕塑作品还是大的建筑雕塑,都实现了交互雕塑在特定场景中的应用。在近年来,雕塑艺术家们都偏爱将灯光影像和声音等数字化设备加入自己的作品中,赋予自己作品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同时观众也渴望拥有与艺术产生交流,与雕塑产生互动的机会。在当下的时代,数字化的理念正慢慢渗入到艺术的每一个角落,交互式的雕塑作品正慢慢走向大众。

  二、数字媒体对传统雕塑行业的冲击

  在数字时代下,新媒体科技对传统雕塑界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冲击,虽然很多雕塑家对新科技的了解有限,但是数字媒体已经发展到了不可忽视的时候。很多艺术家认为数字技术会对作品的原创性构成威胁,并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艺术制作。3D打印技术是当下非常火热的一项数字媒体技术,3D打印技术以计算机数据为基础,将虚拟数据转化为实物,直接跳过了传统复杂的雕刻过程。在雕塑创作的技术层面,3D打印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工具。在准备草图时,3D打印可以直接制作出许多生动的模型,供艺术家们精心挑选。3D打印技术会比传统雕塑节省大量时间,会使模型的建模更加丰富、生动、准确。除此之外,通过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等比例放大或缩小雕塑模型。面对3D打印技术的种种好处,不可否认这项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一定会对传统的雕塑手工业带来很大的冲击。诚然,人们会开始担心这项技术是否会完全取代传统雕塑?

  笔者认为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类,3D打印只能做到复制而无法做到创新和雕塑中的传神写照,人像艺术还是需要雕塑家们来塑造,因为这些雕像是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但机器没有情感。我们应该要充分地了解数字媒体这项新技术,并恰如其分地运用数字媒体的价值,数字技术和雕塑艺术之间不应该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新技术的到来会对雕塑行业带来冲击但绝不是被取代。

  三、数字媒体对雕塑的积极影响

  (一)数字影像可以作为雕塑的新载体

  当然,数字媒体技术给雕塑行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巨大的。数字影像可以作为雕塑传递信息的新载体。这是雕塑在新媒体领域的新改变,雕塑不再仅仅局限于雕与塑的传统手段,当代的新媒体技术、新材料、新科学的运用,赋予了当代雕塑新的价值、新的信息传递载体,它扩展了雕塑的表现形式。雕塑传递信息的形式可以转变为光影、影像,甚至是虚拟的交互装置,不必再拘泥于石塑、泥塑等传统雕塑形式。数字媒体技术使雕塑作品的形式更多样,内涵更丰富,实现雕塑与科技、雕塑与材料、雕塑与公共空间等多方面的融合。使艺术可以更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雕塑以一种交互的形式向人们解读艺术的魅力,这将是雕塑在当下环境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软件虚拟雕刻带来的便捷

  虚拟的数字化雕刻也为雕塑艺术家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与耗材。对于雕塑创作来说,艺术家们需要合适的空间环境和原材料才能进行创作。而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就会相对轻松,利用像ZBrush、3D Max、MAYA等这样的数字雕刻软件,艺术家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上进行草稿图的数字3D创作。数字创作非常节省时间与材料,在数字创作中可以不留痕迹地擦除、轻松更改材质、尝试不同的颜色以及在几秒钟内定位和调整对象大小。换句话来说,艺术家可以不受物质世界物理特征的限制随意地进行创作。

  不论有没有先进的技术,卓越的创作都可能发生,但如果能够尽快地学习并利用先进的技术,就能将完成这项工作的进程加速提前。

  (三)交互形式的雕塑可以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数字技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交互。它不像以前的技术一样,只是单项的传播和接受,而是形成一个交互的环境,让受众者成为交互环境中的一分子,目的是让接受者也可以成为创造者。这点对于雕塑同样十分重要,过去的雕塑艺术创作和信息传递常常都是单向的,都是人们去围绕着雕塑观看,企图去欣赏和理解雕塑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意境。这样做无疑是将不懂艺术的观众拒之千里,这也可能是雕塑展览观众日渐稀少的原因之一。在数字时代下,雕塑如果以多元化的数字形式出现,运动的雕塑、交互性的雕塑作品能够增加,这将让人人都有更多的可能性参与到雕塑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中,同时也积极响应了应国家所倡导的发展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艺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先生说过:“未来的艺术,不仅是用来观赏,还可以让观众浸润其中,体验其中;在浸润和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想象力,让情感得到释放。”

  交互性的雕塑对于公共空间设计更为重要,好的雕塑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场景的点睛之笔,充分地带动周围的客流量。在笔者看来,城市公共雕塑设计,首先要贴合环境,其次要突出人文特点,最后就是创意和与观众的互动性。例如在美国一个关于二战的博物馆的声音雕塑,Ghost Box(图2)是一个可玩的声音雕塑,它可以模仿二战时期的短波收音机,艺术家邀请用户触摸乐器零件来播放各种声音。在这个交互式声音雕塑中雕塑艺术家选择使用触摸板来完成与观众互动,再通过电线连接到铜管雕塑中。当欣赏者触摸这些分散的乐器零件时,铜管雕塑会播放不同编码传输的循环音频片段。这件艺术品的交互性和支持多人操作的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促使许多家长携带儿童一起参观和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这件交互式雕塑作品既能够很好地宣传文化教育,也为博物馆增加了游客流量。

image.png

       四、“交互式的雕塑艺术”发展潜力和远景展望

  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其实一直在与材料媒介打交道,古今中外的雕塑艺术家依然非常在意自己作品使用的材质,如若换成数字化的媒介来作为雕塑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传统的雕塑艺术家是否会接受?与其他的艺术品类相比,雕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雕塑艺术要如何保持自己在数字时代中的特点而不变成只是昙花一现?在发展数字化雕塑艺术的道路上还有非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传统与新事物的融合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新老雕塑艺术家为实现雕塑艺术的创新而共同努力。

  综上,笔者认为数字技术必将对于雕塑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它,并把它转化和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数字艺术创新了观众体验雕塑艺术的方式,这为雕塑艺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挑战和机遇。数字雕塑艺术还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它需要更多雕塑家参与,慢慢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才能推陈出新并不断创造。

  五、结语

  展望未来,笔者相信交互式的数字雕塑艺术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技术不会随波逐流,它将继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毫无疑问,传统和数字艺术创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需要想办法将它们结合使用,为当下的艺术环境不断创造新思想、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