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绘画在大学生工作坊的设计与应用探索论文

2024-06-18 10:56:44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
一、曼陀罗绘画与自性化
(一)荣格与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绘画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起到舒缓压力、增强自我、激发自性的目的。荣格作为曼陀罗绘画的先驱,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记录了他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从1918年开始绘制大量曼陀罗的经历:“开始画曼陀罗时,才看出一切,所走的各条道路、所迈的每一步又都返回一点,亦即复归中间。自己越来越明白,曼陀罗是中心,它代表一切途径,是通往中心、个性化的途径。”《红书》则展示了荣格绘制的曼陀罗绘画的草图与成品,以及其中的梦与思考。通过曼陀罗绘画,荣格完成了他的生命整合,明确了心理发展的目标是自性。
曼陀罗绘画从形式上看,由方圆结合的图形构成,其中可以绘画和填色,具有对称平衡保护的特点。荣格认为:“曼陀罗经常出现于心理紊乱的状态下。人们画曼陀罗的目的在于减少心理紊乱,实现内心秩序,虽然病人在意识层面未能意识到这点。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正是秩序、平衡与完整。”在圆里作画,就如同表达内心世界一样。因此,曼陀罗绘画也被荣格推荐给他的来访者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自性与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代表着自性的意象,本身作为一种整合的原型,具有独特的力量。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理发展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整合而独特的人。既要整合内在心理和外在世界的统一,并且使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在面对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时,有能力意识到并主动积极地面对和允许阴影的存在而不受干扰,注意力可以关注在自我需要关注的地方。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好处于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早期,面临着自我统一性的矛盾冲突。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等诸多环境的复杂影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各有不同,普遍包括人际关系、学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恋爱与性、家庭关系等心理问题。当生命不同阶段出现的创伤以碎片的形式存在时,曼陀罗绘画就能帮助整合与平衡。陈灿锐在整理荣格及后荣格学派的学者在曼陀罗绘画上的理论,强调了荣格曼陀罗-自性理论,并提炼出自性动力的七个阶段:保护,分化,凝聚,整合,指引,超越和开悟。同时,验证了曼陀罗绘画作为自性的投射工具,具有评估自我和谐的功能;在艺术表达性治疗技术方面,也具有促进自我和谐的功能。因此,曼陀罗绘画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而言,是具有高度适用性和积极引导性的。
二、曼陀罗绘画工作坊的设计
(一)主题设置
曼陀罗绘画工作坊的时间设定为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内容涉及六大主题,主要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根据发展心理学和荣格自性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采用了自我和谐量表和MBTI题库。从了解曼陀罗绘画开始,到使用曼陀罗绘画认识自己、走进家庭、发现情结、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最后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具体内容见表1。
(二)环境设置
选择学校的心理团辅活动室,每人一张便于移动的桌椅一体的椅子,桌面上准备得力12色彩色铅笔和多张画有圆圈的白纸。彩色铅笔是比较容易控制的材料,学生比较有熟悉感。空白的白纸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将椅子围成一个圆圈,每个成员都面对面,可以互相看到彼此的作品。圆形的安排也是让学生有安全感和秩序感。老师配备功放设备用来播放冥想音乐。
为了相对集中地对目标群体进行工作,采取十人封闭式团体进行。曼陀罗绘画工作坊在营造自由与保护的空间下,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基础,探索自我、寻求发展,以绘画的方式启动创意,释放自我,觉察当下。
在团体中,成员之间产生不同的差异与冲突,模仿与认同。通过与他人互动,参与者有机会尝试新行为,并接受来自他人对其行为的诚实反馈。由此,个体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并且增强自我与他人的认识。
(三)分享设置
根据陈灿锐提出的曼陀罗绘画四个层面的治疗模型:介绍作品、描述情感、自由联想和联系现实。笔者进行了细化和补充,让学生在团体分享讨论时能由浅入深、由细节到整体、由意识到无意识再回归意识的各个层面去观看和思考作品。分享讨论环节会邀请一位主要分享者,其他成员作为聆听者。在分享与聆听之间产生的互动在表2中呈现。
三、曼陀罗绘画在大学生应用中的优势
(一)画中有话
曼陀罗绘画不需要绘画者具备专业的绘画能力,只需要如实地参与,对所有学生都适用。曼陀罗绘画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具有非言语的特点,能有效减少面对内倾类型或防御较强学生时,无话可说或者回避言语的情况。在作品分享阶段,学生能在回忆和表述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与意识的变化。作品本身作为素材,调动了团体小组的感官体验,激起各自的想象和分享欲。曼陀罗绘画兼具投射和治疗的特点,使指导者在对作品有大致判断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治疗,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既避免了暴力分析,也避免了在作品分享过程中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的境况。
(二)不断深入
曼陀罗绘画的形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有彩绘曼陀罗,只需要在固定模板中填色并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除了在团体辅导中有老师的带领,曼陀罗绘画的简易操作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的绘制。以日记形式把曼陀罗绘画作为心情记录、舒缓压力的方法,在积累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看到个人的变化,也方便保留下来日后与咨询师进一步的沟通和探索。
四、结语
曼陀罗绘画操作简单,不易受场地限制,仅用纸笔就能够完成。但曼陀罗绘画分析师需要具备艺术和心理学双重的受训背景,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高,使得曼陀罗绘画的研究多体现在心理评估和治疗上,对于广泛的应用和实践还缺乏有效地实施。国内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孟沛欣等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面向在校学生的艺术治疗工作室。但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能够得到曼陀罗绘画等艺术治疗和心理支持依旧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层面可以多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科普,开办心理沙龙等。
根据国际表达性艺术分析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xpressive Arts Analysis,IAEAA)的定义:“表达性艺术分析与疗愈是指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中运用各种艺术媒介—绘画、音乐、舞动、游戏、叙事、书写等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及经验(意识与无意识),唤醒与启动创造性能量的流动,从而促进心灵的成长和治愈的方法与技术。”曼陀罗绘画作为表达性艺术其中的一种形式,在应用中可以与其他多种形式混合使用,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透过创作和观看,在积极想象中产生新的理解而达到人格整合。总之,曼陀罗绘画是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重要的辅助工具,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实现自性化的重要推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