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聚焦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论文

聚焦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论文

33

2024-06-18 10:28: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百万驻村干部以艰苦卓绝、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在乡村的山乡巨变中勾画的新时代最美中国的时代画卷。在文艺工作者的砥砺奋斗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如《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北方大地》《山海情》等,多部作品荣获电影“金鹰奖”“建党百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等奖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讲述城乡二元融合的发展历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实现中国式共同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百万驻村干部以艰苦卓绝、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在乡村的山乡巨变中勾画的新时代最美中国的时代画卷。在文艺工作者的砥砺奋斗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如《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乡》《北方大地》《山海情》等,多部作品荣获电影“金鹰奖”“建党百年全国优秀电视剧”等奖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讲述城乡二元融合的发展历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实现中国式共同体美学,又将情节置于深厚的历史岁月与广阔的中华大地之中,对普通群众与驻村干部以平视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他们在命运沉浮中的纠结,真实再现了历史长河中的人间烟火气息。

  一、城市现代意识与乡村乡土意识—从二元对立到逐步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农村建设改变了无数国人的命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百万扶贫干部与农民倾力奉献,乡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地区,也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城乡二元对立与意识割裂的情形呈现出逐步融合的趋势,表现为城市现代性与乡村乡土传统文化的包容并蓄与共同发展。深层次下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合”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释,实现中国式共同体美学。

image.png

  在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中,农民的自身意识得到了转变与强化。乡村人民不再是愚昧落后的代表,而是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自觉,在乡村振兴中表现为自强自立的新农村人民形象,具有现代文明意识,将农村的发展道路与现代性相融合,呈现出具有法律、绿色、互联网意识的新时代面貌。如电影《十八洞村》讲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在精准扶贫政策下与贫穷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电影从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真实情感切入,他在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他们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也最终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乡村振兴同时也改变了乡村的整体风貌,构建了浪漫与诗意的田园牧歌生活,打造了现代发展中的世外桃源。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2023年的年初热播,电视剧取材于乡村振兴和社会问题的现实根基,立足于中国式的生活思考和人生智慧。同时展现了大理乡村牧歌般风景与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传递出温情的人文关怀。在大理田园牧歌的生活之中展现多元化的人物图鉴,这些具有社会代表性的人物,互相倾诉自我的内心。在温情的大理田园生活之中,用充满人性的温暖表达诠释了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意义。除了男女主角,还有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刺绣中的怀兰老师;木雕坊里认真学习的谢晓夏,靠着直播和短视频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有白族的刺绣和扎染、云南的乳扇、鲜花饼、过桥米线等,这些都成了人们对世外桃源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二、山乡巨变中的基层驻村干部—聚焦小人物凝聚大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党和国家最伟大的事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之中,涌现了成千上万的基层驻村干部。他们以艰苦卓绝、敢打敢拼的精神风貌,在乡村的山乡巨变中勾画了新时代最美中国的时代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一线考察时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而在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中,对于基层驻村干部的形象塑造,创作者们没有拔高这些人物,而是用平视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他们在命运沉浮中的纠结、挣扎与抉择,甚至不回避他们性格中的缺陷。同时着重表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与精神境界,在驻村工作中敢于担当、敢于拼搏、敢于“啃硬骨头”,与当地村民同舟共济,在生活的脱贫过程中也实现了精神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基层驻村干部更是具有现代性科学技术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却能够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深入乡村带领乡村百姓奔向共同富裕。

  作为乡村振兴一线的无数的基层驻村干部,是一群普通人物的星星之火,汇聚起了燎原之火的壮美华章。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都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充分地体现精准扶贫政策施行以来乡村振兴的全面过程。影视剧拍摄与创作团队深入乡村,记录下点点滴滴诸多动人故事,以“再现社会现实”呈现出乡村振兴中的驻村干部普通而不平凡的人文情怀。如电视剧《三泉溪暖》讲述了山东百年古村三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他为了实现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幼有所学”的目标,在村里建设起了疗养院、乡村医院、中外合资幼儿园等,同时为了恢复非遗传承,力排众议修葺古村,最终实现了村民从生活富裕到精神富裕,共同大步迈入小康时代。电视剧展现了火如荼的绿色农业、电商经济、文化旅游等新农村产业建设,展现青年人劳有所获、梦有所归的幸福感。讲述了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土文艺,还原了当下乡村的真实面貌。更难能可贵的是,电视剧展现的是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和人情,“一株花开满坡香,一家煮饭四邻香”,昭示着传统民族情感中的“孝道”“邻里之情”“大同社会”。同时,影视剧采用多种表现方式,扎根基层,关注个体命运、聚焦乡村发展,向全国观众真实地呈映出我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以银屏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真实的乡村振兴主题教育课程,传递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团结一心的民族情怀。

  三、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民族情感—培育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乡村振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振兴,共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切实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类影视剧摆脱简单空洞的宣教式叙述,通过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以人间烟火气息拉近与观众的心灵距离。集中反映了当下乡村的时代变迁、风俗风貌、生活变化,具体展现了乡村的易地搬迁、产业转型、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以中国式智慧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乡村振兴类影视剧大都立足于各民族间携手共建、共同奔赴在康庄大道之上的主旋律,彰显浓厚的“家国一体”的传统底蕴。随着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的方兴未艾,在主题价值观上需要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创作者在文艺创作中既要突显文化自觉,也要符合观众在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在银屏文化建构中潜移默化地教育观众的人文审美和人文素养。在题材内容上,应海纳百川涵盖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汇聚历史与现代、现实与理想、乡村与城市等元素的多元并续,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展现传统文化中“合”的美学特征。

image.png

  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被人民日报评价为“唤醒人与乡土的情感连接,是乡村振兴题材的年轻化表达”,一经播出迅速引起全社会热烈反响。该剧以乡村田园的治愈风格构建群体记忆的向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国家意识形态时代内核,以人物群像塑造的小切口反映社会现实,敏锐地把握了乡村田园建设的时代热点,并站在年轻人的角度以艺术化手法呈现,展现了乡村建设的真实底色。《去有风的地方》将中国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融入情节之中,为全国观众展现了一个在当代快节奏社会下的美丽乡村,诠释了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新的城乡关系。《都是一家人》在2019年登陆央视黄金档,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同胞走出边疆乡村,到沿海开放城市进行创业生活的故事。《都是一家人》在反映少数民族当下生活方面有重大跨越。它不再满足于对一个或几个民族的生活、一个或几个民族的人物、一个或几个民族地区的古老叙事,而是选择了云海这样一个全新的、共同的、现代的、城市的空间,描写了汉、维吾尔、蒙、藏、回、撒拉、白、佤、赫哲等十余个民族的生活关系,塑造了众多民族在城市发展中所完成的交往、交流、交融与进步,体现出各民族兄弟姐妹正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地行进在共圆中国梦的征程上。《都是一家人》讲述了各民族间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再单独叙述单独个体的发展史,拍摄过程中涵盖新疆、云南、广东多地,再现了真情实景与民族风情,构建了多民族的精神家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过相关题材影视剧等多媒体宣传,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的文化教育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融入国家的政策方针,并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广大群众,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总体上而言,乡村振兴题材影视剧将情节置于深厚的历史岁月与广阔的中华大地之中,通过讲述城市现代意识与乡村乡土意识的逐步融合,展现山乡巨变中的无数平凡而闪耀的基层驻村干部,以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观众的家国情怀,以独特的中国式叙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