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校园场域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交融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为例论文

校园场域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交融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为例论文

34

2024-06-15 13:38:4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充分发挥民族音乐资源禀赋优势,以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沉浸式的多维举措,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将校园打造成各族师生感悟中华文化,增进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凝练校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有益经验,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校园民族文化交融高质量发展抛砖引玉。

  摘要: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充分发挥民族音乐资源禀赋优势,以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沉浸式的多维举措,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活动,将校园打造成各族师生感悟中华文化,增进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凝练校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有益经验,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校园民族文化交融高质量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校园场域;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文化交融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为教育引导全国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明确了实践要点。[2]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围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积极践行相关工作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充分汲取和活用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养分,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教育资源,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引领,为各族学生搭建了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校园润童心、可感知、能落地。

  一、政府在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

  (一)特色立法,加强保障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桂、滇、黔三省区结合部,境内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全县总人口43.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3]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复合性民族文化土壤孕育了丰厚的非遗资源,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作,为切实加强全县的非遗保护,高质量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提升县域文化品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非遗工作立法进程,于2019年出台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形成了从国家到县域的四级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本地“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有效促进了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image.png

  (二)政府建导,加大支持

  隆林各族自治县依托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的契机,树立打造民族文化强县战略目标,构建了县委统一领导、县政府牵头协调、文化部门履行主责、其他部门通大力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格局。除下拨财政资金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外,还科学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成立了隆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解决了基层非遗专业化人员缺乏问题。此外,隆林县积极组建隆林民族歌舞团,举办多民族传统节庆、民族文化展示周、文化艺术节,以民族艺术为载体,通过多元形式把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情搬上各类舞台,大力营造弘扬非遗文化的社会氛围,以此凝聚民族艺术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一线”多维: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

  (一)隆林新州三小基本情况

  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三小”)创办于198*年,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办学特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打造“出色三小、特色三小”为发展目标,构建了“三系列”工程:一是传承系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是开展读书、科技、文艺活动系列活动,通过活动让师生在科学、艺术、人文三方面不断提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为主线,体现学校“传承创新,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州三小少数民族师生众多,是典型的多民族学校。截至2023年1月,学校在职在编教师117人,其中汉族49人,壮族57人,苗族6人,彝族3人,布依族1人,仡佬族1人,少数民族教师占比58.1%;现有学生2546人,其中壮族1549人,汉族633人,彝族63人,苗族241人,仡佬族39人,瑶族3人,维吾尔族4人,布依族12人,佤族1人,土家族1人,少数民族学生占75.1%。

  新州三小在当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根当地丰沃的民族文化土壤,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通过创设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民族戏曲等特色艺术课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光彩。打造的壮族“八音坐唱”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获评自治区“壮族山歌传承基地”。

  (二)各级政府部门重视,提升民族文化环境

  近年来,新州三小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教育、民族宗教、文化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先后获得专项资金200多万元,以及民族乐器、民族服饰等支持,学校将党建文化、民族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建设,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并建设了多个非遗技艺传承基地与校园民族文化展厅,形成“和谐、和睦、和美、和顺”的文化氛围。学校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过程中,立足本土,贴近学生,创新活动,以民族艺术为抓手,彰显特色,奏出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美妙乐章。

  (三)加强教师思想引领,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隆林县打造了4个“同心文化载体”,同时在公园、社区、工厂等地设置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宣传长廊、设置宣传网红打卡点等,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民族团结宣传,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在此大背景下,新州三小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由学校党支部牵头,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组织架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直接分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工作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方针、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基本知识,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提升政治站位谋划工作、部署任务,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正确导向,加强全校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学校民族团结工作根基。

  (四)创新音乐教育模式,促进文化传承交融

  推动民间音乐与语文课程融合。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当地山歌和八音曲调来学唱古诗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其中以八音唱古诗《村居》、壮族山歌唱《绝句•迟日江山丽》、汉族山歌唱《自古百善孝为先》的语文实践课例最具代表性。此外,运用双语教学与音乐课程融合传承,因地制宜进行民族双语教学,开展民族语童谣、民族语读唱古诗、民族语和汉语音乐*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组织开发音乐校本化教程。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让歌声成为各族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校长亲自挂帅,培养和锻造了一支民族音乐文化研究型教师队伍,挖掘和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民族音乐,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编写了校本教程《五彩音韵在校园》,教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民族地域文化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涵盖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的经典山歌。通过音乐课堂将校本教程与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有效衔接,使民族团结教育更贴近学校学生的文化需求,学生在音乐中从小践行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学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真正在学生的幼小心灵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开展课外实践传承民族音乐。学校构建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平台,设置有民族政策宣传区、民族文化展厅、中华文化传承工坊、民歌社团等。学校教师通过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学、练、赛、展”,通过线上云端才艺竞赛,进社区公益演出,受邀到电视台表演,党旗下唱山歌主题活动等实践形式,推动课外实践与民族音乐活态传承相融合,进而引领校园风尚,培育学生文化自*和民族自豪感。

  (五)搭建多元宣传平台,实现音乐宣教格局

  新州三小领导层面高度重视,将音乐宣教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把音乐宣教任务落到实处。例如,宣传内容上求精,利用开展“三月三”传统节庆系列主题教育,学校组织各班级学唱各族山歌,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宣传内容上求精,组织教师编写民族团结歌曲《民族教育百花妍》,改编本地民族山歌,全校师生学习传唱;宣传载体上求新,运用**公众号等、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宣传学校师生民族音乐表演作品,以此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学生家长参与面,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新特色”。

  三、创新赋能:提升校园民族音乐文化交融高质量发展
      (一)打造复合型音乐人才队伍

  民族音乐教育是新州三小特色办学的关键,而音乐教师则是关键核心。该校现有音乐专任教师2名,虽有能歌善舞的任课教师兼职,但生师比例严重失衡制约着校园音乐文化传承和交融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音乐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百色高校层面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力度,积极协调实施教育人才“订单式”对口支援,有效增强隆林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地高校所属的音乐与舞蹈学院应积极落实相关合作共建协议,与当地教育部门主动对接,大力培养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急需紧缺的音乐人才,构建可持续性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为隆林县各级学校巩固拓展民族团结成果同文化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此外,应秉持“文艺育德”理念,高校积极发挥自身“大思政”教育优势,定期邀请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到校学习培训,提升民族音乐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创新协作能力,增强艺术类课程中的隐性育人成效,打造“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拓宽多层次音乐展演空间

  展演空间是地方文化、人文精神、风俗活动的重要宣传载体,体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非物质形态与精神意境,传递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场所。新州三小通过走向社区,走上舞台,走进“线上”等形式,初步构建了音乐文化展演空间,为本地各族群众提供了认识和了解隆林音乐文化的窗口。在此基础上,教育和文旅部门应主动发力,宣传好“新州三小样板”,进一步擦亮特色“展演名片”,积极推动新州三小歌队融入各级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民族音乐节、文旅表演项目;市、县博物馆与高校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联合打造“云展播”“民族音乐AR”“童声视频”等,在互联网、自媒体、虚拟空间让民族音乐“活”起来,多方合力拓宽展演空间,推动其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让其的生命力更强韧、更长久。

  (三)组建音乐文化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组建音乐教学科研平台不仅能创新不同层级学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及时补充前沿音乐理论知识,更能针对音乐实践活动成色进行检验与巩固。对新州三小而言,实践教学、田野调查已成为音乐科研的重要支撑,但借助外力推动科研创新并以此引领音乐人才培养尚有提升空间。因而,最大化发挥与当地高校音乐学院的合作共建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定期举办科研沙龙,联合开展*型科学研究,逐步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音乐科研创新平台,满足音乐文化事业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策略,彰显音乐文化科研的前瞻性、操作性与科学性,形成极具民族边疆地区特色的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精神融合平台,运用层次化与专业化相互结合的科研力量保护、传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

image.png

  (四)推进音乐交流向纵深发展

  2022年7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创新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广西出台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也明确“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跨区域交流的支持力度,优先布局青少年交流基地。”[5]新州三小具备高度的政治意识,浓烈的民族团结氛围,稳固的文化阵地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完全能对标相关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到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的工作中。建议自治区、市、县合力推动其成为各族青少年学生主题夏(冬)令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研学旅行等交流平台,不仅能强化该校音乐文化传承品牌化建设,还能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为更多民族地区学校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结语

  民族音乐是隆林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持续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亦是民族团结、包容、互*的映射。新州三小践行民族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正是基于伟大的国家力量,和谐的民族关系,丰厚的非遗资源。全校思想“一盘棋”,上下行动一条心,最大化汲取民族音乐力量,促进多元文化传承与交融是正确、成功、可持续的。音乐家李斯特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觉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6]实践亦证明,新州三小各族师生通过民族音乐传承,在学习交流、情感交流、审美交流中,走向“和合共声”的交融境界,在音乐世界中聚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强有力的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EB/OL].

  [2]孟凡丽.在有形有感有效上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2(12).

  [3]隆林概况[EB/OL].

  [4]五部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EB/OL].

  [5]广西出台“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桂在行动”实施方案[EB/OL].

  [6]陈斯.浅谈校园歌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