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秦皇岛地方普通话语调实验研究论文

2024-06-14 13:57:2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通过声学实验对唐山、秦皇岛地方普通话陈述、疑问语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唐普和秦普均未以时长作为区分陈述、疑问语调的线索;在陈述语调中,唐普和秦普阴平边界调的音阶均低于标普;秦普采用同时增加斜率和抬高音阶的方式构造疑问语调,而唐普则通过仅增加斜率的方式构建疑问语调;唐山、秦皇岛虽同属保唐方言,但其地方普通话却既有内部一致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摘要:文章通过声学实验对唐山、秦皇岛地方普通话陈述、疑问语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唐普和秦普均未以时长作为区分陈述、疑问语调的线索;在陈述语调中,唐普和秦普阴平边界调的音阶均低于标普;秦普采用同时增加斜率和抬高音阶的方式构造疑问语调,而唐普则通过仅增加斜率的方式构建疑问语调;唐山、秦皇岛虽同属保唐方言,但其地方普通话却既有内部一致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唐山;秦皇岛;地方普通话;陈述语调;疑问语调
“地方普通话”是方言区的人们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带有地域方言色彩的语言现象[1],是地方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标准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三类常态交际语言中,地方普通话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山市和秦皇岛市(除青龙满族自治县以外),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唐山和秦皇岛市方言均属冀鲁官话保唐片,唐山市辖区方言分属于蓟遵小片,而秦皇岛市辖区方言分属于抚龙小片[2],因此,其方言既具有一定的内部一致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受方言影响的地方普通话也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联系和差异。从这些联系和差异可以窥见两地语言发展的面貌,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两市的地方普通话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关于唐、秦两地语音的研究基本仍以两地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大体集中于对该地区方言音系的描写。最有代表性的是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合作编写的《昌黎方言志》[3],对昌黎方言的声、韵、调等语音现象做了详细描写和分析。此外还有对唐、秦某地区音系进行的描写;对唐山市辖区内县/区的方言声调情况进行的研究;对唐、秦等地方言的音段特征进行的研究等。在上述的大部分研究中,基于传统的定性研究较多,基于实验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大部分的研究仍集中于音段层面,对于超音段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声调和连读变调层面。及转转、闫锦婷对唐山方言语调进行的初步研究是目前能检索到的为数不多的针对该地区方言语调进行研究的文章[4]。而对该地区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则暂未查阅到。因此,从对该地语言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文化保护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对唐、秦两地地方普通话的语调特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一、实验设计
1.实验方法
林茂灿、江海燕均指出汉语的声调和语调在句末边界调处发生叠加[5][6]。边界调起区分陈述和疑问语气的作用。普通话中的阴平调属于静调(static tone),唐山方言的阴平调是一个略有坡势的升调[6],故本文对句末为阴平调的陈述和疑问语调在地方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及地方普通话内部之间的差异进行考察,更便于见微知著。
综上,本文设计了句末为阴平的陈述、疑问句各5句。其中,陈述句均以提问导出,疑问句后均配合有另一短句用于构建语境。通过提问和其他短句的语境构建,使句子焦点都处于句末阴平调处,以此来消除焦点位置的差异对句末边界调可能造成的影响。本实验设计的陈述、疑问样本句及其语境如下表1,其中有下划线部分是实验要考察的边界调所在位置。
2.发音人
本实验的发音人分为三组,分别为:秦皇岛市区发音人、唐山市区发音人、标准普通话对照组发音人,每组发音人均为一男一女,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其中,秦皇岛市区和唐山市区发音人均为当地出生、当地长大,既会普通话又会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带有方言色彩的地方普通话的语言使用者。标准普通话对照组发音人的普通话水平均为一级乙等。
3.数据测量与处理
本实验主要从音高和时长两个方面考察唐山地方普通话(下文简称唐普)、秦皇岛地方普通话(下文简称秦普)和标准普通话(下文简称标普)之间的差异。
(1)时长数据
本实验测量并计算边界调所在音节的相对时长数据,其计算公式为:边界调的相对时长=边界调时长/句中各音节的平均时长×100%。
(2)音高数据
首先,提取边界调处韵母稳定段的10个均分点的数据,再将其归一化处理为半音值,计算公式如下:st=12*log2f0/fref。其中,f0为提取到的实际基频值,fref为参考频率,本实验中男发音人的参考频率设置为60Hz,女发音人的参考频率设置为100Hz。
为进一步考察唐普、秦普和标普边界调的音高差异,本实验还进一步计算并比较三者边界调的斜率差异。斜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斜率=(末点高音-起点高音)/音节时长。
二、实验结果
1.唐普、秦普、标普的时长比较
表2列出了唐普、秦普、标普边界调的相对时长均值,对陈述语调中三者的边界调相对时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类边界调相对时长存在显著差异(F(2,27)=8.442,p<0.01);成对比较发现,秦普边界调的相对时长显著大于唐普和标普边界调的相对时长均值(p唐-秦<0.05;p秦-标<0.001),而唐普和标普的边界调相对时长无显著差异(p唐-标>0.05)。对疑问语调中三者的边界调相对时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边界调相对时长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F(2,24)=1.365,p>0.05)。
另外,分别对唐普、秦普、标普在两种语调条件下边界调的相对时长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唐普的陈述与疑问语调在边界调的相对时长上无显著差异(t=1.168,p>0.05);秦普的陈述与疑问语调在边界调的相对时长上无显著差异(t=1.752,p>0.05);标普的陈述与疑问语调在边界调的相对时长上无显著差异(t=0.484,p>0.05)。
以上结果说明,虽然在疑问句中,秦普边界调的相对时长显著大于唐普和标普边界调的相对时长,但其可能是由于发音人的发音习惯或样本量等原因造成的,换言之,无论标普、唐普还是秦普,均未以时长作为区分陈述、疑问语调的线索。
2.唐普、秦普、标普的音高比较
图1为唐普、秦普、标普在陈述语调中阴平边界调的基频曲线走势。如图所见,标普和秦普的阴平边界调调形曲线整体均较为平坦,起伏变化不大,二者呈大体平行趋势,从均值上看,秦普与标普陈述语调的阴平边界调在音阶上有一定差距,标普的音阶高于秦普;唐普的调形曲线变化较大,调形曲线前半段较为平缓,后半段快速上升,最后稍有回落。
图2为唐普、秦普、标普在疑问语调中阴平边界调的基频曲线走势。如图所见,三者均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标普的上升趋势最为平缓,唐普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从起点音高看,标普的起点音高最高,其次是秦普,唐普最低,而三者的末点音高位置非常趋近。
表3为唐普、秦普、标普边界调音高及斜率均值,对陈述语调中标普、唐普和秦普的起点音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边界调起点音高有显著差异(H=10.346,p<0.01);成对比较发现,标普显著高于唐普和秦普的边界调起点音高(p标-唐<0.01,p标-秦<0.05),而唐普和秦普的边界调起点音高无显著差异(p唐-秦>0.05)。对陈述语调中标普、唐普和秦普的末点音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边界调末点音高有显著差异(F(2,17.095)=9.293,p<0.01);成对比较发现,唐普、标普均显著高于秦普的边界调末点音高(p唐-秦<0.05;p标-秦<0.01),标普和唐普的边界调末点音高无显著差异(p标-唐>0.05)。对陈述语调中标普、唐普、秦普的斜率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斜率均值有显著差异(F(2,14.663)=5.803,p<0.05);成对比较发现,唐普的斜率均值显著大于标普和秦普的斜率均值(p唐-标<0.05,p唐-秦<0.05),而秦普与标普的斜率均值无显著差异(p秦-标>0.05)。
对疑问语调中标普、唐普和秦普的边界调起点音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边界调起点音高有显著差异(F(2,16.309)=10.669,p<0.01);成对比较发现,标普的边界调起点音高高于唐普、秦普的起点音高(p标-唐<0.01,p标-秦<0.01),唐普和秦普的边界调起点音高没有显著差异(p唐-秦>0.05)。对疑问语调中标普、唐普和秦普的边界调末点音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边界调末点音高没有显著差异(F(2,15.260)=1.859,p>0.05)。对疑问语调中标普、唐普和秦普的斜率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发音人的斜率均值没有显著差异(F(2,26)=2.623,p>0.05)。
此外,分别对标普、唐普、秦普在两种语调中的边界调起点音高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标普、唐普在两种语调下边界调起点音高均无显著差异(t标普=-1.884,p标普>0.05;t唐普=-0.681,p唐普>0.05),秦普的疑问句边界调起点音高高于其陈述句边界调起点音高(t=-2.554,p<0.05)。分别对标普、唐普、秦普在两种语调中的边界调末点音高分别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标普、秦普的疑问句边界调末点音高高于其陈述句边界调起点音高(t标普=-5.218,p标普<0.001;t秦普=-6.673,p秦普<0.001),唐普在两种语调下边界调末点音高没有显著差异(t=-1.184,p>0.05)。对标普、唐普、秦普在两种语调中的斜率分别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标普、唐普、秦普在疑问语调中的斜率均大于其在陈述语调中的斜率(t标普=-3.951,p标普<0.01;t唐普=-2.111,p唐普<0.05;t秦普=-4.8**,p秦普<0.001)。
三、讨论
首先,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唐普与秦普陈述语调的调形与其单字调的调形基本一致[4],即在唐普中,阴平是一个前半段平缓,后半段略呈拱形的升调,而在秦普中,阴平是一个平调。其次,秦普采用了同时增加斜率和抬高音阶的方式构造疑问语调,而唐普则通过仅增加斜率的方式构建疑问语调,同时,在疑问句中,阴平从起点到末点均呈现上升趋势。
此外,与标普相比,在陈述语调中,唐普和秦普阴平边界调的音阶均低于标普,而在疑问语调的起点位置,也发现了此项特征,从疑问语调构造方式来看,虽然本实验中的标普仅采用了增加斜率的方式,但前人研究也发现了可以通过抬高音阶或既增加斜率又抬高音阶的方式构造疑问语调[5][6][7],也就是说,唐普、秦普均采用了标普构造疑问语调方式中的某一种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1)唐普和秦普均未以时长作为区分陈述、疑问语调的线索;(2)在陈述语调中,唐普和秦普阴平边界调的音阶均低于标普;(3)秦普采用同时增加斜率和抬高音阶的方式构造疑问语调,而唐普则通过仅增加斜率的方式构建疑问语调;(4)唐山、秦皇岛虽同属保唐方言,但其地方普通话却既有内部一致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章太.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1990(04):27-2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昌黎方言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4]及转转,阎锦婷.唐山方言语音和语调的实验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40(01):5-9.
[5]林茂灿.疑问和陈述语气与边界调[J].中国语文,2006(04):6*-376+384.
[6]江海燕.汉语调调问题的实验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郑梅,曹文.普通话阴平单音节句语调实验研究——汉语声调和语调关系的再考察[J].汉语学习,2018,(02):7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