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傩文化的保护与当代发展论文

傩文化的保护与当代发展论文

42

2024-06-14 10:54:43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傩文化,是我国古老而神秘的一种祭祀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以及西南等地区,在古代主要是驱鬼邪,迎天神,人们希望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保佑来年平安健康,远离灾魔,后逐渐演化为多种多样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在传播和保护傩文化方面,还有所欠缺,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傩文化、傩舞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南丰傩舞的发展以及所遇问题入手,对南丰傩舞文化进行探讨,以此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

  摘要:傩文化,是我国古老而神秘的一种祭祀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黄河等流域以及西南等地区,在古代主要是驱鬼邪,迎天神,人们希望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保佑来年平安健康,远离灾魔,后逐渐演化为多种多样不同的传播方式。但在传播和保护傩文化方面,还有所欠缺,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傩文化、傩舞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南丰傩舞的发展以及所遇问题入手,对南丰傩舞文化进行探讨,以此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傩文化;傩舞;保护与发展;南丰傩舞

  一、傩文化的历史形态

  古代的傩文化可分为两大方面,一面是为帝王送葬,二是驱傩避难,为人们消病去灾,两者都于祭祀礼乐有关。我国的傩种类繁多,同时又各有特点,按照表演受众不同分为了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寺院傩,按照表演不同的形式分为傩庙、傩面具、傩舞、傩服饰等。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自夏商周到汉朝,皆有傩舞。《周礼•夏官•司马下》言:“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未裳,执*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1]”,记载了周代傩已被列为礼制范畴,属于宫廷傩仪表演,并有着等级严格的祭祀仪礼,傩,左右两边分别为亻和难,意味着的是人避其难,这就是傩的由来。

  二、南丰傩舞的表演概述

  (一)南丰傩舞的历史

  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留下的习俗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不复存在。而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有这么一个村庄,被誉为汉族最后的一个部落,在当地流传着戴上面具是神,脱下面具是人的古话。傩舞不仅仅是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被世界联合国评为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傩文化的保护与当代发展论文

  南丰傩舞起源于汉代,属于民间傩的一种,傩舞的发展根据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态度也大不相同,在汉代,官方对傩文化的态度十分开放,到了宋朝时两帝诏封过军山神吴芮,是他在汉初将傩文化传入南丰地区,同时由于宋朝的歌舞表演以及经济的空前发展,使得傩舞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逐渐成熟[2]。但是到了元代,由于执政者的文化传统与汉族不同,傩文化曾一度停滞不前。在近代南丰傩舞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繁荣,在20世纪九十年代文化部把南丰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目前南丰傩舞还保留有100多个原生态的傩舞节目,2000多枚面具,至此南丰傩舞开启了它新的篇章。

  (二)南丰傩舞的表演过程

  石邮傩舞历史悠久、古朴神秘,傩舞仪式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个环节[3]。在南丰石邮村戏班保持着氏族制度,具有族傩的特点,傩班一般是六到八个人,石邮村采用古朴的头人制,即石邮村的传承人为固定的八位,按照顺序分别为大伯至八伯,同时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邮村傩舞文化的规范性与传承性[4]。

  傩舞的第一个环节起傩,从年三十开始叫做起傩,年三十的一大早,傩班开始准备,傩班净手净身后,由班主带领全体傩班弟子到傩神殿集合,从神坛阁把封存在傩神庙内的十三个面具取出,依次挂在傩神的神台上,从年三十起,神台上的蜡烛彻夜不灭,一直到活动结束才熄灭蜡烛。大年初一开始全村陆陆续续到傩神庙上香点蜡烛,来给傩神拜年,保佑祈求风调雨顺。

  第二环节跳傩,跳傩是傩舞文化中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用舞蹈进行表演,其中节目有:开山、雷公、祭刀等。节目开山时而蹲起跳跃,时而猜拳斗酒,开山反映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舞蹈步伐方面采用跳蹲,跳吸等步伐,舞姿跟随着音乐律动,强弱分明,同时手持工具采用开山钺劈坎,旋转舞动等动作[5]。跳傩的时间也是严格限制的,一般是从初一到十六。

  第三个环节搜傩,到了正月十六回村搜傩,搜傩是傩舞的核心,搜傩的仪式感十分隆重。搜傩也是典型的古傩“索室驱疫”仪式。“搜傩”,主要仪式有:请神、判筶、吃起马酒、上马、搜傩、参牌坊、下马。大约在晚7点半过后,就开始了请神起马的仪式,开始是由主持者念《傩神太子鸣词》,随后开始掷判筶,若掷成阴阳筶,则可以继续仪式。之后在全村挨家挨户进行搜傩,同时家家户户在门口迎接,在经过孝行坊、烈女坊、世科坊等牌坊前,傩班须进行参拜,放炮唱诗,正印证了当地的古话,一面鼓,一面傩。一放爆竹就跳傩。

  第四个环节圆傩是在元宵后一至三日进行,圆傩仪式有:参圣像、回殿、吃傩饭等。其中各家搜傩是重点,由钟馗(大神)和大鬼(小神)进厅堂搜鬼,有的人家还要搜房间,传承古傩索室驱疫仪式。最后上殿,把傩面具放回傩神庙阁楼之中,至此,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全部圆满结束。

  三、南丰傩舞的传承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于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高度的重视,也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传承保护方面南丰傩舞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南丰傩舞的表演环境恶化,包括不局限于历史、受众、习俗等。而使得南丰傩舞保持了历史感、豪放的生态风格的关键在于其所在的地理农耕条件,以及《南丰县志》中所写的“吾乡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传承[6]。随着现代社会的快时代文化娱乐冲击,南丰傩舞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人们的价值观念改变,信奉傩神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少,南丰下面的各村庄的傩文化也是如此,后继人才匮乏、经济保障较少、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摆在眼前,这导致了傩舞傩文化的发展困难重重。

  (一)后继人才缺乏,吸引能力差

  由于南丰傩舞傩班人员大都是社会上的农民,大部分年龄都是五十上下,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已步入古稀,各傩班年龄偏大,存在年龄断层,青年人不愿意去学习傩舞文化。南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当地人的收入普遍偏低,许多青年劳动力流出,长期在外务工,使得傩舞艺人缺少时间传授技艺,同时由于现代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以至于缺少归属感、缺少傩文化的认同。

  后继人才缺乏的还一个原因是按照当地习俗,一户人家只能一人进入傩班学习,而且是只有傩班弟子才能学习,导致了傩班并没有大规模招收弟子学习,当地学校曾经开放过傩舞课程,但学习人数少,大部分都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规模和专业程度较低。

  (二)传承保障较低,经济基础弱

  在保障方面,经济资金不足,虽然南丰傩舞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南丰县的政府支出中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执行情况在2022年支出477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4.94%,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5395万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占比只有百分之1.343%,与2015年的1.4%占比并无太大变化[7],同时在这支出中,很大部分是作为当地广播电视以及其他文化活动支出,当地的傩文化资金较少,这也就导致了傩舞无法吸引青年人,青年人表现性不高。

  在傩舞人数方面,南丰傩舞人数高达2000人,但是代表性传承人较少,其他傩舞艺人并未有其他财政支柱以及授予的称号,傩舞在石邮村作为吴姓宗族的家傩,从明朝宣德年间,石邮吴氏世祖太尹公吴潮宗在广东潮州担任县令开始,他从潮汕地区将傩舞发扬到南丰石邮。在石邮村吴家为傩班活动收集活动经费,其中只有前三的大伯可以教徒,傩舞作为一个团体舞蹈,更应是多人合作,并不是少数人的舞台,但也正因为是头人制度,正是他们的坚持,才让石邮傩舞传承了下来,头人制度固有因循守旧的一面,却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保护好南丰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有利也有弊。

  (三)传播方式单一,推广能力小

  在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播方式多元化显得至关重要,在过去传统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头和书写的方式,通过师傅或是长辈口述故事、方法代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利于传播的速度和广泛度。

  在对傩舞进行传播时,应需借助网络等数字化传播,南丰傩舞的传播方式力度不够,在利用互联网传播时,效果不佳,关注度也不够。应在各大平台应专门设立账户,建立起集视频、文本、图片、歌曲为一体的数据中心,同时利用好大数据,精准投放观看人群,丰富传播媒介。

  四、南丰傩舞未来发展策略

  傩舞的发展一是离不开自己本身的传播,二是需要借助现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加入学习,以此和旅游业挂钩,以此循环,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会走的更广更远,从而达到传播发展传统文化的目标。

  (一)加强新旧媒体传播

  首先新媒体是指在现代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方式下的传播形态,其传播的新在于是一种新的环境,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像网络媒体、自媒体等。而传统的传播媒体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装置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的媒体以及平台[8],例如报刊,通讯,广播等。南丰傩舞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背景下,同时也需利用好新媒体,如之前的航拍中国,江西第十一集中专门介绍了南丰傩舞,在央视四套的《走遍中国》中也有专门介绍,还有在2023年的央视小春节中的《节气舞》节目,就是利用傩舞文化进行传播。

  其次在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有部分影像往往只注重视觉冲击的效果,甚至是通过低俗夸张的方式以此吸引观众,导致传统文化陷入低俗化、娱乐化的漩涡之中。在运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一方面是利用观者对传统文化喜爱的流量热度,另一方面是在综合观者的需求、兴趣精准定位,增强非遗傩舞传播的有效性,使传播更具有针对性。

  最后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福建游神文化的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宗族文化,仪式感满满,在音乐方面,在短视频平台有着专属的音乐。在形象方面,有着和观众交流的马夫栩栩如生。游神文化利用群体参与感,做好特色传统文化,可以说游神文化与傩舞有异曲同工之妙,游神中的游是巡游本村的意思,保佑乡里乡亲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民众平平安安。南丰傩舞也可借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地域IP形象。

  (二)完善傩舞传承制度

  首先好的传统文化,都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炼,而在这磨炼的过程中,传承制度显得至关重要,缺少规范性的传承制度,会使得传统文化破碎,甚至是断裂。

  其次在经济方面,傩舞的传承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并且在傩舞传承中缺少保障补贴制度,一切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都是离不开经济基础,补贴制度不仅是一种保障制度,还是对于傩舞的一种认可支持。在补贴方面还需建立起反馈机制,互相监督,对于积极弘扬发展的艺人进行奖励。

  最后在教育方面,应积极从小培养传承人,南丰傩舞能够传承到今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在当地群众基础广泛,当地认可度高,因此,应积极进行传播活动,开放傩舞的教学,在南丰开设傩舞进校园活动的同时,把傩舞当成一项事业,不单单只是兴趣爱好,应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傩舞文化中。

  (三)发展傩舞旅游产业

  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傩舞傩文化产业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的,可以体现在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文化交流、地方形象等多方面。发展好旅游产业与傩舞结合,是对傩舞文化和地方的双重利好。

傩文化的保护与当代发展论文

  其次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利用好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将文化和旅游活动联结起来,在线上可以设立傩舞线上文化馆,利用VR技术,使得旅游和傩舞结合,同时在在线下开设傩舞体验中心,面对面交流体验傩舞文化,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拉进体验感受距离[9]。

  最后在发展傩舞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商业的资本力量,利用好旅游的商业属性进行合理的开发,改变南丰傩舞的艺人自给自足的模式,在推动经济的过程中,增加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是可以和文创品牌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属于具有本地特点的IP形象,具有特色的面具,服饰等都可作为商品进行开发,加上现代的传播方式和现代的审美,激发消费者游客的购买欲望以及发扬傩舞傩文化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还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历史感,保护住南丰傩舞的内涵。

  五、结语

  在这样一座以南丰蜜橘而闻名的三十多万人口的小县城,想要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方式,实属不易,也正是这种傩舞代代的传承,为傩文化发展添砖加瓦,在南丰,傩文化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向往,更多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支持与热爱。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加剧,南丰傩舞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只有抓住机遇,完善傩舞艺人保障制度,拓宽傩舞的传播路径,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发展傩舞旅游产业,才能使得南丰傩舞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谢旖旎.江西萍乡石洞口傩舞舞蹈动作特征及文化体现[D].江西师范大学,2021.

  [2]任鑫.表演者视角下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23,(19):80-85.

  [3]熊益鸣.江西省南丰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D].南昌大学,2023.

  [4]艾薏.“非遗”视角下南丰傩舞的艺术特征及其传承现状[J].戏剧之家,2023,(35):115-117.

  [5]刘永红.江西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06):85-88.

  [6]姚远.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28):163-165.

  [7]南丰县人民政府财政预决算关于南丰县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jxnf.gov.cn).

  [8]章频.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选择[J].传媒论坛,2019,2(06):100+102.

  [9]宋佳.浅析傩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9,(2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