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文化的视觉符号设计研究论文

2024-06-13 10:15:15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城市符号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城市意蕴、文化表达和社会认同的重要体现,通过特定的文字、符号、标志等传递背后的文化价值。文章旨在对阿姆斯特丹城市符号中的文化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符号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在视觉符号设计的基础上,总结相应的设计方向与传播策略。
摘要:城市符号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城市意蕴、文化表达和社会认同的重要体现,通过特定的文字、符号、标志等传递背后的文化价值。文章旨在对阿姆斯特丹城市符号中的文化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符号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在视觉符号设计的基础上,总结相应的设计方向与传播策略。
关键词:视觉符号设计;城市文化;城市形象;阿姆斯特丹
城市是人类文明精神象征,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气息和记忆,而城市符号作为城市重要的精神内核,承载了城市文化与人文情怀,其文化符号的建立与传承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20世纪,著名建筑学者凯文•林奇曾发表出版《城市的意象》一书,该书前瞻性提出了“城市形象”定义:“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社会的一个有力象征,如果它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就会有更强的表现力。”[1]这也为城市视觉符号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像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梅顿•戈拉瑟在早期所创作的“我爱纽约”视觉符号,一度成为振兴纽约经济、重振人民情感的精神图腾;被称为“欧洲之门”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以“马德里的拥抱”为出发点,通过一座彩虹构成拥抱之态的图形设计,表达城市“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的精神特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传奇标语“I am sterdam”,通过文字的巧妙变化一语双关,不仅展示出城市的包容与活力,也凝聚了荷兰人的自豪与热情。在城市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国家逐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并且与当地著名的文化图腾、建筑、艺术、景观等紧密相连。它们伫立于城市的街巷之中,见证着城市的历史沿革,同时,这些符号也在持续演变,传递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城市文化与视觉符号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麦克•费瑟斯通曾言:“城市总有自己的文化,甚至从文化主义出发,我们可以说城市中的那些空间构型、布局设计,恰恰是具体文化符号的表现。城市形象塑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对城市文化符号中城市公众信息系统的整合与艺术化处理。”[2]其中城市文化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城市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城市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城市文化的“皮相”,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地标建筑、城市道路、草木鲜花等可感知和有形的基础设施组成,最直观地体现城市形象的异质性。社会文化反映了当下社会群体的情感认知和共同记忆,而地域、民族或群体的特征赋予了社会文化独特的风貌特色,是城市之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呈现。社会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独特性的根基,通过数百年的沉淀,最终凝聚成为城市的象征符号。而城市精神文化则包含了城市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精髓,它对城市的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物质文化、城市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文化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城市物质文化为城市的精神文化提供了基础和土壤,而城市精神文化则在城市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城市更高的内涵和意义,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特质,塑造了城市的独特魅力。[3]
城市文化在形成发展中,必定需要视觉语言的传播,而符号的介入,有力的为城市文化视觉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从符号学角度来看,符号作为视觉传播的要素,是信息重要的形式表达。人们善于将约定俗成的内容符号化,它具备可以被感知的客观形态,既是物质象征的载体,也是精神内涵的外在表达。可以看出城市文化与视觉符号具备结合的可能性,根据符号的特性与城市文化的不同维度,视觉符号可以为城市文化提供了“有形”的外在形象、设计师通过提炼并概括内涵,运用图像、文字、色彩等视觉化手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深刻的视觉印象。无论是建筑、艺术作品、标志性景点、特色美食等,这些城市符号成为人们对城市的认知、记忆和情感投射,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多元呈现,也为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城市文化和视觉符号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城市的意义与内涵。
二、基于阿姆斯特丹城市文化的视觉符号分析
阿姆斯特丹作为荷兰王国的首都,起源于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有着钻石之都的美称,是世界著名国际旅游大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全球知名的文化艺术场所而闻名。
起初阿姆斯特丹只是大西洋西岸的一个小渔村,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经坎坷与挫折,饱经荣耀与辉煌,最终变身为国际大都市。随着时间的沉淀,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文明,包括历史悠久的运河网;“艺术界的梵蒂冈”国立博物馆;随处可见的“×××”符号;一语双关的slogan“I amsterdam”;以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那一抹经典的橙色等。当提起这些视觉符号,便能简单勾勒出阿姆斯特丹多元开放、自由热烈的形象,触及深远的城市记忆,使人们在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共鸣。
(一)“×××”标识
1505年,还是钓鱼小镇的阿姆斯特丹就将这三个“×形”选为船旗符号,1975年阿姆斯特丹将“×形”作为核心元素运用于市旗之中,2014年,阿姆斯特丹通过城市形象设计活动遴选,正式将“×××”符号确立为城市品牌标识,一时间城市的各个角落、路标、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各类宣传视觉系统中,都能看到粗体“×××”的符号。关于“×××”含义的说法众说纷纭,大概有三种说法:其一,“×××”代表“水患之痛”“火灾之痛”“瘟疫之痛”,不仅是这座城市伤痛的提醒,而且是阿姆斯特丹历劫重生的见证,象征着阿姆斯特丹人在经历灾难后仍然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其二,“×××”起源于圣安德鲁“×”形十字架,代表坚定不移的信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阿姆斯特丹的盾牌装饰元素之中。其三,“×××”代表着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阿姆斯特丹激活了与自身城市文化相连的符号,让城市历史贯穿在这一深入人心的符号中,成了许多人心中阿姆斯特丹的象征之一,代表着阿姆斯特丹的独立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自由的思想,是阿姆斯特丹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阿姆斯特丹的橙
在荷兰,从郁金香盛开的绵延花海到国王节上人潮洶涌的橙色狂欢,从荷兰国家足球队的“橙衣军团”到国际机场引人注目的导视系统,皆是极具视觉冲击的橙色。色彩作为视觉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承载着丰富文化和深刻情感内涵,荷兰橙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荷兰的皇室,即奥兰治王室,在英语里,“奥伦治”是橙色的译音,有一语双关之意。同时橙色对于荷兰人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颜色符号,他们认为橙色不像红色绚丽,又比黄色明艳,它代表了温暖、自信、欢快等,散发着充沛的活力,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可以看出,色彩反映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政治,是民族审美共性的结晶。荷兰每年的4月27日是国王日,当天为了庆祝国王的生日,阿姆斯特丹将沉浸在欢乐的狂欢气氛之中。荷兰民众会穿着橙色的西装、裙子,在各式各样的橙色物件之中穿梭、游玩、欢呼雀跃,高喊着“橙色至上”的口号,沉浸在橙色的狂欢中。色彩引导人们的主观情绪,营造空间氛围,荷兰橙不仅是荷兰人的情感表达,也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阿姆斯特丹通过橙色这一高度凝练且极具风格的色彩符号,打造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市形象。荷兰橙引领潮流,契合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形象定位,保留了悠久的历史底蕴,也准确地捕捉了城市的特征色和主导色,凸显特色并彰显城市功能,展现了阿姆斯特丹自由、活力、开放的特质,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包容度、民众的参与度以及对城市的归属感。这样的色彩符号不仅满足了人们心理与精神需求,也成为促进人、城市、国家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精心打造的色彩符号成了城市文化的象征,为城市注入了独特的活力。
(三)“I am sterdam”标语
城市的标语不该只是一个是冷漠而疏离的存在,而应该注入有温度的意识感知与共鸣。作为一座国际化的都市,阿姆斯特丹的标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书写着城市的故事,他们对这座城市充满热爱,为之感到骄傲,为阿姆斯特丹注入了一种别具魅力的、富有趣味的灵魂。“I amsterdam”巧妙地将“Amsterdam”中的“am”与英语第一人称中的“I am”融为一体。不仅代表了“我是阿姆斯特丹”,同时也意味着“我是阿姆斯特丹人”,一语双关,直戳人心。这个巧妙的结合不仅强调了个体与城市的紧密联系,还在情感上拉近了人们与这座城市的距离。此后,政府将“I amsterdam”注册成了商标,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部分。同时,在位于市中心众多博物馆林立的博物馆广场建立了“I amsterdam”雕塑地标。地标使用文字这种直截了当的形式,作为雕塑的主要元素,呈现出现代、简洁的外观形象,色彩上以红色的“I am”和白色的“sterdam”为辅,整体与阿姆斯特丹市旗颜色相呼应,强调城市统一性的同时,传达了城市的现代感和开放性。通过这些视觉化表达,“I amsterdam”雕塑在城市景观中脱颖而出,成功地传递了阿姆斯特丹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营造的开放氛围和活力风尚。通过这个口号,让原住民找到当下的身份认同,彰显了个体与城市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为城市赋予了生机和特有的趣味。
在阿姆斯特丹的视觉符号设计中,通过多个元素的构建重组,创造了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城市形象。在城市环境中广泛使用的“×××”标识,使人们对于整个城市的记忆回味无穷;以橙色作为城市的色彩符号,巧妙地将地域性因素融入其中,不仅延续了社会记忆,也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创造了视觉与情感的交汇体验;“I amsterdam”的城市slogan强调了城市开放性和多元文化特点,在旅游宣传、广告和城市活动中频繁出现,这种标志性口号的传播使得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独特的城市形象。城市符号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对于建立城市文化符号至关重要,这些元素根植于城市文化,融合城市精神,凝练出独具特色的城市符号,形成了强有力的对外传播体系,通过强调城市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阿姆斯特丹培育了市民深厚的文化认同,这正是阿姆斯特丹成功的关键因素,为其在全球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基于城市文化的视觉符号启示
(一)立足于城市文化内核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采用寓言的讲述方式来描绘55座城市,无论走在哪座城市,或许每个街道每个角落的碎片总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到处都如此类似,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城市符号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每座城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孕育着独特的城市文化,如果文化符号的设计生搬硬套,那将无法满足各个城市的需求,纵览不流世俗且经久不衰的城市符号,关键在于它们能够根据城市的独特性,立足城市文化内核。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当下的设计语境与不同的城市文化,从传统根源到传承文脉,从观念到现实,从局部到整体,从过往到未来……建立起综合思考,遵循差异性的原则,精心提炼各个城市的独特特色,凝聚出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的城市符号。“欧洲文化之都”始于1985年,在欧盟范围内举办的一场以城市为单位的文化评选活动。纵观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城见世界”的利物浦,只有贯穿城市文化内核,立足于本身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进行城市符号不断地自我更替与完善,完成了文化精神体系的统一建构,才能“文化营城”,以文化符号与文旅形象带动新的经济产业活力与可能。城市符号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文化观点、文化态度,甚至是对城市的情感之中,这些符号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图像范畴。通过城市符号的传递,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完整认知体系,这些符号不仅能够为城市创造出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也为城市营造出独特的精神坐标,引领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二)塑造城市视觉符号
随着时代变革,基于城市文化记忆的保存机制成为深入探索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旨在构建人们对城市的感知、理解和认同,以情感记忆为核心,致力于延续市民的情感纽带。城市形象与公共文化属性密切契合后,可以通过关注传播过程中的流量转化,实现城市形象和精神的再塑造。世界闻名的日本城市吉祥物熊本熊,开通官媒账号,通过一系列脑洞大开的营销策略,如“大阪失踪事件”“冰桶挑战”等,获得无数网友的青睐。接地气的蠢萌形象,层出不穷的事件营销,契合互联网传播规律,成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开发出无数的衍生品,创造了“一个IP拯救一个县”的奇迹。传播视觉符号是打造城市形象的核心手段,这种创新性的文化符号探索不仅有助于满足当代社会对文化认同的需求,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路径。从符号传播的视角看,城市核心形象的打造这一过程涉及城市的“符号化”和“符号解读”两个阶段。在“符号化”阶段,城市独特的文化杯凝练出简洁易于传播的符号形象,而在“符号解读”阶段,则通过符号形象的引导实现了城市与大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城市视觉符号是城市最独特的符号和象征,拥有强烈的辨识度,它的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对城市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构筑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观点、态度和情感。城市形象的再塑造不仅仅是对外宣传的需要,更是为了引导市民形成更为深刻的城市认知,培养共同的文化认同。这种基于文化记忆的城市形象建设不仅关注当下的需求,更注重对未来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持久的贡献。
(三)强有力的对外传播
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城市文化逐渐被视为是城市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城市需要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宣扬其独特性,以避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危机。探索阿姆斯特丹的三个知名符号,是城市文化与本地人民共同创造织筑而成,人与城市的故事百听不厌,根本逻辑是共情效应,故事的共情潜能与大数据算法、社交分享等互联网属性撞击到一起,造就了新的城市形象传播境况。美国早期的心理学家布鲁默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的满足理论认为:心绪转换和社会交往需求,是信息传播提供的两种“满足”。城市具有唯一性的符号元素通过再创造形成足够生动的城市故事,从个体表达到群体共鸣,让人们在陌生城市完成某种心绪的转换,形成情感寄托,让城市符号意象成为心中“远方的诗”。
城市符号是城市形象一种浸透式的视觉表达,影响着人们对与城市文化的观点、态度甚至情感体验。符号除了在建构其独特的形象之中,更在于全球文化融合中构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共融,在拓展了城市的影响力同时,为城市经济的创新和繁荣创造了丰富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曹汝平.视觉城市的形态与意象——读《城市意象》[J].湖南包装,2022,37(06):11-15.
[2]张雪,杨向荣.符号化:空间媒介视阈下的城市形象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6(01):156-163.
[3]沈劲夫,姚复怡.激活、符号与城市:武汉城市文化的解析与建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05):192-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