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项目活动: 《布谷鸟》音乐演奏会论文

2024-06-05 11:46:4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班级幼儿在运用身体部位演奏音乐《布谷鸟》时,总能听到走廊上传来阵阵动听悦耳的声音,来到走廊一看,原来是风铃发出的声音。在平时的音乐游戏中,幼儿也非常喜欢通过各种形式来感受声音,也积累了音乐节奏的演奏经验,这一阵清脆的风铃声,引发了从幼儿兴趣中延伸出来的STEM项目活动:《布谷鸟》音乐演奏会。
班级幼儿在运用身体部位演奏音乐《布谷鸟》时,总能听到走廊上传来阵阵动听悦耳的声音,来到走廊一看,原来是风铃发出的声音。在平时的音乐游戏中,幼儿也非常喜欢通过各种形式来感受声音,也积累了音乐节奏的演奏经验,这一阵清脆的风铃声,引发了从幼儿兴趣中延伸出来的STEM项目活动:《布谷鸟》音乐演奏会。
整个活动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问题与聚焦、调查与研究、设计与制作、展示与评价、拓展与应用共五个部分,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问题与聚焦
初步感受——好听的声音。班级幼儿最近非常喜欢玩肢体演奏的《布谷鸟》音乐游戏,班级里常常传来欢快轻松的音乐声。休息时间,有幼儿被走廊上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发现这是科学发现室门口的乐器发出来的,旁边挂着的玻璃瓶也在风中发出好听的声音。他们叽叽喳喳讨论:
“用风铃演奏《布谷鸟》一定很好听。”“我好想用风铃来演奏。”“我觉得响板也可以演奏呀!”
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提出问题:风铃和玻璃瓶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呢?我们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制作乐器呢?如果用自制的乐器演奏《布谷鸟》一定会很美妙!随着这样的想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环境,通过敲一敲、碰一碰、吹一吹等方式探究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
前期准备——音乐演奏会的准备。一场音乐演奏会需要场景、乐器与音乐的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进行场景的讨论,音乐会的演奏可以在班级门口的走廊,也可以在户外的操场上。制作乐器需要收集不同的材料,而音乐就选择幼儿最喜欢的《布谷鸟》。结合幼儿园现有的材料,还需要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奶粉盒、汽水瓶、瓶盖、纸盒子等。有了各种场景材料的准备,教师鼓励幼儿自发组成几个小队并讨论分工,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要做的事情。
环节二:调查与研究
认识各种各样的乐器。教师需要在活动之前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水平,并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在前期的音乐活动中,幼儿已经通过简单的打击方式了解《布谷鸟》的基本节奏型。在决定制作乐器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幼儿已有的乐器相关经验,幼儿在讨论中说道:“你见过什么乐器?”“我知道响板。”“教室前面不是有钢琴吗?我会弹钢琴。”“我爸爸还会弹吉他呢,吉他的声音很好听。”教师发现幼儿对于乐器的认识都属于比较简单的水平,自制乐器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时教师抓住幼儿讨论的契机,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各种资源,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乐器并进行简单的调查与记录,如走进音乐室进行乐器大调查。调查中幼儿发现吉他由琴头、琴颈、琴箱和琴弦组成,调查中的记录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不同乐器的结构,相比观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成品乐器演奏会。对各种乐器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邀请爱心家长来幼儿园进行吉他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吉他:吉他是怎么演奏的?需要用手指拨动琴弦……爱心家长在演奏过程中还鼓励幼儿进行尝试。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视频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其他乐器演奏的方式及乐器的基本结构。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鼓励幼儿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并在班级环境中,通过照片绘画等方式收集整理幼儿的记录,张贴在STEM项目墙上,方便幼儿随时了解查阅。最后,教师可以在班级表演区中投放尤克里里、响板、拨浪鼓、风铃等乐器材料,让幼儿在游戏的环境中加深对乐器结构、乐器演奏方法的了解。
环节三:设计与制作
乐器设计师。认识完乐器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制作乐器,他们开始了新的讨论:“你想制作什么乐器呢?”“我想做响板!”“我想做吉他!”通过讨论他们基本明确了想要制作的乐器:有响板、吉他和排箫。根据三种乐器幼儿分为三个乐器制作小分队,首先进行乐器的设计。不同的乐器设计图当然也大不相同。在第一次设计中响板组幼儿发现响板由于造型简单,设计图画起来较为快速,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通过想象进行简单的装饰。而吉他和排箫组在绘制设计图时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吉他与排箫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几何造型与空间感,教师可以将吉他与排箫的照片打印出来,方便幼儿通过照片顺利完成设计图。
制作我的乐器。完成设计后需要幼儿根据设计图开展工程制作活动。制作前,材料的收集成为当务之急,选择什么材料?到哪里收集材料?幼儿又开始了讨论。“制作响板需要哪些材料呢?”“可以用瓶盖和硬纸板组合到一起。”“做吉他需要什么材料呢?”“需要一些纸盒,还需要皮筋。”“我觉得排箫要用吸管来做。”“怎么把排箫固定住呢?”“可以试一试双面胶。”“我的鼓也需要收集材料,不知道家里的牛奶瓶行不行?”除了幼儿园已有的废旧材料,如奶粉盒、汽水瓶、瓶盖、纸盒子,其他材料都是幼儿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从社区收集来的。随后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开始制作,他们发现原来设计图和实际操作是两回事。有的设计图上吉他只有一根弦,有的设计图上排箫只用了一根吸管……根据第一次的设计图,幼儿发现制作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他们对设计图进行了一次调整。
调整我的乐器。重新完成设计图后,幼儿开始了新的制作,尝试把之前的问题逐一解决:例如响板组制作响板时幼儿发现第一次设计时两个瓶盖靠得太近,纸板便无法折叠,根本不能发出声音。于是幼儿尝试把瓶盖取下空开一定的距离,重新用胶枪进行粘贴。制作完成后他们还发现瓶盖的距离还会导致响板声音大小的不同,瓶盖距离中点越远声音越大。瓶盖距离中点越近声音越小。吉他组在制作吉他时,幼儿发现琴弦的松紧会让弹奏的声音发生变化,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观察到幼儿发现了音高的问题,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教师在网络资源中找到了一个调音器App,幼儿弹奏时通过观察调音器的数字变化了解声音的高低。调音器显示的数字越大,音调越高,数字越小则音调越低。了解音调高低与松紧程度的关系后,吉他组幼儿通过调解琴弦的松紧程度,就能控制声音的高低。排箫组也和吉他组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嘴离吸管的距离和吸管的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高低。结合调音器,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图画与数字进行简单记录,幼儿发现吸管的音柱越长,音调越低,音柱越短,音调越高。发现音调高低后,吸管如何排列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通过协商,排箫组幼儿决定分别制作由长到短、由短到长各一个。三个小组的乐器在经过制作——调整——制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大家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自制乐器。
环节四:展示与评价
《布谷鸟》音乐演奏会。乐器制作完成后,幼儿进行多次调整与尝试,进行了《布谷鸟》演奏彩排。彩排完成后幼儿决定制作邀请函,邀请其他班级老师和小朋友参观自己的音乐演奏会。教师和幼儿共同在教室门口进行音乐演奏会布置陈列,摆放幼儿制作的乐器作品,安排观众座位。音乐演奏会开始时,首先由幼儿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并做简单介绍,随后进行班级全部乐器的整合,共同完成一场《布谷鸟》音乐演奏会。演奏过程可以拍摄成视频发送到家长群中展示,邀请家长作为线上观众进行评价。
环节五:拓展与应用
乐器大联欢。通过《布谷鸟》音乐演奏会活动,幼儿积累了关于乐器音高与音调的知识,完整经历发现兴趣——提出问题——调查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评价等过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可以利用身边现成材料,制作更丰富的乐器,如制作民族乐器笛子、古筝等,增加《布谷鸟》音乐演奏会的乐器种类。
种类多样的自制乐器还可以运用在各个活动中,如在教学活动中邀请幼儿回答问题可以通过自制的鼓玩“击鼓传花”游戏,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响板声集合等各种形式,《布谷鸟》音乐演奏会虽然结束了,但幼儿对STEM活动的探索还在进行中。
本次项目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个项目活动的起始环节,也是聚焦问题的环节,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自制乐器演奏《布谷鸟》,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怎么才能让乐器发出好听的声音?所有声音都是好听的吗?随着幼儿的讨论,他们的想法也一步步清晰:用自制的乐器来演奏《布谷鸟》。
随着探究的进行,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各种资源,通过调查表等各种形式,用图画、数字等方式记录下各种乐器的造型与结构特征;借助家长、社区等资源帮助幼儿了解观察乐器的制作及演奏方法;通过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环境创设等方法隐性帮助幼儿铺垫相关知识和技能。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完整的记录者、引导者和观察者,在必要时为幼儿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幼儿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工程进展。
整个项目活动是综合体验活动,幼儿根据乐器制作分成三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布谷鸟》音乐演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一起制定评判的标准,给最喜欢的乐器组送上贴纸。小组展示完成后,全部乐器小组共同演奏《布谷鸟》,邀请其他班级教师与幼儿欣赏评价。幼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包括设计什么样的乐器、选择哪些制作材料、如何收集材料、成功演奏乐器等,这需要幼儿与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充分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回顾整个活动,不难发现,教师始终扮演着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教师并不干涉幼儿各种各样的想法,以观察者的身份在旁参与,当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幼儿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引导幼儿迁移之前的经验,在相互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同伴互助中提升幼儿工具熟练度和建构经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