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 ——以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素养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实践 ——以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论文

9

2024-06-04 15:51:4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根铸魂的宏观层面和高度,从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美术技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微观细节和问题入手,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机制培育问题。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根铸魂的宏观层面和高度,从技能竞赛与高职院校学前专业美术技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微观细节和问题入手,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机制培育问题。如能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领课程设置,以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改革成果,将技能大赛内容、模式有机融入平时的教学,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定能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介入科研课题及自身的研究方向,发挥特色优势,促进教研的互助相长。高职教学中加入技能竞赛这一“助燃剂”,能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学以致用,以赛促学,为教学改革开创新道路。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对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与实践的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将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竞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竞赛,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竞赛融入教育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如何有效将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里旨在通过挖掘并建立系统完整的协同机制,探索出一条既能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又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这不仅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其他专业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441f4042c605af1db2623a88087ad0f.png

  现状

  在我国,学前教育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体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最后,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不高。

  自2007年始,国家和省每年都要举行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这既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是展示职业教育成果,进行经验交流,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技能大赛的成绩逐步成为一所职业学校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志。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个职业学校为了取得一个良好的成绩,往往把大赛看成是一个突击性、临时性的工作,功利化倾向严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把资金集中投入在几个学生身上,推行“精英教育”,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不计成本地向参赛学生倾斜。把大赛看成是一个独立体系,以赛代考、以赛代学,没有把大赛纳入正常的教学培训中,严重背离了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

  基于以上现状,我国学前美术教育亟待进行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与竞赛的协同发展机制,以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我国学前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具体措施和对策

  首先,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的进步,应加大对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提升其专业素质。同时,结合竞赛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优化,强调美术基础与技能知识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其次,为了更好实现从美术基础与技能知识生成向审美创造力培养的转变,高职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了实现从美术基础与技能知识生成向审美创造力培养的转变,更好地和竞赛要求相结合,单纯解决细节性问题无法切实有效实现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完善。

  再次,强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引进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从多方面着手,实现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的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通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优化、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措施,有望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迫于经济发展、社会思潮和人才标准的历史局限,职业教育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此次重点就是从培根铸魂的宏观层面和高度,从竞赛和美术技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微观细节和问题入手,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机制培育问题。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教学积极性。

  拟达到的目标

  拟达到的目标是通过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艺术审美的相关知识,同时能够实现对艺术审美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体验性和经验性的知识获取,完成知识的再生产。具体而言,将通过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美术技能实践中完成对审美文化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转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首先对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进行深入剖析,明确课程内容中艺术审美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其次将探讨如何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技能实践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审美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还将关注学生在美术技能实践和审美文化理论知识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性和经验性知识,以期为学生的知识再生产提供有力支持。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在学生艺术审美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创造性转化能力的评估,揭示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在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和实现知识再生产方面的实际价值。

  预期成果将为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提供有益启示,有助于改进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而推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实现知识再生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结论有望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为提高我国美术教育质量作出贡献。

bf32acc237c90d0b4bf1e88033a0c82.png

  已开展并取得的相关研究及成果

  在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方面,笔者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及艺术新秀大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基础与技能水平,还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2021年辽宁教育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笔者组织并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参加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2022年,再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旨在持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2021年沈阳市第六届“百优”“百佳”艺术新秀大赛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取得了“佳作奖”和优秀奖的好成绩,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在2022年3月的“艺起战疫·共创美好”——沈阳青年艺术家抗疫主题美术作品网络展中,笔者的两名学生荣获“新锐奖”。2022年6月的“春风溢彩•不负韶华”辽宁省青年画家作品展中,笔者指导的五名学生分别获得优秀奖和入选奖。

  笔者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将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设计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显著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进一步挖掘并建立系统完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美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育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我国,高职教育正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高职教学中融入技能竞赛这一“助燃剂”,作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技能竞赛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技能竞赛,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