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探析论文

2024-05-30 10:29:04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基础,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蕴。它内在地包含 了“天人合道”的生态整体思想、“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发 展阶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平等性”的生态 文明理念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基础,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蕴。它内在地包含了“天人合道”的生态整体思想、“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平等性”的生态文明理念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天人合一;庄子;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思想是庄子(本文中的庄子,指的是庄子学派,即包括庄子及其庄子后学)哲学的基础,贯穿庄子哲学的全部内容。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如“天人合道”“物无贵贱”等思想,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一、庄子的天人之思
战国时代,庄子在继承老子天人关系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形成了自身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庄子坚持物我平等的价值观念。庄子提出“齐物论”,认为“道”是天、地、人以至于万物的起源,创生出天地万物。“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天地》)。既然万物都由道产生,那么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平等的,道不仅化生了万物,还赋予每一种存在物以各自的价值,所谓“物故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它们不因特性或形态的不同而有高低优劣之分。[1]人们之所以贵己贱物只是因为人们从自身出发去看问题,“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庄子主张跳出以物观物的局限,从“道”的角度观察万物,尊重其他物种,而不是从主观角度出发任意改变其他物种的生存状态。
其次,庄子进一步认为,人道应师法天道。天道无为无私,但是人道总是偏私的,人有私心成见,以自身为中心建立是非标准,因而天道与人道总是对立而存在。人们在私心的驱使下推崇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对自然大肆改造以满足自身享受,正是由于人们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做法,大自然的平衡和谐被打破,自然界变得伤痕累累。针对这种情况,庄子提出要顺应自然,“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即尊重自然的存在状态,任由万物自由发展,自由变化。这是在对于天道与人道充分理解之后所提出的方法论,天道之所以完善就在于它师法无为的大道,人只有师法无为的天道,才能与自然真正协和。
最后,庄子统合二者,提出“天人一”的最终归宿。庄子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一体的,“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不仅创生万物,而且统摄万物,规定事物的本性与存在发展方式,万物也因此各有其特有的生存方式。“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庄子•在宥》)。而由于人强行改变自然存在状态,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导致“乱天之经,逆物之情”(《庄子•在宥》)的局面。鉴于此,庄子认为天道就是“无为”,“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天地》)。人们应该在“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庄子•大宗师》)的基础上,师法“无为”的天道,不要出于成心破坏自然,不要改变万物的本性,安然随顺自然,任其变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之境。“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天地》)。“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中,天人一体得到复归,天地一派祥和昌盛。
二、庄子“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庄子“天人一”思想的生态意蕴丰富,它内在地包含了“天人合道”的生态整体思想、“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
(一)天人合道的生态整体思想
老子以独特的“天人合道”思想开辟了道家学派,它一方面向上将道提升为存在本体与价值本体的统一体,另一方面向下翻转为天道、地道、人道的整体性与统一性。[2]庄子继承老子“天人合道”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生态整体思想。
庄子继承老子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以道为核心的统一体。大道统摄天、地、人以至于天下万物,天道、地道、人道是道的体现而又复归于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庄子•天道》),庄子指出,大道创生万物并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始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大道向下化生出天道、地道、人道,相对于大道的抽象,天、地、人三道更显具体,天地人三道统一表现了整体内部事物运行的规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天地无为相合,万物皆化”(《庄子•至乐》),“天道”“地道”与“大道”相贯通表现为无为与虚静,天地无为,因而不会有偏私,万物才能自由地发展。相对于“无为”的天地之道,人道则显得更为复杂,人道本应与“天道”“地道”相合统一于“道”,但是因为人有私欲而总是表现出与天地二道相分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标榜仁义以约束民众,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总是损物以利人。对此,庄子提出“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师法天地之道的结果,是对大道的复归:“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庄子•天道》)人道向“圣人之道”转化,才能实现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才能实现整体的和谐。
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各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庄子说:“种有几,得水则为㡭,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里的各个因素可以相互转化、互相影响,尽管从现代生态科学来看庄子的描述过于简单,但是其包含了生态系统观念的雏形,不失为一种创见。正因为人与其他自然物共同处于大自然这一统一体之中,人类与其他自然物相互影响,自然物的成与毁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人,所以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庄子提出重返“圣人之道”即“处物而不伤物”的主张,处物而不伤外物才能实现“人道”与“天道”“地道”的统一,万物才能复归于一,才能够维持自然界生态整体的和谐稳定,“天人一”的至乐之境自然就会实现,否则自然整体的稳定性会受到破坏,“人道”无法与“天道”“地道”实现统一。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
庄子“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在庄子思想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庄子•大宗师》)道是最为本源的存在,万物从“道”中孕育生成。在这个意义上,道具有本体论的含义:道派生出天地这个大的自然系统,万物从中孕育而生,因而人和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道的派生物。站在道的角度,人与其他物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体意识膨胀,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贵贱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强加在事物之上的。
庄子承认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批判人们只看到自然的工具价值。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价值审视的目光跳出人类自身,认为万物之源的“道”赋予了自然万物以内在价值,对人执着于自然物的工具价值展开了批判。在《逍遥游》《人间世》诸篇中,庄子通过“大瓠之种”以及“匠石之齐”等寓言生动展示了人类对于其他物种内在价值的忽视,即认为自然万物只有依附于人类而存在的工具价值,而庄子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应该将自然纳入价值审视的范围之内。
在承认万物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庄子认为应该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状态。庄子“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一切自然物都有其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内在价值,都各有其生存发展的方式。自然万物天然的面貌就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人类出于自身利益改造自然面貌,破坏其物性是错误的。伯乐违背马“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本性,“烧之,踢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庄子•马蹄》),最后却导致马死去十分之二三的结果。鲁侯违背鸟“栖之深林,游之坛陆”的真性,“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庄子•至乐》)最终导致海鸟三日而死的惨状。可见违背事物的本性是不符合“天道”的,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人与天一”。庄子认为人们师法成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最终导致人自身“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何其悲哉!只有坚持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才能保存淳朴的天性,“与天为一”。
三、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庄子“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赋予自然万物与人类同等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符合当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精神,对于帮助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平等性”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一)从“天人合道”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环境困局的加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在二十大报告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扬弃,其中“和谐”代表着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人与自然矛盾的过程,“共生”代表着矛盾调解后人与万物欣欣向荣的一种状态。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是对“人为万物立法”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突破,是对将其他非人类生命及自然环境都纳入道德关怀范围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认同,意味着构建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的理想社会,它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庄子“天人合道”的生态整体思想,从连接人与自然万物的“道”出发来论述大自然的系统性,从本体论视角论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性与必要性。道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统摄天、地、人以至于天下万物,连接自然万物共同构成大自然这个整体。道体向下演化,具体体现为“天道”“地道”“人道”,反映了系统内部事物变化发展的轨道,在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个物种的生长与消亡都会对别的物种产生影响。系统的和谐依赖于各种因素的平衡,关键在于“人道”是否能与“天道”“地道”实现统一。尽管天地都遵循着“无为”的法则,但人道总是偏离正确的轨道,损害万物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具体表现为人们运用掌握的技术与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掠夺,破坏系统整体的和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只会反噬人类自身。
要改变生态整体被破坏的局面,“人道”只有重回“圣道”,建立“处物而不伤物”的生态实践观念,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如此,抽象地看,道体的完整性得到了体现;具体地看,自然系统的完整得到保护,整个系统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不能将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这样人与万物共同繁盛的目标才会实现。
(二)从“物无贵贱”到“生物平等性”
随着人类主体性的提高,对自然的破坏愈加严重,野生物种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物种多样性持续锐减。根据有关数据,自1970年以来,在有详细评估记录的21个国家的动植物种群中,平均约25%的物种受到威胁,驯化动植物的品种多样性下降,特有物种的多样性和功能丧失,陆基栖息地的本地物种平均丰度下降了至少20%。[3]物种迅速减少折射出人类中心主义大行其道,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生存发展权利,否认其他生物的内在价值,忽视物种之间的“生物平等性”。
生物多样性减少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国际上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同国际社会开展广泛合作,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在国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打击相关犯罪行动;建立国家公园保护体制,保护野生物种自然栖息地;加大对民众的宣传教育等。在一系列保护措施实施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已初显成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庄子“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对于树立“生物平等性”生态文明理念,建立新的道德评判体系,保护野生物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保护物种多样性就必须树立“生物平等性”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赋予野生物种存在价值,让物种平等理念深入人心。人类对于自然的掠夺、对其他生物的压榨,根源于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命、否认非人类物种的内在价值。而庄子“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论述自然万物具有内在价值,批判人类忽视非人类生命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指出与“大道”及自然相背离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然秩序失衡,因此具有重要的批判性价值。同时,人类还应该在树立“物无贵贱”的“生物平等性”生态理念的基础上,把伦理的适用范围从人对人的行为扩大到人对所有生命的行为,建立包含生态伦理在内的新道德评判体系,“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
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
[4]四、结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十四章》),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然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要想发挥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时代性转化,深入挖掘弘扬其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生态理念,对于不符合时代的消极部分则需要摈弃。对于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进行时代性转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一,明确其时代性转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其进行时代性转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使命,而且也是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自身优化的需要。第二,对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进行时代性转化,必须把握好转化的基本原则。即在转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必须吸收西方生态哲学的有益成果,必须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第三,要实现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时代性转化,还需要拓展转化的实践路径。首先,对照中西方生态思想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其次,我们要依托互联网、电视、报纸、新媒体等为其时代性转化提供宣传载体。最后,借助生态实践,将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是当今生态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信经过时代性转化的庄子“天人合一”生态思想一定能够极大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精神动力与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万勇华.庄子天人观的三重意蕴[J].湖北社会科学,2012,(03):123-125.
[2]许春华.天人合道——老子天道、地道、人道思想的整体性与统一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06):51-56.
[3]侯焱臻,赵文武,刘焱序.自然衰退“史无前例”,物种灭绝率“加速”——IPBES全球评估报告简述[J].生态学报,2019,39(18):6943-6949.
[4][法]阿尔伯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