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广西管弦作品融入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实践的改革研究论文

2024-05-30 09:41:21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面对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应以新文科理念践行教学改革,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当时代使命。依托民族区域优势与艺术实践平台,以广西管弦作品融入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实践为抓手,聚焦教学优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从而为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样本和理论参考。
摘要:面对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应以新文科理念践行教学改革,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当时代使命。依托民族区域优势与艺术实践平台,以广西管弦作品融入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实践为抓手,聚焦教学优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从而为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样本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广西管弦作品;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
立足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科教育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新时代文科新人。广西管弦作品植根于广西民族音乐与民间传统艺术,通过西方管弦作品体裁和现代作曲技法,展现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新时代发展的壮美画卷。聚焦新文科建设目标与要求,将广西管弦作品融入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化改革与创新探索,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时代管弦专业艺术人才。
一、“以美育人”:教学理念彰显民族特色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与新文科建设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对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提出了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要求。遵循新文科“价值引领”的基本原则,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强化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管弦专业艺术人才。
首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广西管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弘扬民族艺术,厚植文化自信,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不断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广西管弦作品的教学与演奏,扭转以往高校管弦专业教学中过度偏重外国经典音乐作品的局面,极大地增加民族艺术文化与当代音乐创作在课程教学中的占比,学生以优秀音乐文献为载体对广西民族艺术展开深入研习,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托高水平研究项目与高层次实践平台,在专业技能课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的融合贯通,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民族艺术传承创新能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文化自信,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其次,着力特色教材建设。系统整理广西管弦作品中的优秀文献,根据独奏、重奏、合奏等课程教学需要,按照作品体裁、乐器编制、演奏难度、民族特色等方面选取作品汇编特色教材,充分发挥广西管弦作品中的育人作用。近年来,依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域地理优势,涌现出如吕军辉创作的管弦乐《西江素描》及弦乐合奏《藤缠树》、钟峻程创作的管弦乐《印象刘三姐》及弦乐四重奏《嘹歌》、邱玉兰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蝴蝶托卡塔》及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戴丽霞创作的室内乐重奏《边寨之夜》《壮寨歌圩》等一大批展现民族特色、彰显时代风采的音乐佳作。将优秀广西管弦作品纳入课堂教材,按照特色突出、风格多元、类型丰富、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以新文科理念统筹规划课程目标、内容、要求等,强化特色教材的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努力打造融合贯通、特色鲜明的“广西系列”专业教材。
最后,加强“金师”队伍建设。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加快建设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的“金师”队伍。持续深化教育机制改革,通过开展课堂示范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教学技能比赛等不断激活教师的创新潜能与发展动力,打造“政治素质强、教育站位高、国际视野宽、五术要求精”的“金师”队伍[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开拓教育阵地,高校管弦专业教师一方面要心系时代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关注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创作精品,将中华传统文脉与时代奋进精神深植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水平、提升综合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民族艺术文化、当代音乐创作技法、创新演奏技法等进行全面学习与深入研究,为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围绕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彰显民族特色,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特色教材建设、加强“金师”队伍建设,将广西管弦作品融入课堂实践与教学改革之中,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艺术人才。
二、“以文化人”:教学资源聚合学科优势
新文科建设需要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优化课程教学、整合学科资源、拓展教育载体,汇集合力提升教学实效。立足新文科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将民族文化资源与社会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凝聚特色资源和优势力量,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
第一,搭建高层次实践平台。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延展至校外,依托高层次实践平台首演广西管弦作品,开展原创精品剧目的排演活动,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广西艺术学院管弦专业为例,依托本校自2012年连续举办十二届的“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一国际化学术品牌,学生每年参加专场室内乐音乐会、交响作品音乐会等首演大批广西管弦作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奏响中国声音、广西旋律的同时,更极大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效助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同时,依托自治区级创作项目与实践基地,学生参加《丝路远航》《新刘三姐》《苍梧之约》等广西精品剧目的展演,赴国家大剧院、北京保利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地巡演获得强烈反响,参演剧目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国家艺术基金、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等荣誉,教学成果获得良好社会效益。
第二,拓展数字化艺术资源。紧跟数字化发展步伐,把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数字技术赋能艺术教育,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传承发展,为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力。如广西艺术学院管弦专业利用本校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与现代设备,开拓线上线下创新联动,通过数字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增强艺术传播效能,充分发挥馆内数字化资源库的独特育人优势。依托广西高校人文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智库、广西学校美育研究发展中心等优势平台,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作为专题性音乐博物馆展现八桂民族音乐风采,通过广西少数民族乐器展览、传统音乐主题讲座、广西特色乐器工作坊等活动项目,将广西传统民族艺术与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联结融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创新思维,达到以文化人、铸魂育人的教学成效。
第三,融合多元化课程资源。拓展课程资源,打破专业壁垒,促进管弦专业和理论专业、作曲专业之间的贯达融通,加强选修课、通识课的建设与管理,推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创新和建设发展。围绕独奏、重奏、合奏等核心课程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结合专家主题讲座、演奏家大师课、“高雅艺术进校园”巡演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开展观摩学习和排练演出,促进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帮助学生全面学习课程知识、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充分激活创新能力与发展潜能。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在教学资源上聚合学科优势,进一步搭建高层次实践平台、拓展数字化艺术资源、融合多元化课程资源,以广西管弦作品展现实践成果与教学实效,实践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
三、“以艺润心”:教学模式推动多元创新
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文科人才,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着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把握新文科“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培养目标突出价值引领。传统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将提升学生演奏技能作为核心目标,存在“重术轻道”的误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综合素养,充分发挥广西管弦作品的美育浸润和育人作用,通过演奏技法和艺术风格的研习剖析,引导学生对于作品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入研究。如在管弦乐《西江素描》、室内乐七重奏《青山不断歌不断》中感受广西的壮美山河与风土人文,从小提琴与钢琴《蝴蝶托卡塔》中领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的艺术魅力,在弦乐合奏《藤缠树》、管弦乐《印象刘三姐》中聆听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动人歌谣,在室内乐重奏《边寨之夜》《壮寨歌圩》中欣赏广西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对广西民族艺术和当代音乐演奏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传承创新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锚定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目标,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强化育人导向,着重时代精神的厚植与民族音乐的创新,致力于广西管弦作品的教学研究与展演实践,培养新时代管弦演奏艺术人才。
二是培养方式着力创新实践。传统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承袭西方管弦教学体系,以西方大小调式音阶和经典练习曲作为基本功训练的重点,重视对西方著名文献作品的学习,往往忽视对于本土管弦作品和当代音乐作品的训练,存在“僵化同质”的现象。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艺术风格,广西管弦作品在调式和声、曲式旋法、板式节律、演奏技法、音乐手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韵味,不仅需要五声调式音阶的加强训练和特殊演奏技巧的重点练习,更需要音乐理论知识和人文艺术素养的综合提升。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摆脱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拓展多元课程资源和教学平台,健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的协同机制。紧扣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要求,高校管弦专业教学注重改革创新,着力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袭和民族艺术血脉的赓续,探索从演奏技术训练到艺术风格融通的高效课程系统,构建新时代管弦专业教学体系。
三是评价体系强调全面多元。传统高校管弦专业教学过分强调演奏技能的完美而忽略了音乐意蕴与人文内涵的展现,存在“单一片面”的局限。糅合民族音乐语汇和现代演奏技法,广西管弦作品需要在技术上攻克民族调式音准、戏曲化节奏、民族化演奏法等演奏难点的前提下,更需要在丰富音乐表现中演绎民族音乐蕴致与时代艺术气韵,形成东方式艺术审美和民族化演奏风格。如在弦乐合奏《藤缠树》中通过弦乐繁复织体呈现绚丽的和声音响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长号独奏《跳起芦笙庆丰收》中通过花舌、滑音、连音、颤音等特殊演奏技法展现民族节庆场景和广西山歌意境,在小提琴与钢琴《蝴蝶托卡塔》中以小提琴多彩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展现瑶族“蝴蝶歌”这一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等,新时代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应当根据学习阶段、课程性质、学情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强化艺术实践检验和过程动态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管弦专业教学突出多元互动,坚持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新文科建设发展方向,建立全周期、梯度化、多维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
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发展道路,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推动多元创新,进一步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突出价值引领、着力创新实践、强调全面多元,把广西管弦作品作为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着力点,以教促学、以艺润心,全面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管弦专业教学体系。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3]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以教育强国战略引领的新文科建设必将迈入跨越发展的新征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民族区域优势与艺术实践平台,高校管弦专业教学实践以广西管弦作品作为重要抓手,聚焦教学优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强化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全面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
[2]吴岩.锻造中国“金师”[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
[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