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国初期山水画中的叙事表达论文

2022-12-30 16:20:24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的山水画随价值功能之变而出现了表达内容之变,隐逸闲致的山林之趣被朝阳似火的社会建设所取代。本文从叙事表达这一画面表现方式出发,以新中国初期的部分经典>11水画作品为例,尝试探讨面对当前时代之巨变,新中国山水画在表达内容方面怎样又好又快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又可以将其独特的笔墨特色完全保留下来。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新时代的山水画随价值功能之变而出现了表达内容之变,隐逸闲致的山林之趣被朝阳似火的社会建设所取代。本文从叙事表达这一画面表现方式出发,以新中国初期的部分经典>11水画作品为例,尝试探讨面对当前时代之巨变,新中国山水画在表达内容方面怎样又好又快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又可以将其独特的笔墨特色完全保留下来。
关键词:新中国初期山水画叙事表达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叙事分类
很多作品都不难发现,中国历代山水画家都善于抒情,喜欢叙事,而这些作品主要包括《游春图》《富春山居图》以及《踏歌图》等等,每部作品都以叙事结构为主,主要介绍了创作者每到一处所描写的情景。其实中国山水画叙事类别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多种,比如:有些是介绍真实生活中的一些“平民叙事”,类似于山水画作品中表现人民群众平时的生活场景,比如:种田插秧以及繁华闹市等等,这些都是“平民叙事”。还有“文人叙事”,其主要表现了不争情怀,利用山水作品表达创作者向往与世无争的隐世生活,又或者是文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等等,这些都侧重于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然而依旧有许多作品缺乏特定的人文情景,也没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主要描绘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通过季节表达的作品就是所谓的“景象叙事”,这些作品往往可以充分表现出自然力量,一年之中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景物的色泽都是有差异的。比如:就春天来讲,可以分成早春和暖春;就雨来讲,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小雨、大雨等等。
除此之外,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也能同时表现出许多种叙事类别,其中,就《夏山高隐图》来讲,这是著名画家王蒙创作的,在作品中其既运用“景象叙事”表现手法,又运用“文人叙事”表现手法,描绘出来的画面是高山险峻、融入雾中等等。画面不只是夏天的景象,也有隐士的一些品茗之话,甚至有的作品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避暑的清凉之意,非常值得人们欣赏。
二、叙事表达在中国画中的发展与功能
《中国画学全史》中将古代中国绘画分为四个时期,史前为实用时期,秦汉为礼教时期,汉末至唐宋为宗教化时期,宋元明清为文学化时期。
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当时的绘画是人类交流记述的重要载体。“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的记述方式存在多种不确定性,而人类对于信息表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用简单的线条图画表现事件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叙事方式。与刻绘图画联系最紧密的便是巫术祭祀活动,这些记录仪式的行为更倾向于记录本身,因此图画的叙事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如《广西花山岩画局部》《新疆岩画局部》《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驭龙帛画》。绘画到了秦汉时期之所以迅速兴起,其根本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上层建筑积极宣扬儒家礼教的许多需求。著名画家张彦远有大量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山东嘉祥武梁祠《闵子骞失锤》画像石、东汉时期《荊轲刺秦王》画像石、《二桃杀三士》画像石。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展现人们社会生活的绘画作品,如《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将神话形象与现实生活场景结合起来,构成天、地、人互通的一幅叙事画面,表现了当时的生活风貌和思想信仰。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残酷社会现实和动荡的生活状况导致人心惶惶,宗教泛滥,统治者也大力支持宗教的兴盛发展,用以加强集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石窟,屡毁屡建,经年不休。绘画的叙事功能可以有效地表现其宗教精神内容,达到传播宗教思想的作用,如《萨埋那太子本生图》《九色鹿本生》。宗教之外,这一时期的绘画开始注重表意传神的艺术欣赏趣味,出现了“图文并茂、左图右史”的模式,对文字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绘画,如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诗文题跋相结合,没有脱离叙事性绘画教育功能,但是在艺术水准上有了质的飞跃。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竹林七贤图》,其表现了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儒家思想没落、士大夫寄情老庄哲学、崇尚虚无平淡的社会面貌。隋唐五代至宋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繁荣丰富,中国画走向成熟期,绘画题材拓宽,绘画的叙事表达主要体现在对政治事件和生活场景的描绘。如阎立本《步辇图》《职贡图》;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就长卷绘画来讲,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顾阂中,其创作的作品主要包括《韩熙载夜宴图》等等,分成多个段落将韩熙载家中宴饮的场景栩栩如生地记叙下来。明清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宫廷画家绘制的作品多为了表现盛世繁荣,歌颂封建皇权,如《康熙南巡图》《万国来朝图》,非供职宫廷的文人画家在绘画中以抒发去国怀乡、隐居避世的情感为主。
自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与资本国家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比如:《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等,割让了很多国家领土,而且赔偿大量的黄金白银,所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资金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不断传播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能人志士尝试寻找救亡图存的真理。传统中国绘画结合了西画方法,绘画的叙事功能有了新的发展与进步。如任伯年《女蜗炼石》《能出胯下》《关河一望萧索》;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壮士》。随着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近代“连环绘画”随之出现和发展,题材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文学名著、抗战题材等等,《点石斋画报》有很多描绘政治事件和时事新闻的作品。蒋兆和《流民图》在构图上采用传统长卷,突出了写实主义和反侵略精神。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也促进了这一时期绘画叙事功能的繁荣。
三、中国山水画的时代选择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上的要求体现在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改革山水画,使之服务现实社会,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生活和斗争的需求是存在的。辩证地看,艺术创造者和时代潮流二者是相互影响和统一的,时代造就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清末民初以来,山水画的革新实践千头万绪,各种新兴涌入的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实践确实带来创新自由的风向,但同时也令人眼花缭乱,作为中国画中承载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山水画,其注定要接受革故鼎新的时代洗礼。自明清文人画兴起后,山水画多是山居烟林、荒天古木等内容,这种内容范围的局限性离不开古代文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创作心态、精神观念及生活方式,更倾向于表达创作者的个人审美趣味。山水画的价值功能即是为隐逸情怀提供一个寄托之所,该山水文化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基础体现在文人士大夫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及利益中心。但是,旧山水画里充斥着的士大夫情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现实人间相脱节,而且不能满足于新中国时代需求a新中国成立初期山水画的出发点转变为“为人民服务”,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富有时代特色,表现了现实生活内容和社会精神风貌。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标志着出世思想被入世思想所替代。出现这一转变或者说现象,是因为在这一时代,艺术的评判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歌于斯,哭于斯”,中国传统山水画如何适应新中国的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理想?如何与新中国形象相符的社会主义建设全新面貌全面表现出来?如何营造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在钱松苗看来,“反映生活”与“深入生活”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可以将生活充分反映出来,倘若不能深入生活,又如何真实反映生活,而且从“师造化”到“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描绘祖国河山,反映新中国精神风貌的叙事性表达,就是山水画的时代选择。
对于山水画而言,“深入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写生,写生活动是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改造的一种基本途径。虽然与“师造化”同为描绘山河面貌,但是面对社会生活的改变,“深入生活”的含义应当更上一层楼,从描绘自然转化为表现社会,利用写生的方式让山水画家认识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全新气象和全新面貌,让其改造自身的思想,进而改造艺术,这样才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1953年,中国画研究会经常组织一些优秀的画家利用节假日到北京近郊风景名胜点进行室外写生,让这些画家不会局限于在画室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感受到时代气息,创作展现时代风貌的国画作品。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召开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指出,对于我国文化创作以及批评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必须是最高准则,而且明确国画将来的改造方向和改造目标。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将很多擅长国画的作家组织在一起,比如:吴镜汀、惠孝同等;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也将一些擅长绘画的人组织在一起,比如:周之亮、王家本等,主要是在江浙一带进行游玩,将旅途中见到的景象利用自己的画笔和画板认真画出来。1956年,许多画家一起过长江和三峡,创作出许多写生作品,整个创作时间前后总共有八个多月,而这里提到的画家主要有李可染,以及陈大羽等等。1960年,在江苏省国画院的组织下,傅抱石率团开始了自己的长途旅行写生,整个创作时间达三个月,途中经过许多省份,比如:河南省以及陕西省,随团人员有钱松伯、亚明、魏紫熙、宋文治、余彤甫、丁士青、张晋、王绪阳、睦关荣、朱修立、邰启佑、黄名芋,画家们在搜集素材的同时,也在尝试各种笔墨语言的创新,在考察归来后,继续深入探索,许多作品成为新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代表。如钱松伯的代表性作品《禹王庙》;傅抱石的《黄河清》《枣园春色》《陕北风光》《待细把江山图画》《漫游太华》;亚明的《炉前》《铁水奔流》《华山》《出峡》;宋文治的《峨眉山公社食堂》《华岳参天》《嘉陵江之晨》《韶山毛主席故居》等。这些作品歌颂了祖国建设和普通劳动者,开辟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1961年,傅抱石在东北地区旅行写生时,前后游览了很多地方,主要包括长白山以及沈阳等等,而且有许多作品出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池林海》,以及《白山林海》等等。过了两年,傅抱石到江西省一些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始自己的写生创作,而这里提到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有井冈山。在“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的过程中,画家们极大地开拓了创作思路,通过写生可以让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传统绘画中体现的现实主义,而且利用写生创作实践能够显著提高国画整体创作水平,弥补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即中国画传统笔墨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如何将革命浪漫主义与传统文艺思想结合。画家以高昂的创作热情和积极的思想态度领悟新中国的文艺政策,架构起传统艺术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所取得的成就对其他画种的改造也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
在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时代浪潮下,一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步入创作成熟期的画家,其中一些人经历了晚清、辛亥、旧民主、新民主,面对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也表现出跟随时代的自觉性,多了一些生活场景、社会气息,如齐白石、黄宾虹、吴待秋、吴湖帆等。相对年轻的山水画家,如傅抱石、石鲁、关山月、黎雄才等,他们作为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改造国画的历史责任,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将中国山水画发展变革的时代精神全方位体现出来。
四、新中国初期山水画的审美价值
在西方美术史中,绘画的叙事表达有很长的历史,不管是早期的中世纪,还是后期的印象派,始终是以情节性以及叙事性的绘画为主。然而这些并非只有西方国家才有,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国画也具有很多强大的功能,比如:成教化,以及助人伦等等。当前,西方国家倡导的文明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绘画的教育性不同于其他科学知识,绘画中的叙事表达可以使观者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认识和了解普世价值观,惊醒民族忧患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情操。
“这幅绘画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这句话总是在观众评论一幅优秀画作时被提起,久而久之,绘画作品的“主题性”概念就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上的要求体现在,艺术必须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辩证地看,艺术创造者和时代潮流二者是相互影响和统一的。
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国家愈发重视大型创作,我国开始不断引进国外的一些绘画思想,比如:苏联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美术绘画创作高速发展。这一时期绘画作品的主题通常表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壮烈牺牲,另一方面是伟大胜利,另外还有工农业生产恢复的主题等等,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纷纷出现,比如:《开国大典》《八女投江》等等。然而,山水画的主题往往并不那么鲜明,山水画更倾向于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注入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艺术加工。新中国成立以后,山水画家们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以反映祖国新面貌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山水画作品&如1959年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合作的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该作品篇幅很大,之后将其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日出东方,太阳鲜红,江山壮丽,表现了新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主题。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山水画革新中,李可染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时间最长久、成效最显著,他的作品在题材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要选取富有时代性和生活气息的人文景观入画,打破了传统笔墨技法的程式化观念,如《太湖渔帆》。作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万山红遍》是李可染山水画的成熟之作,此作用色大胆创新,积墨积色,构图富有气势,意境高旷深邃,以毛主席的诗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内容,表现了祖国山河之壮丽又不失国画的诗意特性。
以《珠江水上学校》为代表,关山月创作的系列作品生动描绘了海岸渔港的生活风光和广州社会新风貌。此后,《武汉长江大桥兴建前》《向海洋宣战》《茨坪新貌》等无一不展现了新中国的建设风貌。黎雄才承其师传,山水画鸿篇巨制《武汉防汛图》以气势恢宏的场面、繁复错杂的内容、宏大严谨的构图曾轰动一时。该作叙事内容丰富多变,反映生活全面深刻,构思巧妙独特,营造气势磅礴。它的出现是对新中国初期关于“中国画没有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反映大场面斗争生活能力”论调的有力反驳。
从石鲁的创作生涯来看,我们可以明确体会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石鲁创作山水画经历的初期阶段、成熟阶段、高峰阶段,是由浅及深的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过程。石鲁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都主题突出,立场鲜明。画家本人是自觉抱有高度的创作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实现对这个时代的描绘与赞颂,而他所处的时代,为他以及其他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平台。石鲁的艺术作品可以使观者强烈而明确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精髓,体会到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的统一,如《转战陕北》《高山仰止》《南泥湾途中》《东渡》《东方欲晓》《延河饮马》。
许多画家的作品包含着重要的艺术价值,而史料价值并不多,就钱松苗来讲,其凭借自身强大的艺术才能,可以使传统山水画除了保持深厚的传承,也能将时代特色充分凸显出来。其正是利用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特色,所以在刚刚建国时就成为一位享誉国内外的优秀山水画家,他持续推进个人的山水画表现语言,使得中国画在十分强调政治色彩的时代获得了新生,展现了苍茫朴厚的山水画风貌。钱松伯的山水画不仅代表着对近现代山水画拓展,而且使山水画彻底淘汰原来的风格,出现新的风格,为之后实现山水画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创作的作品用敏锐的艺术触觉把握时代的脉络,完成了传统笔墨表现现实题材的转变。他在这一题材与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结合方面成就卓著,是许多先行者与后来者难以企及的。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变革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画家的选择。山水画创作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古开今”,“借”山水笔法,“开”时代精神。文人墨客闭门高卧的创作方式不符合经过人民的劳动改造呈现的山河新面貌,山水画需要将新时代的文艺思想积极融入到其中,否则就无法将其价值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山水画中叙事表达的产生一方面适应了新中国文艺诉求,是意识形态对艺术进行改造的时代产物,另一方面,是山水画家对题材、内容进行主动选择的结果,改变了传统文人画天人合一、逍遥适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蕴涵,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反映了人民生活,弘扬了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周乾华.从山水画题材之变到笔墨革新——论钱松邑山水画的转变之路[J].中国美术,2020(06):30-38.
[2]代俊.叙事画与山水画诠释的比较[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58-60.
[3]李永强.中国古代主题性绘画的叙事表达[J].美术,2019(11):111-114.
[4]耿杉.新中国山水画中的两种“地方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3):170-177.
[5]赵禹华.中国画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存现状[J].大众文艺,2017(22):97.
[6]胡莺.绘史与证史——对中国历史题材绘画的思考[J].长江文艺评论,2017(04):107-109.
[7]杨澜.中国古代叙事性绘画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8]徐晶晶.追溯叙事传统[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4年.
[9]王先岳.现实诉求与传统价值的统石鲁山水画创新的途径与方式[J].文艺研究,2013(01):140-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