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论文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论文

36

2024-05-16 10:31:0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运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将数字技术建设 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全方位提升乡村治理 的能力。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 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 是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 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奠定 坚实基础。因此,深入探究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 用机理,剖析数字技术下乡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 应的实践进路,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是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力。通过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发现 当前存在着数字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困难、数字乡村保障机制不到位等现实困境,最后从以党建引领数字乡村 治理、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增强数字乡村保障机制提出实践路径。

  关键词:数字技术,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

  运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赋能,将数字技术建设 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全方位提升乡村治理 的能力。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在农业农村中的广泛 应用,能够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 是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 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奠定 坚实基础。因此,深入探究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 用机理,剖析数字技术下乡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 应的实践进路,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通 过运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引入数据要素,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民生活中提 供数字产品与服务,提升农村治理水平。

  数字技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信息化 与农业现代化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贡 献率接近 10%[1] 。数字技术支撑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 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作用,构建现代农 业产业体系。现代数字技术将农业的决策、生产和流 通紧密相连,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越来越智能化、集约 化、现代化。通过引入高效、洁净的数据要素,降低 各环节的能耗,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绿色发展,是 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数字 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改变 农业生产模式来协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乡村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 型升级。数字技术能加强对农业信息的获取,实现农 业农村发展模式和动能的根本性转换,从而实现对乡 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乘数效应”,能够加速“产 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实现。

  乡村振兴需要数字技术助力治理水平现代化。重 点构建数字治理平台,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产业发 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情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农村治理提供更加强大的信息 支持、技术支持和技术支持,引入“互联网+公共服 务”,充分聚焦基层数据,线上政务以突破信息壁垒 为手段,继而带动政府治理重心与治理力量向基层下 沉,简化行政流程,规范农村公共服务行为,提高农 村公共服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农民便捷享受公共服 务,提高了农村治理的效率,重构了乡村治理体系, 降低乡村治理参与门槛。村民在数字治理平台上表达 诉求,主动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更好地 监督农村党务、村务和财务等方面的信息,有效防范 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增进了乡村治 理的政治基础,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 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e.png

  2.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数字下乡的过程中,参与度和影响力受到乡土社 会结构的制约,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数字乡村内 生动力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困难,数字乡村保障机制不到位等。

  2.1 数字乡村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在数字化过程中 数字意识普遍不高,缺乏有效的引导,参与数字化建 设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民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接受 程度有限,缺乏主动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他们 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有限,导致他们难以有 效利用数字资源。服务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不足,如宽带覆盖、移动网络信号质量差等问题,限 制了农民接入和使用数字服务的能力。经济条件较差 的地区,农民更倾向于传统农业活动,而不是投资于 可能带来不确定回报的数字技术应用。教育程度较低 和健康状况不佳的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可能的身体限制,更难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乡村内生动力的激活和高质 量发展的实现。

  2.2 农业数字化转型困难

  农村是数字技术发展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农 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之间正在扩大的“数 字鸿沟”阻碍着农业数字化,农民在信息生产的可能 性、信息接入的可及性、信息支付的可负担性和信息 使用的知能性四个维度上处于劣势当中 [2] 。客观上导 致农民数字化素养偏低的问题,主观上农民对“数字 生产力”认识不清,共同作用下农民信息利用能力不 足。此外,土地分散经营、小农排斥、效应陷阱等现 实挑战着农村信息资源开发 [3] ,也是阻碍数字农业发 展的重要因素。农村电商、物流经济先天发育不足、 规模有限,政府涉农信息供给质量不高也是农村电商 经济不振的原因之一。虽然数字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 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农村地区在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存在障碍,存在应用开 发滞后和“数据烟囱”(数字信息传递不对称),核 心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且与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不 深,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农 业数字化转型。

  2.3 数字乡村保障机制不到位

  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尚不 健全的问题,这包括了网络覆盖不足、信息技术设备 落后等问题,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率普遍低于城市地 区,特别是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一些偏远地区即 使能够接入互联网,其数据传输速率仍然很低,无法满足各种融合服务的需求,这些问题限制了数字技术 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应用和推广,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数 字化发展。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部地区由于 经济基础较好,农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更容易获得 政策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速度较慢。资金是推 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存在资金投入来 源较单一的问题。由于中央财政投入不足、县级财政 收入缩水、农民自身收入低等原因,导致资金来源出 现巨大缺口。数字乡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涉农 金融机构服务乡村产业缺乏主动性、乡村产业收益率 偏低等问题导致信贷资金供需失衡,这意味着缺乏多 元化的资金支持机制,难以满足数字乡村建设的长期 需求。而且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存在资金支出结构不合 理、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

  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基于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客观条件,探寻符合乡村 社会实际情况的优化路径,以党建引领数字乡村治理,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增强数字乡村保障机制, 发挥数字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3.1 以党建引领数字乡村治理

  党组织、政府、村民、农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 等多元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必不可少。基层党组织 需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乡村民主治理能力,加强 公共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 众的本领。面对农民无意参与、无力参与、无序参与 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立足农民主体地位,回应农民真 实需求,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强化农民数字认同,提 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确保农民能够顺利参 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培育农民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 理念认同,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建立广泛而有效的 农民参与机制,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基层 党组织应发挥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和资 源优势,协调各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各方资 源和力量,通过协商共治的方式,建立多主体参与、 公开、透明的数字化治理平台,使多治理主体共同参 与“数字乡村”建设,既可以使“数字乡村”治理资 源得到快速、高效的整合,多途径提高农村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水平,还能实现乡村民主治理。平台融合乡 村治理、乡村兴业、乡村惠民功能,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实现数据资源向乡村下沉,打造出“1+3+n”乡 村综合服务体系,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兴旺农 村产业经济、便捷农民生产生活。

image.png

  3.2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

  加大对村民的数字化教育培训和开展数字技术下 乡活动,展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中的 应用效果,尽快把农民培养成为数字时代有文化、能 创新、头脑灵活的“新农人”,切实提高农民对数字 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为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提供规模化的土地要素保 障。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数字 技术服务和产品,如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业管理 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为农业数字化提供必 要的组织、管理和技术解决方案。加强政府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农业数据 库的标准化,积极培育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将农 村信息服务的供给模式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的“政府+ 市场”的供给机制,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多 层面、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需要。扩大城市和乡村 之间的数据流动通道,促进数据要素和农业生产的深 度结合,加强农业大数据开发。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 产品进行精准营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收益 能力,激发农业数字化内生活力。

  3.3 增强数字乡村保障机制

  数字乡村的发展依赖于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和支 持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地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府 购买服务、企业投资建设等多种形式,共同推进农村 数字信息基础建设,降低乡村获得数字信息服务的成 本。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 异,合理分配资源,既要加大对“强优势”地区的支 持,也要关注“补短板”地区的发展,[4] 确保数字乡 村建设的整体效果,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 解决数字乡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建立财政资 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集体资产数字农业多元化 投资机制,确保资金来源多样化,提高项目的可行性 和可持续性。设立专项基金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数字经济。同时完善数字金融 的风险防控机制和监管体系,保障投资者利益和促进 乡村数字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永田 . 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N].农民日报, 2015-01-01(3).

  [2] 吕普生 . 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 [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2):69- 79+158-159.

  [3] 金建东 , 徐旭初 . 数字农业的实践逻辑、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43(01):1-10.

  [4] 陈中伟 , 张雪艳 . 数字乡村建设能否缓解农业资源要素错配? [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2.21(06):73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