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论文

8

2024-05-14 10:39:4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 的一项方针和策略,不仅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 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办学的实际困难。虽 然各地高校在严格遵照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将 教育改革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仍然还有 许多不利因素在制约高校办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 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要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持续 的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 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因素。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 优势,为乡村振兴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所需人才供求关 系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乡村振兴是国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 的一项方针和策略,不仅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 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高校办学的实际困难。虽 然各地高校在严格遵照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并将 教育改革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仍然还有 许多不利因素在制约高校办学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 地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要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持续 的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 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高等教育体系,如 何培养适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尤其 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高校所 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 仅可以培养更多可以对建设新农村做贡献的储备型人 才,同时也可以提供一支高素质高觉悟高能力的高素 质人才。国家和各地政府有意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希 望能让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实现建设美丽新 乡村的奋斗目标,并大力发展科技,希望能够借助科 技生产力为振兴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单 有科技还不行,还要有对应的高素质人才,而培养人 才,就可以更好助推科技创新,让人才有所作为。在 为乡村建设服务的同时,人才的培养也发挥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优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措 施,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社会 责任感的人才,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同 时,想要建设新农村,就要有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管是种植领域还是生 产加工等方面,必须要有一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唯有如此,才可以为乡村振兴的事业发展带来强大的 支持,最终达到社会的创新发展[2]。

image.png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在服务理念上,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将乡村 振兴战略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尤其是在人才培养 方面,没有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 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根据当地乡村振兴人才 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及时调整,教师不重视乡村振 兴融合教育模式,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对本专业 知识进行传授,没有融入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不注 重对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积极的引领,尤其是 在就业方向上,没有做好回乡创业就业的引导,只注 重抓学生考研的宣传。缺乏乡村文化教育和乡村治理 能力的教育,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的人员的调 查和针对性的培养。总体来看,当前,在乡村振兴的 大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离 农”的趋势,存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产教结合不到 位等问题。这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迅速推进的一个现实障碍[4]。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 明确办学目的,坚定育人为本教育理念

  国家想要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振兴,乡村振 兴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的 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崛起,振兴农村经济也提 上了日程,也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国家出 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注重和加强培养更多有利于新 农村建设的人才。高校要基于此理念,明确自身办学 的目的,坚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定向 培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人才。在对大学生进 行教育和教学时,及时革新育人理念,要积极担负人 才培养的重大责任,要摒弃传统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传 授教学模式,要培养多面型的人才,要以理论为辅, 实际操作实践能力为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教育中,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规划能力,帮助学生 树立扎根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优良品质。要根据新农 村建设的要求,尽量让大学生多接触新农村发展情况 和新的环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 使他们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近几年,在培养 大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培养实 际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出一批高端型、实用型、多面 型的乡村振兴人才,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农村就业, 扶持学生到农村创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 瓦。我国农产品品类丰富,货源充足,高校学生在学 校里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方法,可以通过实践强化自身 实际运用能力,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电商助农,帮助农 民提高收入,进而带动农村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3.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深化行业性产教结合

  乡村振兴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把现代产业的发展作为 办学指导方针,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根据 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增加 与农业、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同时,优化课 程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在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 产业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关注,从而提升 自身实践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要科学而合理,不仅要涵盖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延伸的相关内容也要考虑 到,要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考评不再局限于一张试 卷,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实践的重要,体会实践操作 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机械 地吸收课本上的文字知识。所以,要想培养出更多的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开设 一个与新农村建设相关,适合于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 在做好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技能训 练、农业产业开发与经营管理等课程,深化产教融合 教学,保证学生知识与能力并重,勇于并善于创新创 业,这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实践创新协同“育人目标”指导下,进一步提 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 建设和发展更好的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3 与农村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双师型”师 资队伍

  乡村想要振兴,农村经济想要发展,就需要有更 多领域的人才加入,乡村不缺货源,不缺产品,缺少 的只是销售的渠道和能够将农产品带给更多人的现代 化营销模式,所以,高校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高校要做好内培外引工 作,强化“双师型”师资,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 紧密结合。所谓内培,就是高校进行内部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学术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着力打造“双 师型”师资,以产教结合为突破口,根据乡村行业发 展需求,定向性培养适合农村发展的相关人才。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工匠心态”,让学生体会到除了北上广 深以外,还有更多的地方,更大的舞台在等待着他们, 而教师则要使用多种激励机制,让人才的创造能力和 发展潜力发挥到最大,激发学生的热血和创业热情。

  高校教师往往都以理论授课为主,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遴选优秀教师带领优秀的同学实地深入农村企 业,让学生将所学发挥出来,给学生施展的空间和平 台,让学生学有所用。如果有条件,高校还可以考虑 邀请行业大咖和某个领域的专家进校为学生做演讲或 者授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激发 个人创业热情,发现农村的美,并愿意为建设美丽新 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3.4 构建“学校 - 政府 - 企业 - 农户”横向贯 通的多维协同的育人机制

  高校应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合作,建立多维协同的育人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实用性。首先,高校是创新 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 研实力,能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实践基 地、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 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 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政府在创 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政府可 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农户之间 的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政府还可以提供 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高校建立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 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最后, 农户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乡村 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中,农户可以通过接受创新创业教 育,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实现增收致富。同时, 农户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获 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收益。

  总之,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农户”横向贯通 的发展结构,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 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将高校、政府、 企业和农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和农 业现代化的目标。

image.png

  4. 结束语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制 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决定乡村振兴 战略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应明确自己在 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和角色,以乡村振兴为导向,针对 农村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养大学生为国家、为 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在乡村建设中 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 , 李美会 , 郭玫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机制 [J]. 经济师 ,2022(11):141-142.

  [2] 王雪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数据 ,2022(6):186-188.

  [3] 殷雪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中国产经 ,2021(6):61-62.

  [4] 李亚玲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1(3):27-30.

  [5] 刘慧芳,王挺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 略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