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蛇对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口性研究论文

2024-05-10 11:28:26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为能够更加高效生长并且减少玉米蛇的疾病产生,加快幼蛇开食速率,减少蛇不开食的情况,进一步满足市场日渐提高的玉米蛇宠物需求,减少饲养成本,能够将受众和饲养范围扩大。设置3组对照试验分别研究其最合适饲料的形状、大小、气味,进行饲养观察并测量与记录摄食率、摄食速度、反应速率的特性指标,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摘要:为能椭圆形饲料的平均摄食率最高和摄食时间最短,分别为88.75%和79.22 s;重量为体重16.5%大小的食物的平均摄食率最高为95%;以乳鼠气味为主气味的饲料平均摄食率和反应速度最快,分别为90%、1.46 s。试验证明,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提高幼蛇的开食率和摄食速度,对大规模的玉米蛇养殖以及个体小型养殖提供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摄食率,人工配合蛇饲料,形状,大小,气味
Study on the Palatability of Corn Snakes to Artificial Compound Feed
*LIU Zhongyu,WEN Jianqi
(Hu'na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Changde Hu'nan 415100,China)
Abstract:To grow more efficiently and reduce the disease generation of corn snakes,accelerate the feeding rate of young snakes,reduce the situation of snakes not eating,further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orn snake pets in the market,reduce the cost of feeding,and expand the audience and breeding range.Four groups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s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most suitable shape,size and odor.The feeding observation was carried out,and the characteristic indicators of feeding rate,feeding speed and reaction rate were measured and recorded,and the dat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The average feeding rate and feeding time of oval feed were the highest(88.75%and 79.22 s),the average feeding rate of food weighing 16.5%was the highest(95%),and the average feeding rate and reaction speed of suckling rat odor were the fastest,which were 90%and 1.46 s,respectively.Experiments have proved that artificial compound feed can improve the feeding rate and feeding speed of young snakes,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choice for large-scale corn snake breeding and individual small-scale breeding.
Keywords:feeding rate,artificial compound snake feed,shape,size,odor
0引言
随着宠物蛇类市场的不断发展,近期我国对爬宠相关方面的政策不断开放,以玉米蛇为主的各种宠物蛇也迎来了饲养的高潮,人工饲养、人工繁育的量大大增加,发展非常迅速,市场占比不断上升。玉米蛇受国外驯化时间长,性格温顺,不宜攻击人,并且体型小,非常适合作为宠物蛇饲养。传统的乳鼠饲养成本非常高,运输过程也可能造成乳鼠变质,导致饲料浪费,而且运输时间也受限,温度过高又不宜运输,造成宠物蛇饲料难于获取。若幼蛇处于开食阶段,单一的食物营养结构相对单一,可能并不能满足幼蛇的成长需求,这样开发人工配合饲料成为了市场必需。目前,国内外针对宠物蛇的饲料研发少之又少,玉米蛇相关的研究近5年也都没有新的进展。
本研究专注于玉米蛇的饲料研发,通过控制饲料大小、形状、气味来解决玉米幼蛇开口难、吃食积极性低下、挑食的问题,为宠物蛇饲养者提供一个经济实惠的饲料,达到健康饲养、安全饲养的目的,促进爬宠行业的健康发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来源
玉米蛇从周边地区民间饲养者购入,购入时间为6—8月。玉米蛇购买数量102条,每条玉米蛇的体重在8~12 g,平均为9.7 g,且均未开食。
1.1.2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有蛋类、玉米粉、蚕蛹粉、麸皮、维生素A、维生素D2、钙、磷等。青蛙、壁虎、乳鼠购自于民间饲养者。三文鱼购自深圳市某商贸易有限公司。
1.1.3饲养工具
pp材质冰箱盒、白桦木木屑、镊子、性别探测棒、厨房纸、蛇勾、陶瓷水盆、地暖加热膜、温控器、温度湿度监测器、电子秤、秒表、饲料模具等。
1.2方法
1.2.1配置标准饲料
配置出宠物蛇可食用的标准饲料,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饲料的大小、形状、气味来观察目标对象的反应。使用蛋类、玉米粉、蚕蛹粉、麸皮、维生素A、维生素D2、钙、磷等。进行不同配比,再进行充分混合。大致比例为蛋品70%(湿重计),玉米粉、麸皮各一半共占20%,蚕蛹粉(干)5%,其余5%为一些粗纤维,钙、磷、维生素A和维生素D2等[1]。
1.2.2玉米蛇对不同形状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和摄食速度
将标准饲料分成4组,每组包含20条试验对象。玉米蛇均为3~4周的幼蛇,体重在8~12 g。根据其在野外可能捕食的生物的形状将其分为椭圆形、卵形、长条形、方形。用模具将饲料制成相应的形状。第1组蛇喂食椭圆形饲料,第2组蛇喂食卵形饲料,第3组喂食长方形饲料,第4组喂食方形饲料。对幼蛇按照1周进行2次喂食,记录摄食饲料的蛇数量和摄食时间,计算摄食率。摄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60 s)每一组食用饲料的玉米蛇数量与本组蛇总数的百分比率。摄食时间是指玉米蛇自触碰饲料开始到玉米蛇上下颌完全闭合的时间。
1.2.3玉米蛇对不同大小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
玉米蛇投喂饲料的重量为体重的15%~20%,选择椭圆形饲料,对幼蛇按照1周进行2次喂食。将样本分为5组,每组包含20条试验对象。从15.5%开始,每组间隔1%,分为15.5%、16.5%、17.5%、18.5%、19.5%。第1组喂食15.5%自重的饲料,第2组喂食16.5%自重的饲料,第3组喂食17.5%自重的饲料,第4组喂食18.5%自重的饲料,第5组喂食19.5%自重的饲料。记录摄食率,分析实验数据。
1.2.4玉米蛇对不同动物气味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和反应速度
玉米蛇在野外可捕获多种食物,对其喜好进行分析研究。为此向标准饲料中添加已经研磨并干燥好的青蛙、壁虎、乳鼠作为气味因子,同时也设置了玉米蛇在野外捕食不到的三文鱼作为气味因子,选择质量为自重的16.5%的椭圆形饲料对幼蛇按照1周进行2次喂食。反应速度是指在试验对象与饲料相距一定距离(5 cm)从放进饲料到触碰饲料的时间。
2结果
2.1玉米蛇对不同形状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和摄食速度数据分析
根据表1结果发现4组数据差异较大,说明玉米蛇在进食过程中食物的形状是影响其摄食的一个重要指标,椭圆形的饲料更适合于玉米蛇的投喂,而方形的摄食率最低。受玉米蛇本身习性影响,方形的饲料可能更难吞咽,导致摄食速率变慢,见表2。
2.2玉米蛇对不同大小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结果分析
结果发现不同大小的饲料可以造成玉米蛇摄食率出现差异的原因,平均摄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16.5%、15.5%、17.5%、18.5%、19.5%,见表3。
2.3玉米蛇对不同动物气味的标准饲料的摄食率和反应速度结果分析
数据表明大多数玉米蛇会食用乳鼠气味的饲料,原因在于其本身在野外也是以鼠类作为主要捕食的动物,而在野外捕食不到的三文鱼也有57.5%的摄食率,见表4。同时玉米蛇也对不同饲料气味的反应差距较大。乳鼠的反应是最快的,基本在投喂的瞬间,蛇需要定位即可扑食,见表5。
3讨论
目前养蛇业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开发养殖潜力巨大,人工养殖蛇类不仅使野生蛇类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可以满足人们食用蛇或者以蛇作为宠物的需要[2-4]。试验针对国内人工养殖环境参差不齐、技术含量低、成活率和繁殖率低的问题[5-13]。饲养过程中发现,过大的饲料可能对玉米蛇造成吐食反应,导致消化液被带出,造成消化系统的损害。蛇的上下颚开合对是否能吞咽较大的饲料影响较大,过大的食物会导致其进食速度大大下降,提高了吐食的风险。玉米蛇对不同动物气味的选择性也是较明显的,但接受度也相对较高。饲料的形状也需更适合玉米蛇的口腔以及肠道,也可以提高其对饲料的选择概率,并减少吐食概率。通过试验证明,人工配合饲料的形状、大小、气味对玉米蛇的适口性产生影响,其中椭圆形的饲料和乳鼠气味对玉米蛇的适口性最佳。本试验为更加安全更加方便的蛇类养殖提供了一个可行办法。
参考文献
[1]徐龙辉.蛇饲料及人工喂养方法研究初探[J].蛇志,1997,9(7):81-82.
[2]黄勇,王跃招.海南岛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J].四川动物,2011,30(2):304-309.
[3]周正彦,李王鹏,陆宇燕,等.中国特有蛇类资源及保护建议[J].四川动物,2008,27(1):44-47.
[4]Astley H C,Jayne B C.Arboreal habitat structure affects the performance and modes of locomotion of corn snak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Ecological Genetics&Physiology.2009,311(3):207-216.
[5]彭德姣,孟宪文.湘西五步蛇的人工养殖利用技术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1(8):30-31.
[6]张耀忠,潘仁华.王锦蛇的规模化人工生态繁养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5):1-4.
[7]陶吉兴,刘安兴,杨友金,等.浙江重点蛇类资源数量与生态分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5):563-568.
[8]罗探基,陈羽,陶君,等.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多样性及保护研究[J].蛇志,2010,22(2):100-103.
[9]刘军,钟福生,黄鹤.王锦蛇幼蛇的饲养与子一代的繁育试验[J].经济动物学报,2005,9(1):39-42.
[10]戴邦元.养殖王锦蛇应把好五关[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2,5(5):8.
[11]朱惠平.王锦蛇的人工养殖方法[J].蛇志,2001,13(4):79-80.
[12]刘军,钟福生,何华西,等.王锦蛇的高效饲养技术研究[J].蛇志,2005,17(2):72-75.
[13]刘鹏,陈辉,赵文阁,等.中国蛇类的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现状[J].野生动物杂志,2009,30(1):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