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性影响论文

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和适应性影响论文

8

2024-05-09 11:53:52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为探究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的影响。将黑斑蛙蝌蚪分别在7、17℃和27℃驯化温度下饲养,测定体重、全长、尾长和体宽4个形态指标,分析各项形态指标的变化以及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饲养1~7 d期间,27℃组的体重、体宽、全长增长率均高于17℃组。在7、17、27℃驯化条件下,其最适温度分别是28.44、30.03、30.70℃;其逃避温度分别为25.49、31.77、31.78℃;其高温致死温度范围是38.0~40.5℃。

  摘要:为探究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的影响。将黑斑蛙蝌蚪分别在7、17℃和27℃驯化温度下饲养,测定体重、全长、尾长和体宽4个形态指标,分析各项形态指标的变化以及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饲养1~7 d期间,27℃组的体重、体宽、全长增长率均高于17℃组。在7、17、27℃驯化条件下,其最适温度分别是28.44、30.03、30.70℃;其逃避温度分别为25.49、31.77、31.78℃;其高温致死温度范围是38.0~40.5℃。综合结果分析表明,27℃是黑斑蛙蝌蚪比较适合的饲养温度,不同温度驯化后的蝌蚪,其最适温度有明显差异(P<0.05),逃避温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其高温致死温度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调节驯化温度,能够提高黑斑蛙蝌蚪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

  关键词:温度,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适应性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 and Adaptability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Tadoples

  ZHANG Xiaochun,CAI Wenshan,YU Le,ZHANG Wenxu,FENG Meiy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 and adaptability of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tadpoles.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tadpoles were domesticated at water temperatures of 7℃,17℃,and 27℃,respectively.Four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including,body weight,total length,tail length,and body width,were measured.The changes in various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as well as the study of the optimal temperature,escape temperature,and lethal temperature.During the period of rearing for 1 to 7 days,the growth rates of body weight,body width and total length in the 27℃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17℃group.Under domestication conditions of 7℃,17℃,and 27℃,the optimal temperatures are 28.44℃,30.03℃,and 30.70℃,respectively;The escape temperatures are 25.49℃,31.77℃,and 31.78℃,respectively;Its high-temperature lethal temperature is 38.0 to 40.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7℃is a suitable breeding temperature for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tadpoles.After domestication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ptimal temperature(P<0.05)and escape temperature(P<0.01),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igh-temperature lethal temperature(P>0.05).The adjustment of the domestication temperature,can improve its to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fluctuation.

  Keywords:temperature,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tadpole,development,adaptability

  0引言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又称黑斑侧褶蛙,俗称“青蛙”,属蛙科、侧褶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1]。黑斑蛙常年栖息在稻田中,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等稻田害虫为食,不仅能够保护稻田的生态平衡,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3]。目前黑斑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针对黑斑蛙蝌蚪的研究报道主要有农药[4-6]、重金属[7]、水等环境因子试验对其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的影响,而水温对两栖动物的生物形态、生存起着关键作用[8]。本试验设置不同水温来饲养黑斑蛙蝌蚪,观察其生长发育的变化,研究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对其适应性的影响,为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及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使用的黑斑蛙蝌蚪采购自某武汉养殖场,按照Gosner的分期标准在实验室培养至34期,为五趾分化期[9],并挑选大小均一,健康的黑斑蛙蝌蚪作为实验对象。黑斑蛙蝌蚪在试验前需禁食1 d。试验用水为暴晒后的自来水,pH值为6.6~6.8。试验容器为2 L玻璃烧杯。

  1.2试验方法

  1.2.1生长发育评估试验

  将150尾黑斑蛙蝌蚪分别放在装有1.5 L试验用水的3个2 L的烧杯中,每组50尾蝌蚪,分别放在7、17、27℃的恒温培养箱中,驯化饲养7 d。驯化养殖期间,以蝌蚪人工饲料饲养,每日8:00定时喂食,每2 d换水1次,每次换去1/2用水,同时捞出代谢废物及残渣。每隔2 d随机挑选20尾蝌蚪,使用数显游标卡尺和电子分析天平对其进行形态指标测量,主要包括全长、尾长、体宽和体重4个指标,参照费梁等[10]的测量方法。体重为蝌蚪平均体重。

  1.2.2温度适应性影响试验

  将在不同温度驯化7 d后的黑斑蛙蝌蚪分别用温度梯度装置测量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温度梯度装置由装有导热铁片的玻璃水槽、冰水浴和恒温水浴组成,参考徐大德制作温度梯度装置[11]。在水槽中加入4 cm深的曝气后自来水,一端放置装有热水的烧杯(温度为100℃),一端放置冰袋,大约1.5 h形成一系列温度梯度。首先将同一驯化温度的蝌蚪,缓慢放入温度梯度装置的中间位置,用红外线测温仪测定水温约24℃,30 min后用红外测温仪测定蝌蚪所在位置的水温。最适温度为蝌蚪出现次数最高所处水温或停留处较长(5 min)所处水温。逃避温度为蝌蚪转动身体180°时所在水温以及蝌蚪急躁,快速游动等所处水温[12]。致死温度采用恒温水浴锅进行,并以1℃为单位逐渐升高水温,记录蝌蚪死亡时的温度值。每个驯化温度下测量20尾蝌蚪。

  1.3数据处理

  蝌蚪在7、17、27℃条件下饲养,随机选取20只,测量1、3、7 d蝌蚪的体重、全长、尾长、体宽,分析不同驯化温度下各项形态学参数的变化及增长率。SPSS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ANOVA)分析数据,显著水平为α=0.05。

  以驯化反应总的温度变化除以忍耐温度变化量表示驯化反应速率(ARRs)[13]。使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数据,显著水平为α=0.05。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水温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观测黑斑蛙蝌蚪的4项形态部位的变化结果统计见表1。总体来看,除7℃组蝌蚪体宽出现负增长外,其他3项指标均有一定增长。其中,温度对于蝌蚪体重和全长的影响相同,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到第7天,3组间蝌蚪体重和全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从增长率来看,27℃组蝌蚪体重和全长都显著高于17℃组和7℃组,因此,体重和全长也是最能表现蝌蚪生长状况的指标。温度对于蝌蚪尾长的影响,饲养第3天时,17℃组尾长显著大于7℃组(P<0.05),驯化第7天时,3组间的尾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驯化对蝌蚪体宽的影响,3组间的体宽均无显著差异(P>0.05)。

  由表1可见,黑斑蛙蝌蚪饲养7 d后,除体宽的增长率为负值,其他指标的增长率均为正值,且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其中,27℃组的体重增长迅速(增长率β=6.72%)且其体宽、全长均高于17℃,可推得,饲养温度27℃较17℃更适宜蝌蚪的生长。7℃组始终是全长、尾长、体重增长率最慢,且体宽7℃增长率为负值(β=-1.08%),说明黑斑蛙蝌蚪不适合在水温7℃条件下饲养。

  

76999fe2e954ecd32e02e936f678365.png

  2.2温度适应性结果

  表2结果显示,黑斑蛙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不同条件下的最适温度和逃避温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7℃条件下,其最适温度为28.44℃(23.00~33.0℃);在17℃条件下,其最适温度为30.03℃(24.50~35.00℃);在27℃条件下,其最适温度为30.70℃(26.10~35.20℃)。在不同的驯化温度下,黑斑蛙蝌蚪的最适温度有明显差异(P<0.05)。在7、17℃和27℃驯化温度下,其逃避温度分别为25.49、31.77、31.78℃。在不同的驯化温度下,黑斑蛙蝌蚪的逃避温度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黑斑蛙蝌蚪的最适温度和逃避温度均趋于上升,且平均值会随其增加。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调整驯化温度来提高蝌蚪对温度变化的抗性,使其更好地适应较高温的环境。

 

90968e23dd22d8b184df0b5ba84cfd5.png

  2.3高温致死温度结果

  黑斑蛙蝌蚪的高温致死温度范围是38.0~40.5℃。在不同的驯化温度下,黑斑蛙蝌蚪的高温致死温度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6aef9b74694d74d5a4c36ee5e62a34b.png

  2.4驯化反应速率结果

  驯化反应速率反应不同驯化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的影响,数值越高代表对其影响越大[12]。结果显示,在7℃与27℃不同驯化温度下,最适温度的驯化反应速率高于逃避温度的驯化反应速率,可推测出温度驯化对黑斑蛙蝌蚪的最适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黑斑蛙蝌蚪最适温度对环境响应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能力高于逃避温度,见表4。

  

f1f5d15a7b23a2a382f0cd3e79a6d8e.png

  3结论与讨论

  环境温度对黑斑蝌蚪体重、全长、尾体长均有显著影响,对其体宽无显著影响。在增长率上,27℃下黑斑蛙蝌蚪体重与体宽、全长均高于17℃,表明驯化温度为27℃时,蝌蚪的生长状态较好且相对稳定,是黑斑蛙蝌蚪比较适合的饲养温度,为蝌蚪的饲养和繁育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资料。

  在生产生活中,蝌蚪对温度波动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不同的驯养温度对蝌蚪的最适温度和逃避温度均有明显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而其致死温度并无显著差异性。比较7℃与27℃的最适温度与逃避温度的反应速率可知,最适温度对环境响应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能力较强。科学养殖黑斑蛙蝌蚪可适当提升其驯化温度,提高其耐高温性能,从而增强黑斑蛙蝌蚪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在微观层面来看,结合水温对两栖动物蝌蚪的生长研究数据表明,当培育温度过低,会抑制蝌蚪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使其生长缓慢。在适宜的培育温度下,可促进机体内酶活性和增强生理活动,加快机体的催化及新陈代谢速率,从而加快生长速度。探讨黑斑蛙蝌蚪根据不同培育温度下的行为反应,为探索黑斑蛙蝌蚪适宜培育温度提供了参考,为其生产和大规模化生产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钟为铭,彭芳,陈康勇,等.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J].水产学报,2022,46(1):107-115.

  [2]熊磊,刘小燕,李军华.黑斑蛙养殖关键技术[J].当代水产,2022,47(2):78-79.

  [3]Lin K,Wu J.Effect of introducing frogs and fish on soil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dynamics and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ice yield in paddyfields[J].Scientific Reports,2020,10(1):1-9.

  [4]赵艳,刘伟.除草剂丁草胺对黑斑蛙胚胎及胚后发育的毒性作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23):143-144.

  [5]吕秀芬.除草剂、农药、化肥对黑斑蛙胚胎发育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9(24):1 898-1 900.

  [6]卢祥云,陈海波,韩曜平.几种农药对黑斑蛙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J].四川动物,2002(2):84-86.

  [7]汪学英,卢祥云,李春梅,等.重金属离子对黑斑蛙胚胎及蝌蚪的毒性影响[J].四川动物,2001(2):59-61.

  [8]王守红,李豪,刘露莎,等.温度对饰纹姬蛙蝌蚪生长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8(2):191-197.

  [9]赵尔宓.介绍一种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的分期[J].生物学通报,1990(1):13-15.

  [10]费梁,叶昌媛,黄永昭,等.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徐大德,罗斯特,李彩欣.黑眶蟾蜍蝌蚪的适应性温度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6):37-40.

  [12]王立志.恒温和变温驯化对大蟾蜍蝌蚪热耐受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4):1 030-1 034.

  [13]王立志,李晓晨,孙涛.中国林蛙蝌蚪和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及致死温度[J].动物学杂志,2005(2):23-27.